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永權
摘 要:新課程實施以前,我國受應試教育的禁錮,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都不夠科學,制約著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自從新課標實施至今,我國在教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就目前的初中歷史而言,正處于改革與發展的過渡期,初中歷史教學需要在不斷地探索與實踐中找到適合本學科的教學方法。從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如何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歷史;新課改;高效;策略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提到了老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注重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所以初中的課堂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課堂改革還處在研究試驗階段,如何實施有效的教學模式是目前面臨的問題。
一、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滲透情感教育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除了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及綜合素質外,還應重視歷史課題中改變傳統的單一枯燥教學,通過生動的講課方式,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例如,在講述商朝歷史時可以結合《封神榜》的故事,學生更易于接受,并且更加感興趣,學生聽課效率更高;還可以由學生講述相關的歷史故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范圍。
新課程的三維目標中除了知識,還要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由于教學評價單一,知識被看作為是否實現教學目標的標尺,而情感教育容易被忽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本身就是培養學生思維的縱深性和延展性,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愛國精神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閱讀史料,挖掘探究資源
可以用于教學的資料有很多,有歷史文物、遺產古跡、文字傳記、民間傳說等等,老師要充分地利用這些史料,在現在的信息時代下,要善于挖掘史料,利用資源,增加課堂的感染力,引導學生去學習更多的東西,閱讀更多的史料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修養,掌握歷史經驗,把握規律。
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要不斷地追尋史料,在史料里找到歷史的真相,從史料里獲得結論,由此看來,教師要運用合理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真正了解歷史,觀看對歷史記載的資料,可是在歷史的記載中也并不是全都正確的,所以不可以盲目地相信,學生要結合問題進行研究。
三、運用多種方法優化探究環境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無論是什么教學方法都會有好的一面也會有壞的一面,但是珍貴的是方法,一個好的教學方法既要有很多教學形式的優點結合也要有各種方法的融合,就像發現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法、自主學習等。在“新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一課中對20世紀70年代我國的外交工作進行了重點介紹,細節在課本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學生對自己的疑問可以在課本中找到,在筆記本上將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成就清楚地記錄,進行研究和分析再思考取得突出外交成就的原因以及我國在處理對外關系時一貫堅持的原則。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對考核的方式做一下改革,比如,在考試的時候不止是考核教材還要和現實的生活聯系起來,這樣學生聯系現實的生活就會更好地對學習加深印象。除了這些之外還要做到多元化、客觀化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全面的發展,當學生有好的學習環境的時候,對學生要進行鼓勵和幫助,讓學生擁有自信,讓學生有成功的喜悅就會讓學生對學習有很濃的興趣。
四、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歷史是一門涉及范圍很廣的學科,所學的知識也都是過去的,學生沒有感同身受、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對他們的感染力不強,老師應該利用現在的科學手段,進行情境再現,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讓他們更容易理解與感悟,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例如,近代史中有這樣一幅插圖,講的是近代的婚姻,這張圖展示了很多的知識,比如,當時服飾、發飾的變化,外來文化的進入,由此可以了解到,中國正在一步步地對外開放,中國也在慢慢地改變等等。由此就產生了問題,當時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中國的文化為什么發生了改變等問題,老師還可以播放一些有關的視頻,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這樣要比單純的說教、板書效果好得多,學生就會有更多的興趣來研究學習。良好的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創新是教育的靈魂。初中歷史教學需要在變化的實際中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體”教學模式下,結合具體的教學實際不斷研究和探索,最終找到適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歷史探究性學習真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產生興趣,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這樣就讓學生個性得到發展,將學生的主體性得到落實。
參考文獻:
[1]雷靜.淺談初中歷史教學問題反思.新課程:教研,2010(6).
[2]朱秀濤.當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2(2).
(作者單位 重慶市開縣三合初級中學)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