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啟生
摘要:職業道德教學容易脫離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尤其容易脫離學生所學專業。明晰這一突出問題的表現及成因,并結合教學實踐,構建以職業道德教育與學生所學專業相結合的職業道德教育模式,方可提高職業道德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與學生專業相結合;職業道德教育模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12-0023-03
一、職業道德教育與學生專業相脫離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認識上的偏差
目前,一些學校從領導到普通教師,都沒有把職業道德教育與學生的專業結合起來的強烈意識。領導主要是抓專業課教學,如技能大賽就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基礎文化課都難以重視了,更不會從微觀層面關注職業道德教育課該如何與專業相結合了。德育教師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是想到了,但客觀上做不到。專業教師更是很少能想到在進行專業知識與技能教學的同時,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實際上,專業教師的滲透式教育,往往比德育教師在課堂上進行顯性灌輸要有效得多。
(二)德育教師的主客觀問題
在職業院校,對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主陣地是德育課堂教學,德育教師是主力軍。但德育教師既沒有改進職業道德課的動力,也沒有把這門課努力上好的壓力,在職業道德課與學生專業相結合這個問題上沒有積極投入的愿望和想法。調查常州市高職校顯示,德育教師在“對于德育課教學,您想過要結合學生所學的專業進行教學嗎”這一問題回答“想過,但沒有付諸實施”的占46.2%,回答“沒想過,也沒有實施過”占38.5%。僅這兩項就高達84.7%。
當然,如果職業道德課結合各專業展開教學,勢必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就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但現有的教學考評機制也很難調動教師在這方面的積極性,沒有相應的機制來激勵和推動。
另一方面,從客觀上講,也存在許多困難。一是專業背景不同,德育教師不能像專業課教師那樣全面地熟悉學生的專業。德育教師由于本身的專業所限,對所教學生的專業基本一無所知。如對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來說,多數德育教師都不大清楚這一專業要上哪些專業課程,對這些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職業道德教育的素材和資源更是不得而知,對于這一專業的學生將來所從事的職業和崗位的規范及職業道德要求也不是太清楚。二是德育教師課時多,班級多,一個學期往往要橫跨幾個專業。筆者所擔任的德育課教學,每學期教學班級一般是8個以上,要跨3到4個專業。所以,要結合學生的專業來備課和上課,難度很大。三是實踐教學機會少,特別是和專業教師合作的機會更少。現在一般都把德育教師與數、語、外等學科合并在基礎課或公共課的科室,平時與專業教師接觸的機會較少,更談不上通過專業教師去了解各專業情況了。
(三)德育教材問題
職業院校職業道德教學的內容主要在《職業道德和法律》以及《職業生涯規劃》中,這兩部教材經過數次修訂,豐富和更新了許多案例,體現了職業特色,也兼顧了不同的專業。但是很難做到,也不太可能做到體現所有職業院校的各專業特色。就筆者所在的建筑類學校來說,這兩部教材中就很少有關于建筑方面的案例,涉及建筑專業方面的案例就更少了。
二、努力構建與
學生專業相結合的職業道德教育模式
(一)更新觀念,以職業道德教育為引領,提高以專業技能為核心的職校生的綜合素質
職業院校的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學生的綜合能力中,專業技能是基礎,職業道德是靈魂。以職業道德教育為引領,努力提高學生以專業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質,是職業教育者特別是德育工作者迫切而艱巨的任務。《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明確指出:“德育課教學應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筆者認為,職業道德教育走與學生專業相結合的路子,最能夠發揮實效,也最能夠體現德育課的職業特色。
職業院校領導和教師只有先從思想上重視職業道德教育,認識到職業道德教育與學生的專業相結合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可行性,才能夠積極想辦法,找對策,構建職業道德教育的有效模式,發揮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實現為社會、企業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充分展現職業教育的魅力。
(二)進行系科體制的相應改革,優化師資組合,為職業道德教育與學生專業相結合創造條件
