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英
摘 要:城鄉結合部學校的學生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種種誤區,針對這些誤區和影響,學校教育工作應采取多種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城鄉結合部;留守兒童;身心健康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各級各類城市的規模在不斷擴大,人口在不斷增長;同時,城市和鄉村結合部(城鄉結合部)的面積也在逐年增加,人口更呈現出一種穩步上升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涌向這一區域,這里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中學生群體:即由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構成的中學生群體。此外,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福州與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的經濟聯系日漸緊密,越來越多的人走出福州,走向全國各地,一些學生也因此成為留守兒童,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這種流動性對中學生的學習狀況和適應性都產生了影響,甚至成了阻礙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當然,影響學生成長的因素有很多,如:社會環境、學生個體差異、學校教育教學水平和家庭教育等等,但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不足或失敗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嚴重的影響。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孩子的身上有父母的影子”,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孩子學校教育的順利實現乃至一生的發展。
關于家庭教育對人的發展的影響一直是國內外教育界廣泛關注和研究的對象。近年來,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研究者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將給孩子一生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家庭氣氛的安定和睦、融洽溫暖、民主平等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個性;反之,孩子就更多地顯示出適應性差、神經質、依賴性、情緒不穩定等特征。”
位于城鄉結合部學校的學生大都是來源于城鄉結合部,這些學生大多數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他們學習基礎十分薄弱,厭學現象比較嚴重,心理素質較差,思想品德方面也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幫助這些學生走出困境,把他們培養成思想品德高尚、心理健康、學習優秀的人才,是位于城鄉結合部的每個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基于這一現狀,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我校(主要指高中部)流動性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現狀來探討對城鄉結合部學校流動性人口子女進行學校教育的對策。
一、流動性人口家庭教育現狀分析
我們學校是一所位于城鄉結合部的省二級達標中學,對高中部來說,每年招收高一新生約360名,現有高中學生1000多名,其中流動性人口子女達400名。達40%,調查結果顯示:在這些學生家長當中,只有27%的家長具有中專以上文化程度,41%的家長高中畢業,而有32%的家長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有的甚至是文盲。
這些流動性人口子女都面臨家庭教育缺失的嚴重問題,其突出的表現為:有些流動性人口子女并沒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他們與父母之間的親子交往表現為空間上的遠距離、實踐上的不確定性和短暫、交往方式的非面對、內容上的簡單重復和情感交流的缺失。有些流動性人口子女雖然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但這些父母大都為農民工,平常忙于生計,對子女的教育疏于管理,家庭教育極其薄弱。總之,這些流動性人口對孩子的教育存在較多誤區:
1.以分數論“英雄”,重考試分數,輕學習能力
許多家教最明顯的誤區之一,是把分數當成智力發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當成孩子學習能力強弱的尺度。有些家長自身文化程度較低,對子女抱有很大的希望,每天下班回家只問成績,其他啥都不管,而且也不能正確地分析不同階段的成績,常聽有些家長說:“我孩子小學每門都90分以上,到了高中怎么這么差了?”后來通過老師的解釋才免去回家對孩子的棍棒教育。
2.放任自流,自由成長
這類家庭的父母不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入學后,教育的任務就交給了學校和老師,做家長的只要能保證他們吃飽、穿暖,供給他們上學的錢,就盡到了做父母的責任和義務;有的家長自身素質較差,對孩子起不到言傳身教的作用;有的家長受“金錢熱”的影響,認為“知識不重要,只要孩子將來能賺錢,就能立足于社會”,更有甚者,整天忙于自己的生意,對子女的學業不聞不問,甚至不惜犧牲孩子的學習時間讓他們也參與到自己的“撈錢”活動當中。正是在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使孩子逐步形成各種心理障礙,從而阻礙學習進步和健康成長。
3.懲罰多于表揚,濫用懲罰,損害孩子身心健康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只懂懲罰:諷刺、挖苦和體罰,認為這樣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錯。對孩子優點往往輕描淡寫,甚至視而不見,對孩子缺點卻揪住不放,只看見孩子缺點,導致懲罰多于表揚。其實懲罰是極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長的,是一種極為消極的方法。孩子因學習問題多次遭到懲罰,就會厭惡學習、回避學習。孩子犯錯誤是應該原諒的,父母和老師應該正確引導,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并給予更多的幫助、鼓勵,而不是用諷刺、挖苦甚至體罰來代替教育。
二、學校教育對策探討
面對城鄉結合部的高中流動性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種種誤區,我們應當倡導全社會共同努力,促進健康、文明、科學的家庭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形成。但這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因此,作為城鄉結合部的學校探討對這些學生的學校教育對策是一項急不可待的任務。經過幾年努力和探索,我們認為應當積極構建以學校為主體、教師積極領銜組織的“學校—家庭—社區”和諧、互動的教育環境。
1.提高認識,正確歸因
作為城鄉結合部學校的教師,由于學生學習基礎薄弱,教師的艱辛努力常常得不到滿意的回報,致使他們容易產生教育教學“反應和職業倦怠”。我們經常聽到同事抱怨“這樣的學生沒法教了,這樣的家長太難纏了”等等,這些都是教師職業倦怠的強烈信號。必須承認我們的教師長期在這樣的教育教學情境中已產生了或多或少的職業倦怠。在城鄉結合部學校,雖然學生的來源我們無法選擇,但可以選擇的是適合這些學生的施教方法。首先,應提高對教師職業的認識,教師的職責就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給予流動性人口子女更多的關懷,最大限度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其次,要引導學生對自己在學業上的成功與失敗做正面歸因。
2.發揮期望效應,營造成功氛圍
教師期望效應的實質就是“愛、期望、信任”效應,它要求教師對學生抱有愛心、理解和信任,達到情知統一,從而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產生積極的影響。在城鄉結合部學校,這里的學生所缺少的正是對他們的“愛、期望、理解和信任”。因此在學校教育教學中,我們應當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積極正確地運用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效應,為學生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充滿成功的學習氛圍。
通過教師的關愛、輔導、溝通來改善流動性人口子女的學習狀況,以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通過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建議實施以下策略:第一,建立“流動性人口子女”檔案和聯系卡制度;第二,配備心理健康教師,設立“傾訴箱”,開通心理咨詢熱線電話;第三,熱情關懷,使“流動性人口子女”真正融入學校集體生活之中;第四,交流協作,加強對監護人的指導,做到“五必訪”(即情緒不好必訪;身體不佳必訪;成績下降必訪;遲到早退曠課逃學必訪;與同學爭吵打架必訪)。
希望通過學校教育喚起全社會對“流動性人口子女”的關愛,從而形成學校、家庭、社會關心流動性人口子女的合力。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