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廣明
摘 要:分析當前高校師德建設研究現狀,指出非教學崗位教師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調查研究當前高校非教學崗位教師師德現狀,從教師自身、學校政策等方面分析非教學崗位教師師德缺失的原因,并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高校;非教學崗位;職業道德;成才
目前,高校教師師德建設備受關注。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狀況及疑難問題、個別青年教師師德缺失等問題得到了深入研究,研究內容涉及輕教學重科研、從業不愛生、言行失當等問題,給當前高校師德建設提供了試行方案。然而,主流的研究對象大多集中于教學崗位的專任教師,對于從事管理、服務育人工作的非教學崗位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的研究相對不足。
一、非教學崗位教師師德教育的必要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2)》指出,教師要關心愛惜學生,嚴謹治學,把名利放一邊,能夠嚴格自律,并且要以人格的魅力和學識的魅力去教育和感染學生,發揮引路人的作用,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我們知道,高校的教書育人職責,不僅僅由教學崗位教師承擔,非教學崗位教師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同樣占據重要的角色。比如,和學生息息相關的服務性部門的教師——圖書館、學生處、宣傳部、團委、大學生藝術教育中心、各學院的學工辦等部門的教師,以及輔導員、教務員、專兼職班主任等教師群體。這些非教學崗位教師承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高校學生德育工作網絡中的主力軍,是學生身體和心靈健康成長的監護人,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領路人,是班級管理和學風建設的具體實施者。因此,非教學崗位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對于高校育人工作的成效具有重要意義。相反,輕視、忽視這項工作,將導致高校師德建設存在漏洞,最終會影響高等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有序發展,影響人才培養。
二、高校非教學崗位教師職業道德的現狀。
當前,市場經濟充分發展,伴隨的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副產品的滲透,高校教師群體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師德失范問題凸顯。其中,非教學崗位教師職業道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比如說,有的非教學崗位教師工作過程中急功近利,個人利益高于集體利益,工作的責任心不足,對自身的言行要求降低,不能為人師表,沒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意識等。這些問題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會價值觀念多元化發展的影響。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副產品隨之產生。個別高校教師曾經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追求漸漸淡化,更多地追求自身的實際利益,唯利是圖,言行、思想與教師的身份和要求相偏離,甚至把學校當作了市場,高校教師的身份當名片,混淆了師生關系,把學生當作勞動力。
(2)高校收入分配制度不夠規范。這些年來,國家和社會重視對高校的投入,高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薪水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全國的高校存在地區差異,校與校之間,不同學院之間必然存在差異。同一地區、同一學校不同崗位也有差異,如教學崗位與非教學崗位之間存在偏差。大多數學校的收入分配機制偏向于教學一線的教學人員,非教學崗位的服務管理教師申請劃撥經費的項目難度較大,需要坐班,工作時間較長,工作內容相對單一,收入待遇相對較低。這樣的差異,有些教師能夠看開,堅定自己的職業操守,部分教師利益分配上心理失衡。特別是有的非教學崗位教師,長期憤憤不平,漸漸模糊了為學生服務的神圣使命,不再以身正為范、為人師表的標準要求自己,在工作量上開始討價還價,細算個人得失。
(3)師德教育的內容和方式陳舊。雖然高校教師師德要求方面的規章制度都有,但是這些大多數比較籠統,沒有很強的操作性,過于抽象,考核的結果基本上人人持平,基本沒有差別。因此,在教師中產生了重業務、輕師德的現象。
三、非教學崗位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實踐探索。
(1)優化非教學崗位教師職業道德成長的社會環境。師德作為一定社會關系下的觀念,必然要受到社會環境、社會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要優化非教學崗位教師職業道德成長的社會環境。①要營造尊重非教學崗位教師的良好社會氛圍。教學崗位教師教書值得尊重,非教學崗位教師的服務管理育人同樣重要,值得尊重。這樣,有助于提高非教學崗位教師的勞動價值感,能夠找到精神上的支點。②要提高非教學崗位教師的待遇。教學崗位教師與非教學崗位教師只是工作內容上不同,工作性質都是為學生服務,非教學崗位教師的待遇同樣需要得到保證,利益需要得到維護。對非教學崗位教師工作上提出高要求、高標準的同時,要把涉及非教學崗位教師切身利益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妥善處理,提高他們的勞動價值感。比如提高非教學崗位教師的物質待遇、政治待遇,要對優秀教師進行必要的表彰,如授予“優秀輔導員”“優秀教務員”“優秀圖書管理員”“優秀后勤工作人員”等榮譽稱號,幫助他們建立精神支點;要讓非教學崗位教師的優秀者享有參與學校管理與建設的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努力營造有益于非教學崗位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校園氛圍。良好的教師道德重在培養,學校要注重對非教學崗位教師師德的熏陶培養,通過各種靈活有效的途徑重喚非教學崗位教師的職業理想,引導他們明確自身的職業目標,讓他們感覺到只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勤勤懇懇,就有機會參與學校的規劃與管理,就有進步。①建立和完善師德考核制度。制定一套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考核制度,是高校師德建設的關鍵。教師考評制度的制定與落實,需要充分考慮教師的基本訴求,結合學校的管理要求以及學生的期望,并且要把師德考核的結果作為教師評聘、進修、提拔等方面的重要考核依據,作為評選表彰教書育人先進個人和集體的重要標準。②建立和完善師德教育的制度。要把師德教育貫穿于學校工作的始終,并使其經常化制度化。在教育形式上要靈活多樣,可以定期舉辦政治理論學習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組織各種形式的報告會研討會座談會等等,增強非教學崗位教師自覺踐行師德標準的意識,變道德說教為自覺行動,才會取得較好的效果。③要強化師德教育的監督和激勵機制。要發揮輿論監督的功能,創造各種條件保證各項師德教育的監督和激勵機制能夠落實到位。
(3)引導非教學崗位教師加強道德修養。作為教育管理者,非教學崗位教師應具有提高自我修養的能力,能夠自覺地加強道德修養。①要加強理論的學習。通過理論學習,提高覺悟。深入學習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尤其要重點學習教師職業的道德規范。學習的形式要靈活變通,如自學、講授、討論、辯論、座談等。通過學習來加強對道德修養重要性的認識,再聯系自身,查找問題,自我警醒,提出整改的計劃,不斷完善自我。②要加強道德教育的實踐活動。非教學崗位高校教師要積極投身于各種服務活動中去,要在自己的崗位上鍛煉自我,陶冶自我,并在教育服務管理的實踐活動中時刻檢查自我,是不是按照既定的目標去做,做得如何。③要善于歸納總結,思考如何做好學生成長成才的領路人。
參考文獻:
[1]彭旭丹,石巖.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推動高校師德師風建設[J].
高校管理,2012(1).
[2]李靜.對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2(1).
[3]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聯書店,2002.
(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1
SJB88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