職業院校一般將德育課等公共課劃入基礎部,德育教師都在基礎課部,專業教師則是按照其所學的不同專業分別劃入專業系科。這種教學機構的設置,客觀上造成了德育教師與專業教師的分離,阻礙了他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不利于職業道德教育與學生專業的結合。德育課程是公共課,學生從入學到畢業都要學習,課時較多。所以,德育教師每學期上課的班級多,往往要橫跨幾個系、幾個不同的專業,客觀上增加了德育教師了解學生的專業的難度。如筆者所在學校將教學機構劃分為“五系一部”。“五系”主要是土木工程、建筑管理等專業系,由專業課與專業基礎課教師組成,“一部”即“基礎課部”,德育教師都在基礎部。筆者擔任課程教學最多的一個學期,10個班級分屬于5個不同的專業。為促進德育教師與專業相融合,筆者認為可采取如下措施:將德育教師分別劃入到專業系科中,由該德育教師擔任該系的德育課教學,并且每隔兩年或三年把分屬于不同系科的德育教師輪換一次。這樣,基礎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能夠相互溝通,同時也有利于專業課教師在進行專業知識與技能教學時更好地進行德育滲透。
第三,投入人力、物力,開發與不同專業相結合的德育校本教材
在職業院校現有德育教材中,有關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不可能針對所有專業。許多教師認為現有通用教材所講的案例與學生將來的工作崗位關系不大。為此,筆者認為要以通用教材為基礎,結合本校、本專業的實際情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編寫職業道德教育校本教材:一是要牢牢把握所在學校,所教專業的實際,挖掘專業課程中的職業道德教育資源。如筆者所在學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專業主干課就包括《建筑施工技術與組織》《建筑工程預決算》《工程項目管理》《工程造價與建設監理》等,這些課程內容中就蘊含著諸如一絲不茍的鉆研精神、誠實守信的契約意識、嚴格管理的質量意識以及團隊合作的協調和溝通能力等等。這些案例可直接進德育教材,讓學生結合將來的職業生活和崗位工作學習和領會,真切地感受到德育課上所學的就是他們工作中要用的,從而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二是要不斷挖掘和積累本校的成才典型,把校友奮斗經歷和人生經驗寫入校本教材。這些事業成功的優秀畢業生,真實可信,對在校學生可望又可及。他們做人做事的原則和態度,以及所具有的職業精神和綜合素質,對在校學生有極大的啟發和激勵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職業道德校本教材就是這些本校優秀畢業生們典型成才事跡的匯總和提煉。三是要密切與企業合作,讓行業專家、企業管理者參與校本教材的開發。行業專家,企業管理者最熟悉市場規則和行業準則,能把握行業發展的動態變化。他們的參與,能使教材更好地體現職業性、行業性和時代性。大多數職業院校有相對固定的實習和實訓基地,有工學結合的合作企業,與企業有相當熟悉的人脈關系。筆者認為,應將這些專業上的合作遷移到德育教學上來,不僅開發德育教材,而且要請這些專家行家上職業道德課。四是以德育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全力推進職業道德教育與學生專業相結合。職業道德的課堂教學是職業道德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德育教師首先要有與學生的專業相結合的強烈意識,并在實際教學中予以充分踐行,這就要求德育教師要主動結合學生的專業備課。備課的內容從哪里來?從通用教材和校本教材上找,從對學生的專業了解中找,從與專業教師的交流中找,在網絡資源里找……主動、積極地圍繞學生的專業備課,這是職業道德教育與學生專業相結合,提高課堂教育效果的前提。德育教師在授課中應體現專業和職業特色。教育目標能否實現,教學有沒有實效,最終都要體現在課堂上。一堂好的職業道德教育課,衡量的標準或許有多種,但能結合學生的專業和職業,最能體現其價值,展示其魅力。這主要體現在課堂的各種教學活動中,如案例分析、課堂討論、合作學習等。筆者根據建筑技術工程專業男生多,他們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等特點,角色扮演、小組討論運用最多。筆者曾經在一次公開課中,讓學生自編自導了一個小短劇,以一起常州發生的即將封頂的房屋坍塌事故為例子,分析其原因、后果和責任承擔。學生分別以監理員、材料員、工程項目經理等角色,課前查找了他們各自的崗位職責和職業道德要求,在課堂上分別表演了他們在這起事故中所表現出來的過錯與工作閃失,最后分別承擔了自己的責任。這次課給觀摩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也頗受啟發。學生的作業和考試中應體現出專業特色。德育課的平時作業形式、考試考核的方式方法很多,實踐中有開閉卷理論考核、撰寫實踐調查報告與小論文、課堂討論與回答表現評分等。要做到職業道德課與專業相結合,只需在這些作業和考核方式中加入與專業有關的內容。如選擇與專業相關的案例、布置與專業相關的任務、擬訂與專業有關的討論話題等。
(責任編輯:張志剛)
Abstract: Vocational moral education is easy to be away from the students' learning, real life, especially their specialties. Only by analyzing the manifestations and causes of this problem, combining teaching practice, and constructing the mode of vocational moral education which i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tudents' specialty can the teaching effect of vocational moral education be improved.
Key word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tudents' specialty; the mode of vocational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