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 要:從提問的時間、問題的設置、問題的來源三個方面來討論化學課堂的有效提問。希冀借助這種有效的提問,與學生在爭鳴和碰撞中教學相長。
關鍵詞:有效提問;學習過程;學習方式;預設;生成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從本質上講就是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的有效提問成為課堂教學關注的話題。所謂“有效”,《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庇行釂?,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答,由此獲得具體的發(fā)展。有效的提問,要達成促進課堂互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
一、有效時段的提問
1.從學習過程考慮
教學過程一般是“導入—新授—鞏固”,學生的學習順序也是按照這條脈絡進行。導入階段,所提問題要求學生能夠重現“舊知”,新授階段,問題體現學生對“新知”的理解掌握,鞏固階段的問題運用和拓展新知。不同的環(huán)節(jié),問題的內容有所不同。
2.從心理時間考慮
人的心理運動規(guī)律表明,學生的注意力一般可維持40~50分鐘,所以一堂課的時間都定為45~50分鐘。課始5分鐘,興奮的初始階段,5~15分鐘,維持興奮狀態(tài);15~20分鐘,疲勞波谷,注意力下降;20~40分鐘,再度興奮,40~50分鐘,再度疲勞。興奮時段,學生的思維比較敏捷,所提問題可稍難些;同時,提問可引起學生注意,延長興奮時間,在兩個疲勞時段也可提一些簡單的問題。系列位置心理效應告訴我們要把重要的事情安排在開頭和結尾。
二、有效提問的來源
1.教師的預設
有效問題的來源是多方面的。班級學生的薄弱點、易錯易混點是問題的來源之一。學到電解質溶液的性質,大多數班級提問是有必要的,但如果有一個班級這塊內容掌握得特別好,那就沒必要提問了。一樣的教學內容,一個班級提了5個問題,另一個班級提了8個問題。習慣于集體回答的,要設計幾個個別回答的問題。氣氛比較沉悶,習慣于總是個別幾個同學回答的,要設計不同學生回答的問題。再備教材,按照教材的內容提煉問題,或提綱挈領,或細致入微。
2.課堂的生成
備課時教師設計的問題固然重要,更要重視課堂上生成的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是課堂師生互動的表現,教師要及時抓住問題給予解答。比如,學習“一些非金屬的化合物”時,演示了SO2具有還原性的實驗,SO2氣體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實驗現象很明顯,溶液紫色褪去。于是教師提問SO2表現了什么性質?大部分學生回答“還原性”,但有兩位學生回答“漂白性”。于是教師把這一“異議”拋給全班:有可能是漂白性嗎?請討論出實驗方案證明。幾分鐘后,實驗方案形成,讓學生上臺演示,加熱已褪色的試管內液體,紅色沒有重現,說明不是漂白性。這種處理方式既加深了SO2的還原性和漂白性的復習,又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提有效的問題
1.把握問題難度
課堂中,有些教師有不少類似口頭禪的問句,例如,“對不對?”老是掛在嘴邊;有些教師提問過于簡單;有些提問過難,老是讓學生回答不出。簡單問題激不起學生的興趣,不宜在高中課堂過多地出現。問題過難,使學生毫無頭緒,從而失去求知欲。例如,教學“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師的問題諸如“物質按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分為哪幾類”等簡單問題就不必作為問題出現,直接板書即可;而“四類晶體的內部結構及性質特征?”看似簡單,實際學生看書之后覺得相應的描述都是變化特征,回答是大段朗讀,師生都覺得毫無成就感,所以需要把問題分解??梢栽O一張表,列出結點上的粒子、硬度、導電、導熱性等項目逐一比對,這樣方便學生逐個搜索。
2.抓住核心知識
核心知識,是學生前后知識貫通的依托。所提的問題應盡可能地體現核心知識,也就抓住了教學重點。有機化學的核心是官能團化學,要引導同學從官能團的性質出發(fā)。怎樣找突破口呢?在做有機框架圖時,一般的方法是首先正推,然后逆推,前后呼應,找出解決的辦法。在解決有機化學框架圖時,還要注重有機化學的結構,正確使用價鍵理論,明確有機化合物中各種化合物的衍生關系,使用有機化學的基礎知識就能解決問題。
3.面向全體學生
有效教學,要“以學論教”。教師采用“撥筍似”的提問,由外及里,一層一層引導學生走向問題本質,這既體現了學生的思維習慣,又有利于后20%學生的逐步跟進。學習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時,新課臨近結束,給學生小結所學內容非常重要,這時候,教師鞏固提問:鹵素元單質及化合物有哪些?如何制備鹵素單質?氧化還原變化發(fā)生的實質是什么?這幾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體現了科學研究和學習思維的過程,學生連貫起來考慮效果很好。高中化學學習最難的除了典型的非金屬元素的規(guī)律,就是過程性強的內容,鹵素單質及其鹽溶液間的置換反應中的微粒結構發(fā)生的變化,氧化反應發(fā)生的實質。對于上述過程性強的內容,提問就要提得細,把電子的得失和電子的偏移,氧化劑和還原劑,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內化學生的知識體系。當然,有經驗的教師,為了照顧多數的學生,對提問的答問也很講究。一個問題有時需要個別學生回答過程,有時會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去。
參考文獻:
[1]肖麗華.“化學課堂教學因生成而精彩”教學案例[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3).
[2]杜萍,王兆坤.試論教學智慧及其生成條件[J].課程·教材·教法,2009(2).
[3]孟凡麗,程良宏.生成性教學:含義與價值[J].課程·教材·教法,2009(1).
|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