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曉
摘 要: “茂軌”一詞在清代時期文獻中多見,前人未曾詳細考釋。本文試對“茂軌”的意義進行考證,認為它有“盛名”義。
關鍵詞:清代;茂軌;盛名
[中圖分類號]:H0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7--01
在傳世文獻尤其是清代文獻中,“茂軌”多次出現。經過筆者的檢索和統計,僅《全唐文》中,此詞就出現了6次,在《太平御覽》出現2次,在《國朝宮史續編》出現2次,由此,我們暫可把“茂軌”看作一個固定的詞語。然而,在我們今天常用的一些大型辭書,如《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中,并沒有對該詞進行收錄解說。有人在閱讀古代文獻時,常常無法理解“茂軌”一詞,于此,我們有必要探究由這兩個多義項的字組成的“茂軌” 一詞究竟應如何解釋。
“茂軌”在《漢語詞典》里沒有解釋,前人未曾做過詳細考釋。“茂”和“軌”兩字在字典里的義項很多,“茂”單獨解釋有“大;盛大”等之意,“軌”有“規則,法度”等的意思。兩個字合在一起卻沒有“規則,法度”的意思。從古代文獻中,經過對用例分析和歸納,我們可以得出“茂軌”有“盛名”之意。
“茂軌”一詞始見于南北朝文獻,清代文獻最多。“茂軌”最早見于南北朝《魏書》卷九中“冬十月己巳,吐谷渾國遣使朝貢。十有一月乙巳,車駕有事於圓丘。丙午,詔曰:「治歷明時,前王茂軌,考辰正律,弈代通規。是以北平革定於漢年,楊偉草算於魏世。自皇運肇基,典章猶缺,推步晷曜,未盡厥理……」”(2210頁) 是說治世的君子,取象于歷法,因時而革,所以先王才有了好的名聲。考察時辰,確立一些規定,所以歷代才有了通用的規章制度。這里的“茂軌”就是指“好的名聲,盛名”的意思。
“茂軌”在《全唐文》里出現了6次之多,我們可以用5個例子分析來看:
例1:《全唐文》卷十五:“御扆多閑,聞風逖想。茂軌遐劭,清暉遽往。佇契業於圓明,冀崇緣於方廣。鏤飛篆於曾岳,齊勝基於穹壤。”(247頁)這里是說“盛名遠傳,明凈的光輝立刻照進來。”這里“御扆多閑,聞風逖想。茂軌遐劭,清暉遽往”是相對的,“御扆”是名詞,“茂軌”也是名詞。
例2:《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二:“止戈為武,靖亂之嘉謀;致果為毅,安邊之茂軌。疇庸命賞,將酬犬馬之功;書勞策勛,用答鷹揚之效。”(2751頁)這里的“靖亂之嘉謀”和“安邊之茂軌”是對稱出現的,“嘉謀”和“茂軌”是相對的,“嘉謀”是指好的謀略,因此“茂軌”是指好的名聲(盛名)。“平定戰亂的好謀略,安定邊境的盛名。”
例3:《全唐文》卷二:“緩刑議獄,哲后彝訓;解網泣辜,前王茂軌。朕君臨海內,撫育黎元,一物乖所,納隍興慮。”(10頁)此例是說“減緩刑罰,商議案件,所以賢明的君主才有了日常的訓誡,寬宥別人﹑有仁德并且憐恤罪人,所以先王才有了盛名。”這里的“茂軌”還是“盛名”之意。
例4:《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四:“蓋承流日,澄華于高義,固以聯崇躅于河楚,疊茂軌于邦郇。是用命爾為單于大都護大都督,勛封并如故,往欽哉!”(894頁)意思是:“……所以在河楚連接大的業績,在國家累積了盛名。因此,授予你作單于的大都護大都督,功勛和疆域都和原來一樣。”這里的“茂軌”也是指“盛名,好的名聲”的意思。
例5:《全唐文》卷七百七的宰相與李執方的書信中:“今公卿之儀,皆請別命戎帥,圣上恩深悼往,義在安人,以司徒之盡忠,方垂茂軌,想后嗣之善繼,必有令圖,只有鄰近將帥,成其美志。”這是寫給李執方的書信的節選,大意是:“現在三公和九卿的禮儀,都區別于拜見軍隊的統帥的,皇上恩德深重,謹慎前往。用公正合宜的舉動來安撫人,憑借司徒的忠心,邊陲才安定,皇上才有了盛名。想到子孫很好地繼承了這些,將來肯定會有遠大的謀略,只有靠近將帥,才能實現美好的志向。”“茂軌”在這有“安定”的意思,引申起來也有“盛名”之意。
除了在《全唐文》里,在《唐文拾遺》卷一和《唐文續拾》卷二也出現過“茂軌”一詞,如例1:“楊雄歟高蹤何遠?黃香日下,茂軌猶存。尋讀周環,彌覺欣玩。”(1220頁)意為“楊雄與高尚的行跡有什么遠的嗎? 黃香在京城,盛名還存在。”從這里可以看出“茂軌”也是“盛名”之意。
例2:“爰屬隆平,培風辣翰,襲英緹于俊路,揚茂軌于清朝。”(890頁)意思是說:“于是接連昌盛太平,憑借有力的翅膀乘風飛行,在美好的路上披著緹衣,在清明的朝廷傳播盛名。”由此可見,“茂軌”在這里也是“盛名”之意。
在《國朝宮史續編》里,“茂軌”一詞也出現過兩次。我們在這里舉一例進行分析,“堂陛鏘洋之會,皇帝躬自捧觴起舞,上祝太上皇帝億齡無疆,一時茂軌偉煌。”大意是說:“在朝廷盛大的宴會上,皇帝親自捧著酒杯跳舞,恭祝太上皇帝萬壽無疆,盛名永存。”(1405頁)
在《太平御覽》卷七百九十八·四夷部十九〔西戎七〕和《魏書》卷九·《帝紀第九》也出現了“茂軌”一詞,都有“盛名”之意。
總結
綜上所述,“茂軌”在傳世文獻中有“盛名”的含義,我們去古已遠,當我們考釋古代漢語詞義時,不僅要確定詞的讀音,還要考慮這個詞的詞義是否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了變化。此外,訓詁學“隨文釋義”的傳統決定著我們必須以文獻資料為佐證,以保證釋義的真確性,適切性和充足性。
參考文獻:
[1]郭芹納. 訓詁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董誥等編, 孫映達等點校. 全唐文[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2.
[3]陸心源. 唐文拾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4]慶桂. 國朝宮史續編[M].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4.
[5]漢語大字典編纂處. 漢語大字典[M]. 武漢: 湖北辭書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