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一直是云南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隨著旅游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旅游模式也在不斷的推陳出新。旅游小鎮建設對于云南旅游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旅游小鎮建設中要注重環境保護,實現節能減排,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旅游小鎮 循環經濟 云南
一、前言
隨著現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旅游產品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人們不滿足以往那種單一、短暫式的觀光旅游模式,而是青睞于能夠將文化體驗、健康美食、親近自然等融為一體的旅游產品,這就對旅游業提出了壓力和挑戰。旅游市場要針對現代人的旅游需求,不斷的推陳出新,開發出新的旅游產品來提高其核心競爭力,吸引大量的游客。近年來,云南省致力于旅游業產業轉型,提出了創新旅游業發展的新思路。2004年,云南省提出發展旅游小鎮的初步構想,2005年云南省出臺了關于旅游小鎮建設的完整指導意見,開始在全省進行旅游小鎮建設試點,分為“民族文化建設型、歷史遺存保護型、生態環境營造型、特色經濟培育型、復合型”5種模式,希望通過旅游小鎮項目建設來實現云南旅游產業的“二次創業”,旅游小鎮建成成為云南旅游發展的重頭戲。
二、旅游小鎮建設對云南經濟發展重要性
首先,旅游小鎮的開發和建設豐富了云南旅游產品。目前,旅游小鎮已經成為云南旅游的特色,云南具有旅游資源的鄉鎮都不同程度的搞起了鄉村旅游項目,產生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小鎮,不同的小鎮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和自然風光,是當地人文、民族、建筑等資源的充分體現,例如有的旅游小鎮以茶文化為主要特色,有的旅游小鎮以會議旅游為營銷賣點,有的是休閑度假旅游的那個,極大的豐富了云南旅游產品,形成新的增長點。例如云南和順地區歷史悠久,是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匯處,不同的文化交融孕育了這個極邊古鎮,小鎮擁有全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在十大魅力名鎮評選中成功當選,讓這個滇南小鎮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
其次,旅游小鎮的開發和建設推動了云南城鎮化進程。云南城鎮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僅為30%左右。距離國家“十一五”規劃要求的35%的目標還有不少的差距。云南通過旅游小鎮的開發和建設,走出了一條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吸引社會資本來投資,促進了云南小城鎮的建設。
第三,旅游小鎮的開發和建設提高了云南旅游業的收入。建設旅游小鎮,是云南經經濟社會發展中一頂新的探索。從實踐效果來看,一些旅游小鎮知名度大增,游客大量增加,旅游收入十分可觀。例如麗江束河古鎮原本是一個知名度不高的邊陲小鎮,經過旅游小鎮的開發和宣傳后,已經躍身一變成為全國4A級風景區,被譽為全國最適合人居的小鎮,每天慕名而來旅游的游客達到5000多人,年旅游收入超過2500萬。
三、云南旅游小鎮循環經濟的發展
云南旅游小鎮的開發和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率十分顯著,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和肯定。但是我們也看到,在旅游小鎮建設過程中一些不和諧的問題也在不斷凸顯,一些旅游小鎮在開發建設過程中,資源浪費嚴重,對環境帶來巨大的破壞作用,部分小鎮垃圾到處可見,衛生問題令人堪憂。部分小鎮大量拆除舊建筑,重建旅游景觀,造成大量的歷史、文化資源被破壞,新建的景區由于缺乏文化底蘊,與當地的文化格格不入,最終也會喪失競爭力。可見在旅游小鎮建設過程中,必須以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節能環保,走可持續性的經濟發展道路。
(一)構建旅游小鎮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云南旅游小鎮在文化、地貌、氣候等諸多方面有著很多共性,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將云南旅游小鎮劃分自然風光模式和人文特色模式,分別進行管理,實現小鎮經濟的循環發展。自然風光模式要求自然環境優美、空氣質量高、環境自凈能力強,所以小鎮建設過程中,應該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使用節能環保技術,避免污染物的排放。例如云南滇西地區有著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在旅游小鎮建設中可以大量天然氣進行小鎮供暖等。滇西地區日照時間長,有著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在小鎮建設中可以使用太陽能技術來提供能量,不僅節能環保,也降低了開發成本。在人文特色模式中,人文是小鎮吸引游客的主要元素,文化型小鎮建設中要注意新建景觀、建筑材料、建筑形式等與整個環境和旅游小鎮文化氛圍協調,遵循循環經濟發展的思路,盡量保留原有人文景觀的原貌,防止破壞。
(二)發展生態農業,保護旅游小鎮環境
農業生產環境是旅游小鎮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小鎮發展中減少化肥、農藥、農膜等的使用量,保持和提高土壤生產力,清除農村型旅游小鎮面臨的臟、亂、差的環境條件,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依托旅游小鎮內部龍頭企業的力量,在農業、綠色食品、生態農產品等方面實現農戶+企業式的生產加工模式,按照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鏈條關系,實現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廢棄物的內部消耗,發展旅游小鎮生態農業,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推進農產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通過小鎮旅游業的發展加大農產品的銷售,加大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從而促進農業循環經濟在旅游小鎮的全面開展,實現旅游業與農業的結合發展,推進旅游小鎮的循環經濟建設。
(三)發展旅游地產,建設旅游小鎮生態住宅
旅游業的發展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旅游小鎮的發展對當地旅游地產的開發和建設具有巨大推動作用。為了盡量保護旅游小鎮的自然生態,避免地產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小鎮旅游地產的開發要走綠色發展的模式,建設小鎮生態住宅,不僅可以節約能源、保護環境,也可以形成獨特的建筑風格,增強游客的住宿體驗,增加旅游小鎮的吸引力。在綠色地產開發過程中,首先要選擇區位好、交通便利、商業價值大的小鎮進行試點,以生態住宅建設為重點,注重使用環保型材料,運用循環生產技術,開發適合當地特點的旅游房產,小鎮條件不同、發展模式也有所差異,在旅游地產中要合理確定休閑地產和商業地產的比重。如享譽中外的“天下第一湯”——安寧溫泉鎮,依靠其得天獨厚的溫泉資源,開發旅游市場已有十多年,如今溫泉鎮又依托溫泉度假區,吸引地產商投資建設房地產項目,開發了“溫泉心景”這樣的小戶型休閑公寓,銷售情況很好。這樣的房地產項目,針對的客戶群體范圍很廣,容易被接受。像這樣依托古鎮旅游開發的各類休閑的房地產項目,在大理和麗江也同樣取得了成功。
總之,云南旅游小鎮大多處于旅游資源豐富的鄉村地區,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利,開發成本高。因此,在旅游小鎮開發建設過程中要注重節約建設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避免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破壞,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保證旅游小鎮的順利建設及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湯天滋.主要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經驗述評[J].財經問題研究,2005,255(2).
[2]孫國強.循環經濟的新范式: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李偉,黃遠水.基于循環經濟的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2).
[4]明慶忠.旅游循環經濟發展的新理念與運行的系統模式,云南師范大學學報,38(5).
作者簡介:廖紅梅(1987-),女,藏族,云南迪慶香格里拉人,任職于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迪慶州分行康巴分理處,研究方向:民族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