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摘要】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區別于傳統的獎懲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強調以人的發展為本,包括教師與學生的發展。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有著科學的實施原則,完整的指標體系、嚴謹的實施過程。
【關鍵詞】數學 發展性 教學評價 實施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2-0131-02
新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關注學生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中最重要、關鍵的環節,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也將成為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就數學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的內涵,基本特征、評價實施等問題作些探討。
一、數學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的內涵
數學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是立足于發展,專門針對數學課堂教學環節所進行的評價活動。數學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要求以數學教學為研究對象,能使教師在評價活動中不斷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從而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與學生的全面發展。
實施數學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第一,有利于促進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教師提供一種發展、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充分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和幫助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理論水平與教學實踐能力;第二,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是“以學評教”,以學生的三維發展來評價課堂教學的價值,“評也是為了更好地教”,教師的教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第三,有利于促進數學課堂與課程改革。
二、數學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特征
(一)評價功能要重視發展,淡化獎懲與選拔
課堂教學評價應該重視學生與教師的發展,淡化對他們的獎懲與選拔。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知識,原來以傳授知識為主的課程功能轉為注重培養學生包括積極的學習態度、創新意識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質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教師是教學的實施者,承擔著促進學生發展的任務,教師的素質與發展同樣成為評價的重要目的。評價如果重視獎懲與選拔,只會急功近利,不能彰顯評價的激勵和發展功能。
(二)評價內容要注重過程,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
傳統的教學評價往往只關心學生提供的問題答案的對錯,而對于學生如何獲得這些答案的卻不關心。這樣的評價就浮于教學的表面,沒有理會學生獲得答案的思考過程,更沒有關注到學生科學探究的習慣和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這樣的評價不可能深入學生發展的進程,不能對學生的持續發展和提高進行有效地指導。只有在關注過程,才能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效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價值觀,這樣的評價才有利于學生與教師的共同成長。
(三)評價主體多元化,特別重視教師自評與學生評價
評價的主體多元化,要將領導、同事、學生、被評價者自身、甚至家長的評價相互結合,通過書面材料、互動討論等方式全面、客觀地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評價,才能夠使評價結論更具有客觀性。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是被評價者與學生,學生是施教的對象,更是學習的主人,自己對學習過程、效果,包括情感與態度是最清楚的,而教師自己是教學實施者,教學過程中的感觸是最深切的,因此,要特別重視學生評價與教師的自評。
(四)評價標準要重視個體差異,不能“一刀切”
學生是復雜的、發展中的人,課堂教學評價要關注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知識能力差異,不是以整齊、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學生的學習達標狀況,實施教學分層的同時要進行評價分層;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日新月異,僅僅掌握知識與技能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對人發展的要求,學業成績不能成為評價的單一指標,還要關注學生發展的其他方面,如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端正的學習態度、積極的情感以及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等。
三、數學發展性評價的實施
(一)評價實施的原則
1.堅持全面性原則。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要將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而不像以前一樣被動地接受知識。因此教學評價就不能僅局限于關注其知識的掌握,還要引發其興趣、愛好、意志等個性品質的形成和發展,而且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發展,鼓勵學生質疑與探究,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2.堅持質性評價與量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在評價實施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指標內容,分別從教學活動過程及其效果的質與量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相互參照、互為補充,以減少評價的片面性。傳統評價過分強調量化,會出現簡單、表面化、僵化的特點,不符合學生這個獨立、豐富的個性,不可能把學生的努力、態度的轉變、價值觀的更新放在一組組無生機的數據中。而通過對學生的行為觀察、記錄、比較,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測驗等質性評價的方法與量性評價相整合,將更清晰、更準確地描述學生、教師的發展狀況。
(二)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內容
評價的指標體系是評價工作的基礎與核心,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三)評價過程
1.學習準備階段
教師對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實施的前期準備工作。包括:首先,學習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的相關理論,對評價的指標體系有清楚的認識;其次,確定評價方案,作出實施評價的計劃。包括:評價目的、評價步驟、聽課時間安排、信息收集方法等。
2.評價操作階段
(1)學習準備階段
教師對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實施的前期準備工作。包括:首先,學習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的相關理論,對評價的指標體系有清楚的認識;其次,確定評價方案,作出實施評價的計劃。包括:評價目的、評價步驟、聽課時間安排、信息收集方法等。
(2)評價操作階段
第一,評價的準備。確定評價者與評價對象,評價者熟悉評價對象上課的教案、教材、大綱,了解上課學生的知識儲備等;第二,聽課。評價者緊緊圍繞本堂課的教學目標,認真做好聽課記錄,并及時記下自己的看法與意見,填寫《數學學科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表》;第三,學生調查。課后及時對學生展開調查與座談,做好記錄并進行匯總分析;第四,集體評課與填評價表。評價會上,先由被評價者說課并作反思評價,然后由其他成員各抒己見,指出教學中的優點與不足,并提出不同的想法與建議,評價者及時整理分析,形成評價的初步結論。
(3)探索整改階段
評價者依據所掌握的信息,與評價對象展開面對面的交流,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并一起分析原因,探討解決問題的策略,設定改進方案。對照評價指標體系,找準課堂教學薄弱點,作為下一階段需要重點突破的發展性目標。
(4)發展提高,反饋再評
評價對象在之后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從改進方案出發,積極探索與實踐,逐步改進問題,并向評價者匯報收獲與困惑,評價雙方及時溝通,評價者撰寫評價報告,幫助評價對象建立教師發展性評價個人檔案,定期向學校領導反饋,學校領導填寫綜合評價,讓被評價者又站到一個新的起點,形成評價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3]趙明仁,王嘉毅.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