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嵐
摘要: 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人文素養的鍛造對提高學生素質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人文素養的支撐,對其形成完善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有著巨大的影響。但是當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素養的鍛造存在諸多問題,文章將針對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素養鍛造的困境進行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策略,將思政教育與人文素養緊密融合,促使學生能夠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校 人文素養 思政教育
人文素養的鍛造問題屬于高校思政教育的范疇,但是當前我國思政教育中對人文素養的鍛造存在一定的困境,文章將針對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素養的鍛造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具體的完善途徑。
一、人文素養的內涵及鍛造意義
人文素養屬于精神文化范疇,基于對“人”的一種價值關懷而產生的精神,強調人本主義。人文素養注重人的主體地位,特別是精神方面的需求,并且基于這一需求通過多方面途徑來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使得人能夠得到全面發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人文素養,旨在凸顯高校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激發學生的精神需求,促使其能夠形成人文價值觀,進一步全面發展。接受人文教育的大學生會在其本身形成一定的精神成果,這種精神成果不僅是學生內在的一種精神理念,在其言行舉止中也會加以體現。因此,經過不斷學習和鍛造,人文素養是可以不斷提高的,因此在思政教育這門高校覆蓋范圍最廣的課程中,如何合理地融入人文素養將對學生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起到非常大的幫助。
思政教育是一種計劃性的培養活動,而人文素養的培育則以人的精神需求為核心,兩者雖然具有區別,但是從最終目的上看都是為了提高高校學生素質。兩者在教學內容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人文教育的范圍極為廣泛,包括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等學科,而思政教育則以馬列主義為主,涵蓋道德教育、法律基礎知識等,前者豐富的內容可以有效的補充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人文素養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選擇,只有通過這種形式才能進一步豐富思政工作的內容與方法,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在尊重人、關懷人的氛圍中,以符合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
二、我國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素養培育的現狀
1.輕視人文教育。思政教育對我國高校來說有兩個重要的意義:其一,可以促使學校形成民主氛圍、思想氛圍和文化氛圍;其二,可以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增強法制意識、提升德育水平。但是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別是對人文教育的輕視,沒有充分發揮人文素養對人才鍛造的作用。在一些理工院校中,這種情況尤其明顯,許多人文學科被邊緣化,師生只重視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忽視了人文素養、人文關懷對一個高校學生的重要性,缺乏人文關懷與個性價值,在思政教育中就無法凸顯學生的個性,學生只是接受各種知識的工具。
2.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被割裂。我國高校思政教育中,往往沒有緊密融合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許多高校將兩種教育作為相對的學科,分為不同的領域來進行教學,人為地將兩者分割開來。因此在教學內容與方法上容易形成偏差,思政課程過于重視理論灌輸,無法與人文、歷史、藝術等內容相關聯,形式與內容上都缺乏人文關懷。因此在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中,人為地割裂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將無法實現應有的效果。
3.人文素養的培育流于形式化。我們正處于移動信息技術時代,科技至上的觀念影響著許多高校的師生,將科學教育擺在最高的位置,容易使得高校教育出現功利化的趨勢。當前人文教育也存在工具化與知識化的傾向,人文知識的輸送是較為容易的,但是也因此忽視了人文素養鍛造的根本目的在于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完善人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對人文素養的培育往往停留于表面,重視知識的傳授,但是忽視精神的培養。許多高校都開設人文素養相關的選修課,但是多以技能型的課程為主導,而對人的修養、道德等人文類課程卻很少開設。
4.人文教育機制不健全。高校人文素養鍛造的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在人文素養的基本內涵、人文教育的主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也就是高校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通過人文素養的鍛造可以進一步豐富其精神。但是當前高校思政教育課程中對人文素養培育的內容調整都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措施,并且對人文教育的管理上存在諸多問題,包括反饋體系不健全、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割裂、政治素質與人文教育融合性不強等。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素養鍛造的途徑
1.加強與重視人文素養的鍛造。加強與重視人文教育,首先要堅持主體性的原則,以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尊重、關懷學生的基礎上來構建教學體系。在思政教育中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不僅是傳輸人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相關問題要從人文關懷的角度進行分析和理解。每個學生都是存在差異性的,因此在人文素養鍛造的過程中要重視個體發展的重要性,根據不同的學生采取層次性和針對性結合的人文素養培育方式,努力促使人文素養成為高校學生的內在基本素質結構。
2.豐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將人文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以人文素養中的“人本”價值來補充思政教育中的“集體”價值,豐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高校思政教育是不能獨善其身的,單純的理論灌輸只會適得其反,而人文教育中史、哲、藝等范圍廣泛的內容可以有效地補充思政教育在理論上的蒼白。高校思政教師可以通過貼近生活的人文關懷問題來進行教學,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有的放矢地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具體的人文素養問題,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增強對問題的闡釋效果。
3.健全人文教育學科體系建設。高校學生不僅應當學好專業知識,并且需要鍛造良好的品格、提升自身的修養,這些都有賴于合理的人文學科設置,當前高校雖然設置了一定的人文學科,但是流于形式化,重視知識的傳輸,而忽視了人文素養培育的真諦。高校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關鍵在于實踐,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讓學生領悟到人文素養的內涵與實質,逐漸內化為精神層次的素質。因此應當為高校學生創造一定的人文環境,優化人文學科的設置體系,有目的性的展開高校學生的社會實踐,加深學生對人文素養的理解。
4.創新高校思政教育。如何緊密融合思政教育與人文教育,需要對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加以創新和改革,具體包括如下幾個方面:高校領導要重視人文素養的重要性,為學校師生樹立榜樣;健全人文學科的設置,增強思政課程的人文內涵,學生的政治素養與人文素養并行不悖;根據學生需求開展各類人文活動,包括藝術欣賞、社會實踐等,通過潛移默化的作用來塑造人文素養;對人文素養教育加強管理,結合學生的根本利益,制定嚴格的考核制度確保人文教育落到實處。
四、結語
當下高校學生人文素養缺失已經成為一個社會熱點問題,文章針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素養培育的現狀進行分析,特別是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之后,提出若干完善的途徑,希望對提高高校學生人文素養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馬建新.論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06,(1).
[2]李淑梅.社會轉型與人的現代重塑[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l998.
[3]呂繩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0,(4).
[4]徐金超.人文關懷: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取向[J].湖北社會科學,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