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下,要構建有效的物理課堂教學,有效的教學設計是前提。教學設計實質上是為課堂教學活動制定藍圖的過程,有效的教學設計可以為物理課堂教學活動提供科學的行動綱領,使教師在上課時能夠較好地把握教學預設和生成的和諧統一,從而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評價;教學理念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就是說做任何事情,事先謀慮準備就會成功,否則就會失敗。所以有效的教學設計是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和基礎。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謂“教學設計”是指: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為根本目的,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等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具體計劃,創設有效的教與學系統的“過程”或“程序”。
有效的教學設計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初中物理課堂有效教學設計的探索
俗話說:“思路決定出路。”要做好教學設計,關鍵是要把握決定有效教學設計的四個關鍵因素:有效的教學目標、有效的教學策略、有效的教學評價和有效的教學理念,與其對應的就是要解決“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和“為什么這么教”這四個根本性的問題。
1.有效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對學習者應當取得的學習成果和達到最終行為目標的明確闡述。有效的教學目標就是教師要明確“教什么”。物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前,要認真閱讀《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初中物理考試大綱》和初中物理教科書中的內容,在領會課標和考綱的要求,充分挖掘教科書中的內容后,再確定教學三維目標和教學的重點、難點等內容。在教學設計時,教學目標的描述要具有可觀察性和可檢測性,要用學習者學習后的行為結果來描述。
例如:在進行九年級物理第十六章第3節“測量電功率”的教學設計時,物理教師要先明確課標和考綱的要求是“會測量小燈泡的功率”,然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內容,利用可觀察、可檢測的語言對教學目標進行描述,如:①能說出測量小燈泡電功率的實驗原理;②能說出測量小燈泡電功率需要的器材及需測量的物理量;③會畫測量小燈泡電功率的電路圖;④會正確連接實驗器材;⑤能正確描述實驗步驟;⑥會設計實驗記錄表格等。
2.有效的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一定教學目標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對系統的行為。有效的教學策略就是教師要明確“怎么教”,物理教師要根據已確定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學情分析,以培養學生自學探究、合作交流能力和實踐創新精神的課標要求為導向,依據教育學與心理學等知識,確定“怎么教”,為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方法的外部形態和學生認知活動的特點,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可分為以語言傳遞為主、以直接感知為主、以引導探究為主和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物理教學設計中,我們要因材、因人、因時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
例如:在進行八年級物理第一章第2節“探索之路”的教學設計時,我們可采用以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了解古人對神奇現象的探究,讓學生意識到科學發展歷程的艱難與曲折;在進行八年級物理第五章第1節“力”的教學設計時,我們可選擇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在讓學生感受推、拉、提、壓的感覺后,概括出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在進行九年級物理第十五章第2節“科學探究:歐姆定律”的教學設計時,我們可采用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按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來引導學生得出電流與電阻、電壓之間的關系;在進行復習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們可采用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有效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根據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有效的教學評價就是教師要明確“教到什么程度”,物理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通過合理的教學測量與評價來檢測學生學到什么程度了,以調控自己的教學行為。
例如:在進行九年級物理第十六章第3節“測量電功率”的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設計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提問等測量方法檢測學生對教學目標的掌握程度,讓學生清楚自己是不是能說出“測量小燈泡電功率的實驗原理和所需器材”,是不是會畫“測量小燈泡電功率的實驗電路圖”,是不是會正確連接“實驗器材”等。當學生發現自己沒達到要求時,可通過自身努力或同伴互助、教師指導等方式進一步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4.有效的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人們對教學和學習活動內在規律認識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態度和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有效的教學理念就是教師要明確“為什么這樣教”,物理教師平時要多學一些教育學原理方面的知識,不但要清楚自己這么教的依據、作用是什么,還要告訴學生這樣學的目的是什么,對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有提高,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例如:我們可以根據“學習動機理論”,在教學設計中設置“創新情境—激發動機”的教學環節,以貼近生活的物理現象、新聞、實驗現象等產生的問題來引入新課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可以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在教學設計中采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可以根據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在教學設計中設計“當堂訓練—鞏固新知”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樹立為掌握而學的思想等。
總之,有效的教學設計是提高物理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和基礎。物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以現代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 為依據,轉變傳統的備課觀,體現教育主體和學習主體的相互作用,關注教學預設和生成的和諧統一,從而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林以滔.新課程標準下高中物理教學設計的探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2(11).
注:本文系福建省龍巖市學科教研基地校課題《中學物理課堂有效教學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課題負責人:溫超峰,立項編號:Lyjdx-13-012)研究成果之一。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