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源
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推行,素質教育不斷推廣,學生開放思維的培養成為了學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內容。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也不例外,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成為了物理新課改改革中的新課題。本文從培養學生觀察發現問題,構建問題、嘗試表述、問題解決問題三個方面探討了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教學策略,并討論了教學過程中應重點主義的四個問題。
關鍵詞:初中物理 新課程改革 教學 提出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c)-0144-02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別人的問題更為重要。”如果只是是單純的去解決已有的問題,不能自己去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科學將永遠不會取得突破,也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家。物理具有很強邏輯思維性,是一門充滿一切可能的自然學科,學科內部之間的知識具有緊密的聯系,物理領域內部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只有在學生能夠積極的提出問題時,才會主動去觀察和探索,嘗試著解決問題,從而獲得完整的知識形成過程,最終讓這些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這與學生從教師那里簡單的獲得知識有著本質的不同。學生自己去主動獲取的知識,在記憶、理解和運用等方面都會更加熟練和牢固。因此,在初中物理新課程改革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的重要內容,需要高度重視。
1 創造良好課堂氛圍,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問題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需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能力。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只有建立一種真誠的信任和理解的師生關系,教學才能獲得成功,這依賴于安全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因此,在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時,必須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愉快、自由、輕松的課堂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減輕學生的負擔,讓學生可以全新身心的去觀察和發現問題。初中物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主要是結合學生在現實生活以及學習中所經歷的事情,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探索。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接受能力等情況,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為學生創造各種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和總結,從而產生疑問,提出問題。觀察是科學研究中最為基本的方法,是思維探索的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觀察時不僅要利用眼睛,還要調動手、耳朵等身體感官參與到觀察之中,積極思考,找出問題。
例如,在學習《浮力》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先把木塊放到水中,做一下木塊漂浮的演示實驗。然后舉出曹沖稱象的故事:曹沖叫人把大象拉到一條船上,大象一上船,船立刻在水里沉下去很多,等船身穩定了,曹沖就用小刀在船身上齊水的地方刻了一條線。曹沖又叫人把大象牽上岸去,然后搬來許多大大小小的石塊裝到船上。當船身下沉到剛才所刻的那條線時,就不再往船里裝石頭了。這樣人們都明白了,只要把船上所有的石頭再稱一下,這個重量其實就等于大象的重量了。為什么往船上放石頭,當船沉到曹沖用小刀刻的那條線時,石頭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一樣呢?讓學生積極思考浮力產生的原因以及影響因素和如何的計算,使學生對本章節的學習有著較為深刻的印象。
2 創造條件,構建“問題”生成平臺
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產生疑問以后,教師還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探索,從而構建“問題”。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都要給學生時間和機會去思考,授課中可以適當的留出時間,交給學生自由支配。例如,很多學生都會提前預習新知識,就會對新知識產生疑問。每節課再講新內容之前,教師可以拿出幾分鐘時,讓學生說說自己在預習時想到的問題,這樣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就會帶著問題去學習,邊學邊思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保證正常教學順利完成的情況下,可以留出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思考,思考問題,并舉手提問,說出自己想到的問題。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問題沒有想清楚,可以讓學生在課下繼續思考,再向教師提出問題。
同時,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組織物理學習小組,讓學生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觀察和思考問題,共同解決。教師還可以在設立物理學習問題信箱,讓學生把自己沒法解決的物理問題記錄下來,交給老師解決,這樣教師能夠及時的把握學生的物理問題解決情況。教師在教學中還要特別注意,要平等的對待全體學生,每一名學生都可以提出問題的問題。對于物理學習較差的學生,教師更要多鼓勵其提出問題,即使提出的問題十分的簡單,很容易解決,教師也要教師要給予表揚,并幫助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聲音在空氣中能傳播,在固體、液體中能傳播嗎?聲音在真空中能傳播嗎?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快慢一樣嗎?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進行討論和思考,共同得出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問題。
3 教給學生方法,讓學會學會表述問題
在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過程中,讓學會學會表述問題也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很多情況下,學生雖然有很多疑問,單身往往不知道如何的表述問題。因此,在物理教學中,除了要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還要對學生加強引導,讓學生學會表述問題。這需要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加強這方面的滲透教育,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多進行問題示范,對學生表述問題進行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表述問題水平。例如,因果法:觀察一個物理現象時,就要開動腦筋問一問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感應圈能輸出上萬伏電壓,而其輸入電壓卻只有十幾伏,為什么它能產生如此高的電壓呢?極限法:在通常情況下出現的現象或成立的理論與規律,放到極端條件下還會出現或成立嗎?會不會出現新的問題?比如說現實世界是有摩擦力的,如果沒有摩擦力,世界上的事物會變成什么樣子?
廣大教師在教學中都有這樣的感覺,平時知識儲備良好,經常動腦思考的學生,提出的問題表述較為準確。只有知識儲存達到一定程度,才能準確的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發現問題,并加以總結,準確提出問題。因此,掌握一定的知識是準確描述問題問題的基礎。所以,在物理學習中,學習除了把教材中的知識牢固掌握之外,教師還應該多鼓勵學生廣泛的閱讀物理書籍,豐富自己的物理知識。
4 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論證能力,解決問題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之后,解決問題也是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可以通過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自己通過自己的探索,去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多個小組,讓學生采取尋找資料、收集資料以及實驗探索,需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解決所發現的問題。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分析與論證的方法去探究發現的問題,在進行一定的實驗基礎上,借助實驗結論與自己所學的物理知識,采取歸納、演繹、綜合等多種科學研究方法,最終解決物理問題。
在學習《物態變化》一章的溫度一節內容時,學生在了解了溫度的定義之后,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憑感覺能知道物體的冷、熱,感覺可靠嗎?用什么儀器測溫度?然后,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討論,看能否自己解決這樣問題。學生自己借助實驗,來驗證憑感覺判斷物體冷熱是否可靠。有的學生提出,很冷的冬天,在沒有暖氣的房間里會覺得很冷,可是從外面走進屋子里的人會覺得比較暖和。
在教師的引導學生,學可以設計這樣的實驗:我們把一左手插入放熱水(熱水越熱越好,以不燙手為宜)的燒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夠冷,可加冰塊)的燒杯里,然后同時抽出手,插入溫水燒杯里.這時,我們覺得在左手感到溫水冷、右手感到溫水熱。最后學生可以得出結論,同一杯水兩只手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這就說明人們的感覺只能大致區分溫度,要準確地判斷和測量溫度,就要選擇科學的測量工具—— 溫度計(thermometer)。從而解決這一問題。
總之,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物理課堂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殿堂,更是學生啟迪思維,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在教學實踐中,初中物理教師要開展創造性教學,不斷創新,培養學生的提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樣對問題持續發現且解決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學習,能夠將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有效培養,確保創新人才的培養能夠與新世紀發展需求互相符合。
參考文獻
[1] 薛學廣.淺談初中物理演示實驗教學[J].甘肅教育,2012(2):132-133.
[2] 張艷云.談物理學習興趣的培養[J].新課程:教研版,2013(4).
[3] 李亞斌.淺議啟發性原則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2(32):64-65.
[4] 葉志娟.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的探究[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3(8):106-107.
[5] 李榮.地理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J].考試(教研),2013(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