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作為一種互動媒體、信息渠道和生活平臺,不僅改變著人們生活,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新的機遇。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直面挑戰,化危為機,創新多維教學模式,提升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好地培養優秀人才。
關鍵詞:優秀人才;網絡環境;政治理論課教學;挑戰;機遇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為5.64億。作為一種互動媒體,網絡已融入并改變著人們生活。當代大學生就是生長在這樣的物質空間與數字空間交錯的世界。借助于搜索工具,大學生可以即時獲取各類信息;閑暇時看微博、微信,成為有的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種社交網站使大學生溝通交往更通暢。當網絡技術進入我們的視野和思想時,當傳統的教學課堂與網絡時代成長的大學生相遇時,高校的政治理論課教學有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有了新的機遇。直面挑戰,化危為機,創新高校政治理論課多維教學模式,更好地培養優秀人才,已刻不容緩。
一、網絡環境給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的巨大挑戰
隨著網絡的普及,大學生群體表現出對網絡的極大依賴,如對快餐化的信息流的沉迷,對虛擬生活的極大向往,對現實生活的不適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高校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影響了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1)網絡信息的海量共享解構了教師的權威地位,使師生關系趨于平等。師生關系是教學中的動力系統,教師對學生精神的感召、知識的洗禮是教育效果的關鍵所在,所以說“親其師,信其道”。在以往的傳統教育中,學生是客體,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對象。而教師是主體,主宰著話語權,處于信息控制和輿論壟斷地位。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從屬關系。而網絡環境下的學生,可以借助于網絡搜索、交流論壇等形式獲取知識信息,教師難以占有信息的先導權和支配權。隨著教師“話語霸權”的解構,自然使得教師權威受到挑戰,學生的地位彰顯。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師生關系必須重構,教師角色必須由知識權威和教學管理者轉變為知識的詮釋引領者和信息咨詢者。
(2)政治理論的高度抽象性和嚴密邏輯性與通俗大眾性、娛情性的網絡文化形成鮮明反差。高校政治理論課在導向上弘揚主旋律,在授課方式上特別強調教學的嚴謹性、邏輯性。理論的嚴謹性,決定了闡述理論時不可避免地有枯燥和費解的特點。聲情并茂的教師和漠然無視的學生,成了部分思政課堂留給人們的固定印象。而且,教材的信息更新必然滯后于網絡,網絡上最新最快、海量的信息資源和內容滯后的思政課教材形成鮮明的對比。快餐化、娛樂化的網絡文化,和嚴謹枯燥的政治理論講述形成極大的反差。大學生這個年齡段,一般來說具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欠缺。如果沉溺于網絡快餐的刺激,自然會忽視對諸多社會問題的深入反思,忽視理性的批判及其意義的探究。如果教師不能切實改進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必定會大打折扣。
(3)在網絡環境下,傳統思想政治課程的說教方式遭遇傳播瓶頸。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程屬于意識形態教育,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性、邏輯結構的科學性,授課方式不可避免有單向灌輸、宏大嚴肅的“坐而論道”特征。部分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說教方式處于強制性認同和利益性認同的狀態,難以真正產生心理認同。當代大學生個性張揚,強調自我意識,他們懷疑傳統、挑戰權威。而在網絡上沒有等級障礙,沒有長者權威,平等的身份、極度開放的信息、暢敘胸懷的率性表達對于崇尚自我、標舉創新的當代大學生來說,無疑具有特別的吸引力。這就出現了政治理論課程目的的顯性要求與大學生學習特征的沖突。當政治理論課在強調人生價值和社會責任時,有的學生認為是在“被灌輸”和“被要求”,嚴肅的坐而論道的理論授課方式和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被有的學生認為不合潮流。
(4)網絡多元文化的“百家爭鳴”對政治教育者的引導澄清力提出了考驗。網絡突破了信息傳播的傳統格局和多種門檻,各類信息網站、社交論壇、交流平臺不斷涌現,尤其是“無屏障”狀態使得網絡信息產生了實時性、裂變式的傳播,網絡空間成為世界性的信息廣場、跨時空的議政大廳,甚至流言工廠。網絡上各異的態度觀點自由綻放,各種觀點交匯碰撞,可謂“百家爭鳴”。有的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較為復雜,對問題的看法和分析往往存在片面或偏激的一面,極其容易受到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的影響。在網絡上,多元的文化同時呈現,高尚與媚俗的道德考驗、虛擬和現實的交錯混雜,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難度,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導澄清力提出了考驗。
