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芳
摘 要:人類要在地球上生存就離不開生命科學,而中學生物是生命科學的基石。因此,培養中學生生物課堂中的創新能力具有深遠意義。我國更是對21世紀的中學生提出:“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發展”的素質要求,其核心是新時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成了當今教育的首要任務。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渠道是課堂,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全過程。在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應該認真領會生物新課程標準精神,在生物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課堂討論 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 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c)-0012-02
創新,顧名思義,創造新的事物。《廣雅》:“創,始也”;新,與舊相對。創新一詞出現很早,如《魏書》有“革弊創新”,《周書》中有“創新改舊”。江澤民總書記指出:“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生物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最熱門的話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創新能力的培養必將成為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生物教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必須在發展學生能力的同時重視創新教育。通過創新教育,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成為21世紀的創新型人才全面地打好基礎。那么,怎樣才能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達到創新教育的目的呢?筆者結合生物教學的實際,淺談在生物新課標下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1 引導學生生疑 擦出創新火花
在教學中,首先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好問的天性,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大膽質疑,引導他們善于發現問題、勇于提出問題,追求學生好問的精神。教師指導學生或于平淡無奇之處生疑;或于深層蘊意之處生疑;或是在新知和舊知比較中生疑。適當穿插一些科學家的故事,使學生了解科學家大膽假設,嚴格求證的探索精神,定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其次,教育學生不要輕易認同別人的觀點,要憑著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積極探索,勇于從多種方式、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獨辟蹊徑,提出自己標新立異的見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敢發前人所未發。
最后,每節課都要精心設計一些開放性或發散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長期堅持這樣的質疑求異,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例如:我們在講授《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有一個知識點是測量胸圍從而來學習胸圍變化與呼吸的關系。在知識講解之前可以讓學生手放在胸前,然后深呼吸,自己感受呼吸時胸圍的變化。此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提問“吸氣時胸圍怎么變化?呼氣時胸圍怎么變化?為什么會這樣變化?”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得出所要學的知識點。
2 理論聯系實際 獲得創新源泉
生物實踐教學只有聯系實際、聯系社會生活實踐,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永不枯竭的創新源泉,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更好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把學生培養為高素質的合格人才。
如在探究“種子萌發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經驗,播種前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從而學生很容易的得出結論: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適量的水分是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如在“抗體和抗原”概念的教學中,為幫助學生認識這一對抽象的概念,可以與“貓和老鼠”進行類比。貓捕捉環境中的老鼠,鼠被捉光后,貓還存在于環境中,當再有鼠出現時,貓同樣將他們捕捉;抗體消滅抗原后,有些相應的抗體仍然存留在人體中,當有同樣的病原體再次侵入人體時,抗體就會以同樣的方式更迅速地消滅他們。這個過程中可以給學生有益的創新啟發。
3 通過生物實驗 激發創新精神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實驗是該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課的成敗關系著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創新思維的激發和探索精神的培養。在做學生分組實驗時,有些老師怕做錯出事故,怕浪費藥品等而采取了先細講后示范,再仿做的模式。這種做法嚴重地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因此,有經驗的教師則總是讓學生預習,大膽放手讓學生做,提高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七年級上冊教材的在“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中,要求觀察葉片的結構,按課本要求做好葉片橫切面的臨時裝片,把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時。學生們為“哪是上表皮,哪是下表皮,哪是氣孔,哪是柵欄組織,哪是海綿組織”意見不一。有人爭論沉思,有人翻書,有人前來詢問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你們的慧眼去找,一定就能找到正確答案。”終于有的學生結合書本上找到細胞呈長圓柱形,排列整齊,接近上表皮的是柵欄層。細胞形狀不規則,排列比較疏松的是海綿層。這找到了氣孔。并能說出氣孔是由兩個半月形的細胞形成的。這樣學生的創造潛能自然而然地挖掘出來。
在生物課堂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某些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設計為探索性實驗,使之達到不同層次的創新能力培養目標。探索性實驗教學較課堂教學有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和思維空間,可以激發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探索與創新欲望。學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規律的實驗過程中可以把動手和動腦結合起來,鍛煉和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教師應讓學生明確探索性實驗的基本環節,并在實驗儀器的選取與操作、實驗現象的觀察、實驗數據的處理、實驗結論的得出等一系列環節中,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在相對獨立的實驗活動中體會創新的艱辛與愉悅,如實驗設計思想,生物學方法,實驗技巧等。
4 培養學生自信 享受創新喜悅
自信心對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學生的自信心是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動力源泉。在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可以提高他們在創新過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練其創新意志。
首先,在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同時又要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進行分層次教學。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程度的問題,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適度的成功體驗往往會提高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形成成功者的自我認識,從而成為上進的動力源泉。
其次,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中的不同見解,支持學生中各種與眾不同的構想,即便是錯誤的回答,甚至看似荒唐的回答,也絕不能全盤否定和排斥,應盡力捕捉每位學生在回答問題過程中思維的閃光點,不失時機地進行表揚和鼓勵,要鼓勵學生在錯誤中學習,在失敗中獲得經驗,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最后,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回答時,評價形式要脫離單一化而走向多樣化、全面化。整齊劃一,統一死板的評價,只會扼殺學生的創造熱情,至少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堅持使用一些富于激勵性的語言,比如,“你回答這個問題的角度很新穎;你的回答很獨特;你所說的這個方面,連老師都沒有想到;你所回答的可能是正確的,老師現在不能肯定,我們課后再進行探究”等等。
總之,教師要以人為本,多種手段促進學生的個性自由發展,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創造才能。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育教學模式,不斷探索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使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培養新型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101-103.
[2] 陳峰.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與學習力提升量化管理手冊[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70-71.
[3] 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