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銘
摘 要: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實施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審美以及情操的培養,使人們的心理素質乃至思想境界得到進一步提升甚至升華,促進人格的全面發展。人的教育是全面的,音樂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如果僅僅從樂理或者音樂技能的方面去探尋教育功能是不夠的,在多元化教育理念下,音樂教育還要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去探尋實施音樂教育的根本功能,實現音樂教育與心理教育兩者的結合。在教育的實際過程中探尋彼此互相的影響以及促進關系,才是未來教育的趨勢。從音樂教育的本質入手,著重從教育心理學的視角探尋音樂教育在人的心理素質培養中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學和音樂教育之間的關系,希望對未來的音樂心理塑造教育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心理塑造;教育心理學;音樂教育;關系
音樂作為一種基本的藝術形式,其產生和形成是人類在漫長的發展歷史進程中的智慧結晶,是人們抒發情感、寄托情思的一種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音樂教育也逐漸向著專業化、全面化方向發展,其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單單是傳授音樂技能,而成為一種心理塑造和心智培養的手段。
一、實施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
1.音樂教育的本質
實施音樂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情感、審美、心理等各方面的教育,實現人才的全面培養、自由發展的目的。在音樂教育的諸多功用中,情感教育的方向是最容易引起關注的,這在人的素質培養中所起到的作用最為明顯。情感教育是一種綜合的教育形式,囊括了社會、藝術、心理等各個層面,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音樂教育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對美的感知體驗,在人們的內心與外界之間架構了一座橋梁,使內外之間協調發展,最終塑造出健康的心理、豐富的情感、廣闊的內心世界以及與外界社會融合的能力。這是音樂教育的目的,更是音樂對人類情感世界塑造的結果,所以,音樂教育通過對人審美以及心理等各方面的塑造,最終達到塑造人豐富健全的情感世界,才是音樂教育的本質所在。
2.音樂教育的功能
音樂的產生是源于實際的生活,是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綜合產物,其教育的功能當然也反映在精神和物質的各個層面,具體來講,有以下幾種作用。
首先,音樂教育最為直接的作用就是提升人的審美能力。這主要通過音符、旋律、節奏的學習欣賞來實現,通過訓練來理解音樂的內涵進而欣賞音樂的美,最終實現審美水平的提高。這是音樂教育最重要的責任。
其次,音樂教育的功用還體現在心理素質的塑造方面。音樂有很多種風格,不同的音樂風格能夠引起人不同的感官刺激,這些刺激最終會帶動人不同的情緒變化,這就是一種心理的內在反饋。通過教育學習,通過不同的音樂風格帶動不同的心理反應,不僅能夠健全人的心理素養,還能有目的地用一些風格的音樂來調節人的心態,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甚至還可以達到治療心理疾病的目的。
最后,音樂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音樂通過其在人的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功用,在培養健全的人格、豐富的情感以及綜合的心理素養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二、從教育心理學視角分析音樂的心理素質培養
1.走向多元整合的心理教育
隨著全球化的趨勢不斷深化,多元化不僅成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對于教育而言,單一的學科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教育的實際需求,多元整合已成為當下的教育指導理念。心理教育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要遵循社會發展的潮流,立足實際整合多學科之間的聯系,跨學科實施關聯教育,多視角探尋心理教育的教學方式是心理學教育的最終歸宿。
同時就音樂教育而言,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也不能從單一的音樂視野謀求音樂教育的實際效果,作為一種能夠發揮很好的心理教育功用的學科,音樂教育要充分結合心理學教育的革新成果,實現音樂教育向著培養健康心理的方向發展,也能提升音樂教育的有效性、針對性,同時心理學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實現多元化發展。因此心理教育和音樂教育的結合是促進教育多元化發
展的大勢所在,也是培養有自由健全的心理素養的人才的關鍵
所在。
2.心理素質培養中音樂教育的作用
音樂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憑借著聽覺的刺激更能深入人的內心世界,因此對于聽眾的心理變化更容易進行把握。同時音樂教育具有多元化的表現方式,不僅僅可以通過單純的歌唱進行表達,在舞臺劇、舞蹈中甚至可以作為一種背景音樂融入影視作品中,各種場合、各種類型的應用和表現都能使音樂的多元化啟迪方式得到發揮。音樂教學是課堂課外學習的結合,不同類型音樂作品的學習不僅能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人的健全心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音樂教育可以借助先進的多媒體等技術發揮更加靈活的教育效果,不僅易于被大眾喜愛,更與時代的發展密切相關,同時根植于傳統的民族音樂的肥沃土壤,音樂的多元化啟迪教育方式對弘揚民族文化、培養具有民族特色的心理素質也大有裨益。
三、音樂教育與教育心理學結合的實現
音樂不僅僅是一門藝術,在時代的不斷發展下,已經融入社會的各個層面,在心理的塑造方面,音樂教育在培養情感、促進人際關系和諧方面有巨大的作用。在現代教學中,根植生本理念,轉變單一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是使音樂教育與教育心理學結合的基礎所在。
同時,在音樂教育中,要注重學生獨立性的培養。獨立性是一個人的優秀心理素質的集中體現,不僅在音樂的
欣賞創作上保持獨立,同時也要教育學生將獨立性引申到精神品格中。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通過豐富的教學方式增長學生的知識技能,以提高其自主性,完成獨立的鑒賞和創作工作。獨立精神的形成對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非常重要。
對于教學方式,要注重把音樂教育與教育心理學相互結合,
促進音樂教育與教育心理的共同發展。首先音樂教育要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手段,吸收其他學科的教學資源,同時根植生本理念,引導學生自主創作,深入實踐,從整體上把握音樂的內涵,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學方法的改變離不開學生這個主體,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中教會學生尊重、分享、合作等意識,有效調整個人心理變化,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態是他們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實的有力武器。
通過上文論述,對在心理學視角下音樂教育的心理塑造功能的實現有了初步了解。音樂作為一種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在發揮心理塑造功用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從音樂教育的本質入手,著重從教育心理學的視角探尋音樂教育在人的心理素質培養中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學和音樂教育之間的關系。兩者是相互聯系、有機共生的。通過相關的分析論述,充分論證了音樂教育對心理塑造的作用。在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下,心理塑造要充分結合除心理學之外的其他學科的教學優勢,尤其是音樂教育,兩者的結合更要進一步的研究革新,使未來對學生的心理塑造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根納季·齊平.音樂活動心理學[M].焦東建,董茱莉,譯.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2]張洪濤,張麗娟.音樂學與教育心理學的架構:重讀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J].藝術研究,2008.
[3]黃曼.教育心理學的重構[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1.
[4]黎國坤.談聲樂教育心理學[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89(4).
[5]朱雁.淺談教育心理學在聲樂教學上的運用[J].音樂探索,2006(S1).
[6]王學松.歌唱心理學初探[J].劇作家,2009(1).
[7]崔景貴.轉型與建構:心理教育范式的發展趨向[J].上海教育科研,2005(7).
[8]張志勇,梅朵.對聲樂初學者的教育心理學初探[J].內江科技,2011(3).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