二、網絡環境給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的機遇
網絡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行為方式,同時給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新的機遇。
(1)網絡教學和傳統教學互相結合、相得益彰,可以大大提升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效果。網絡強大的搜索功能和海量信息資源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成為提升學習效率的“助推器”;網絡所具有的連通性、延展性,拓展了一個嶄新廣闊的學習空間。通過學習論壇、QQ群這些網絡平臺及時進行知識共享和心得交流,將大大提高學習質量。傳統教學時空是固定的,師生是面對面交流。這種授課方式的優點毋庸置疑,然而也有顯而易見的不足,既受教材篇幅的制約,更受教學課時的制約。而網絡課堂營造了無圍墻的“大課堂”,讓教學的時間和空間無限延伸。教育從靜態變為動態,給學生靈活安排學習時間,自主選擇學習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利用網絡課程拓展教學空間,可以有效彌補課堂教學課時少、學生多、教學對象差異大等缺陷。同時,網絡傳遞實現了信息擴散、聯動共享,將極大提升政治理論課的輻射滲透效果,從而使教學內容具有鮮明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2)開放、互動的網絡環境對于大學生理性思考能力和質疑創新精神的形成幫助很大。互聯網的時空屬性和超文本閱讀方式,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大學生的競爭意識、民主意識、參與意識和開放意識等時代精神,大學生時代情感的增強在客觀上為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網絡環境下人的思維方式從靜止向跳躍、從一維向多維、從收斂向發散的轉變,會張揚大學生理性思考能力和質疑創新精神。這與高等教育倡導的培養大學生理性思考能力、創新能力的目標高度契合。
(3)網絡的平等性、交互性特點使大學生的傾訴意識和傾聽意識得到滿足,提高了其政治參與的興趣。網絡人際關系滿足了大學生追求自由平等的心理訴求。網絡的去權威化,增強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網絡的互動特點滿足了大學生的傾訴意識,為大學生網絡參政議政帶來了各種機會。如今各級政府機關的服務網站、市長局長網上信箱的設立,不僅有利于管理的透明化,而且帶來公眾參政的踴躍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常常使大學生通過點贊、發帖、跟帖積極活躍在網絡平臺上,積極表達觀點,提高了其關心時事的興趣。
(4)網絡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學生思想狀況的“晴雨傘”和“風向標”,可以使高校政治理論教育更加“有的放矢”。開放性、虛擬性、匿名性,使得網絡容易形成暢所欲言的氛圍。現實生活里學生顧慮重重,不能任意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在某些場合不敢發言,而匿名狀態下學生有時不用顧及一些約束,本我得到充分張揚,暢所欲言。匿名下的相對自由,使得網絡成為大學生傳遞情感、傾吐心事、宣泄情緒的一個空間。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主動走進學生的網絡世界,打開了解當代大學生思想的新窗口。比如,可以“好友”和“粉絲”身份,時時瀏覽學生的微博等,以了解學生的即時狀態和利益關切。這樣,我們在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中就可以“對癥下藥”,提高教學針對性。
作為高校的政治理論教師,必須直面網絡環境的挑戰,主動出擊,構建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銜接、有機統一的多維教學模式。實現實體課堂向網絡課堂的自然延伸,利用無限網絡空間來拓展紅色資源的育人功能,提升教育效果。只有把抽象的理論還原到現實生活之中,理論說服力才能真正彰顯。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課外延伸,其作用不可忽視。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利用閑暇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國情考察、社會調研、崗位體驗,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只有構筑這樣全程覆蓋、全時關注的多維教學模式,才能有效提升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好地培養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周英潔.直面網絡環境的“危”與“機”,創新“形勢與政策”課程多
維教學模式[J].對外經貿,2013(12).
[2]黃君錄.淺析“形勢與政策”課程網絡教學體系的構建[J].職業教
育研究,2008(4).
[3]秦永芳.高校隱性德育課程的設計與開發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
導刊,2005(12).
[4]韓毅.新媒體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研究[J].課程教育
研究,2014(5).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思想政治理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