張琪
【摘要】文章從結構的繼承與創新;主題的發展與變形;新穎的調式和聲語言以及繽紛的配器色彩幾個方面探析陳其鋼大提琴協奏曲《逝去的時光》,深入地認識、了解作曲家陳其鋼在創作中是怎樣保留了大量中國音樂的思維,但又融入了西方傳統音樂思維的某些因素,在運用現代技法的時候又把自己的音樂融入進去,使古曲《梅花三弄》入“新聲”的。
【關鍵詞】曲式結構;逝去的時光;主題的發展與變形;調式;和聲;配器
《逝去的時光》創作于1995年至1996年間,由馬友友與法國國家交響樂團首演于1998年4月,作品表達了陳其鋼對過去的美好時光的留戀。作為一部具有民族特點的作品,作曲家運用了著名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泛音主題,保留了大量中國音樂的思維,但又融入了西方傳統音樂思維的某些因素,在運用現代技法的時候又把自己的音樂融入進去,使古曲《梅花三弄》散發出異樣的光輝。
一、結構的繼承與創新
(一)古琴曲《梅花三弄》的結構
古琴曲《梅花三弄》全曲分十段,屬于混合曲體結構。樂曲有兩個主題,各重復出現三次,再加上引子、尾聲和兩個插部,其結構如下:
(二)《逝去的時光》的結構
在《逝去的時光》中創造性地運用了“單細胞生成”(單一、單純的音樂創作材料)的方法。二段體結構三次再現,充分地展示了作曲家對于音樂材料展開、變化的創作才能,形成了一個具有回旋因素的大型變奏曲式的作品結構形式(見例2)。
二、主題的發展與變形
(一)主題的呈示
作曲家運用了聽眾非常熟悉的《梅花三弄》中的泛音旋律作為主題,并作為唯一的主要主題貫穿全曲。
(二)主題的發展
提取古曲素材與運用素材構建多層性音響思維的技術成為此曲的創作特點之一。
1.音高方面:
(1)化整為零:將“梅花三弄”主題動機化,取幾個音的短小動機進行發展。如例,56小節
在單簧管和大管聲部,吹奏的都是“梅花三弄”動機,這是3個音的短小動機。
(2)合零為整:用已提煉的動機,變化重新寫成句子。
陳其鋼用“梅花三弄”主題的細胞材料,生成了具有急迫尋找、熱切渴望情感特征的“尋覓”主題,
“尋覓”主題主要是由快速的32分音符的和弦分解和音階走句構成。這兩個構成統一全曲的主要因素。
(3)將“梅花三弄”的特定的進行作為核心音程,以此基礎作縱向或橫向的疊加、裝飾等。并將其特性音程擴大化,運用于作品的各個環節。
2.節奏方面:
節拍位置的移動與重音的變化,并通過運用擴大或者緊縮的手法,改變音的時值。
含有“梅花三弄”主題動機的旋律首先在獨奏大提琴聲部出現,然后在大提琴和貝斯的聲部中進行了節拍位置的移動和重音的變化,并通過運用擴大或者緊縮的手法,改變音的時值。
三、調式和聲語言
在《逝去的時光》這部作品中,作者用了中國傳統的音樂語言與現代的作曲技術相結合的手法,隨處可見以四、五度關系疊置的五聲性和弦,二度關系結合的復合調性及多調性結合等手法,使這部作品在聽覺上呈現出既現代,又不失傳統的民族韻味。
四、配器和復調手法的運用
(一)配器手法
1.作品中大提琴經常出現較長時值的持續音,這種手法的運用可以充實和聲,使總的音響融合而穩定。
2.延音功放。45小節,獨奏大提琴奏出五度為核心的梅花三弄主題動機,由豎琴對此旋律加以重疊,而木管聲部則對每一個音給予延音,形成更飽滿的音響。
3.回聲。48小節,獨奏大提琴聲部先奏出含有五度動機的旋律,緊接著,在樂隊的大提琴各個分部中進行接續的演奏,像是回聲一樣,強調此動機。
(二)復調手法
1.卡農模仿。239小節,獨奏大提琴奏出“梅花三弄”主題,四小節以后,小提琴分成兩部,對主題進行模仿,形成一個不嚴格的卡農模仿,更加深化了主題的形象。
2.微復調。285小節,在木管和銅管的長音背景下,弦樂聲部的“尋覓”主題,形成了一種微復調,一種節奏劃分非常細微,多層次的音響。
五、結語
傳統包含于現代。陳其鋼在本首作品中大膽地采用《梅花三弄》這個本來已經為當代作曲家引用“濫”了的作品主題,并且以這個傳統的中國古代文人音樂的代表性材料,作為自己作品中的核心材料、創作主旨、理想境界的代表。
從技術層面上看,“對旋律的引用不同于以往的民族樂派,不是僅僅為民歌配上和聲,而是充分挖掘主題的各種素材及其發展潛力”,把潛伏在傳統音樂素材之內的現代性因素予以充分地挖掘,給聽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從結構;主題的發展與變形;調式和聲語言以及配器色彩幾個方面繼承傳統又進行創新,使古琴曲《梅花三弄》散發出新時代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