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向偉
【摘要】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成人成才影響深遠,但是對不同時代的大學生影響程度各不同,例如70后、80后、90后的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有一定的差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回避中國傳統文化消極因素,吸收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投身弘揚傳統文化的社會實踐。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大學生;調查分析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財富,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的生存根源。文化能夠形成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能夠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繁榮,因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相當重要。文化既要開放也要獨立和自我完善。在信息爆炸與開放的時代,各種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深,并且受到急功近利、拜金主義浮躁的氛圍影響越來越嚴重,使得大學生的成人成才之路變得更加崎嶇。本文作者設計了一份《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成人成才”的影響》的調查問卷,共有300份,調查對象是江蘇某大學在校師生。在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傳統文化對常州大學在校師生的影響,主要從時代性上,分析70后、80后、90后的大學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通過調查,從總體上來看,大學生都肯定傳統文化對社會的影響力,也表現出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喜愛,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未來充滿信心。例如調查問卷中第12題,有98人認為對傳統文化的未來很樂觀,有152人認為比較樂觀,有30人認為很難說,有16人認為不樂觀,只有4人認為很悲觀。
一、對江蘇某大學70、80、90后大學生的調查分析
把調查對象劃分為70后,80后,90后三個群體,70后的代表為江蘇某大學的教師,80后,90后則是在校學生,通過比較三個群體對傳統文化的不同態度和傳統文化對他們的不同影響來得出調查結果。
此次問卷調查的男女比例是:男有138人,女有162人。70后有20人,80后有126人,90后有154人。對中國的傳統藝術,可謂懂的人很少,占了70%以上,不過對于我國的四大名著,大部分人表示是多次看過,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認識是毋庸置疑的,都選擇的是重要。在多數人的眼中,傳統文化對于中國的現實文化影響也是相當大的,158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未來很樂觀,對仁,孝,忠等傳統道德耳濡目染的人有148個。
(一)70后:傳統奮進的時代音符
70后的大學生,生活在一個社會思想相對樸實單純的年代,傳統文化的確對他們的生活和學習都有深刻的影響。在他們看來,傳統文化時刻提醒著他們,不管在生活還是學習、工作中都要做一個勤勞誠實的人。所以他們更信奉“勤能補拙”這樣的傳統觀念,更愿意腳踏實地地將大量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基礎性的工作中,而不是想方設法走捷徑。
70后這一代人是處于新舊體制更迭的一代,10年文革的結束,新中國開始走向改革開放的道路。70后既經歷了小部分物質十分缺乏的日子,也見證了改革開放一步步走向繁榮的歷程。這一難得的歷史混合,注定了這是有理想、有抱負、有決心、特別能吃苦的一代。總的說來傳統文化促進了他們的成人成才。
(二)80后:正在崛起的一代
接下來看看傳統文化對80后的影響。80后既受到傳統文化的耳濡目染,又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80后對傳統文化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80后關于調查問卷中第13題的選擇,對“仁、孝、忠”等傳統道德教育有96人是選擇的“從小耳濡目染”,選“被教育過時的東西”只有2人,選“難以判斷”的有4人,選“從課外書中看過”的有24人,可見傳統文化對于80后有很大的影響并且影響很深遠。
傳統文化對80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在“傳統文化對你的事業學業上的選擇是否產生過影響”這個選項上80后的回答與90后的回答基本相同,與70后的回答有比較大的差異。可見,80后是開放與傳統的結合體。
(三)90后:傳統的非主流
對于90后這一群體,傳統文化對他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影響遠沒有對70后,80后那么深。一向在人們眼中個性張揚甚至用離經叛道來形容都不為過的90后,在這次問卷調查中卻表示出對傳統文化足夠的尊重與重視。在90后的154人中,有30人精通如“書法、國畫、民族樂器”等傳統藝術,有54人有所掌握,有40人學過點皮毛,只有30人一點不懂,由此看出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這方面90后做的還是不錯的,因為他們處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改善的現代,才有這種機會接受這種專業的傳統文化的培養。在談及傳統文化在學業上的影響這個問題上,90后有67人選擇了“有過但不大”這個選項,可見在這個彰顯個性的世代,傳統文化對于90后仍然有著影響,但影響的深遠度趕不上80后,更不要說70后了。傳統文化對不同時代大學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并且目前在校的大學生都是集中在80后和90后,因此,引領大學生成長成才,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就傳統文化而言應該采取必要的態度和措施。對此下面進行重點討論。
二、吸收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神
吸收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神,有很多精神超越于現實,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都值得傳播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的內在修養。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注重“天人合一”,建筑、繪畫等均體現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人生態度上,有儒家的每日三省吾身、慎獨等方式的自我管理,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入世情懷,有道家主張萬物平等、物物循環的生態哲學和超我境界,有佛家的慈悲之心;在人際關系上,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關懷,有重視家庭感情,追求“天倫之樂”、“其樂融融”的理念,“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好客觀念;在對知識渴求上,有“朝聞道,夕可死”的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在感情方面,有《孔雀東南飛》、《紅樓夢》等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在愛國主義情操上,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情懷;在對金錢態度上,有義利之辯,妥善處理好追求精神和追求利益的關系。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義也。”鼓勵精神追求超越富貴追求。
三、投身弘揚傳統文化的社會實踐
正如俗話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大學生在不斷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的同時,也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與現實社會的實際情況相聯系。現在,在各高校教育中已經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精華,欲塑大學生理想人格之掘微,領高校文化陣地,讓不良文化遠離校園。要在大學生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陶冶和熏陶當代大學生的情操,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塑造大學生的理想人格,使當代大學生從古老文明的熏陶中得到精神境界的升華,進而為振興中華奉獻自己的青春。這也正是學校教人育人的根本——“先成人,再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