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朱曉林 馬曉琳
【摘要】論文介紹了“挑戰杯”競賽、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和企業經營決策模擬競賽等三個綜合性的經濟管理類學科競賽,并以此為基礎,論證了學科競賽對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進而提出了以“理論傳授——技藝切磋——嵌入思考”為特征的基于學科競賽的遞進式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思路。
【關鍵詞】學科競賽 創新型人才培養 實踐教學平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3-0017-02
學科競賽是面向大學生的群眾性科技活動,是在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又高于課堂教學水平的基礎上,以競賽的方式考查學生某學科基本理論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活動。因此,學科競賽作為理論課堂的延伸,其必然成為實踐教學的主要建設內容,同時也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熱點。無獨有偶,對于實踐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這一問題,教育部也頒布了鼓勵政策。因此,各類學科競賽迅速發展,在教與學的互動方面,在動手能力培養方面,在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培養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實踐教學環節較為薄弱,效果甚微的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顯示的更為明顯。
論文從學科競賽建設的視角,總結了目前經濟管理類學科競賽的發展現狀和問題,進而提出了經濟管理類創新人才培養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的思路和措施,旨在為高等學校實踐教學改革和建設以及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借鑒。
1.經濟管理類學科競賽的主要賽事
1.1 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簡稱GMC)
盡管學科競賽由來已久,但經濟管理類學科競賽由于受技術和平臺的限制,直到1977年才得以出現。當時,隨著仿真模擬技術的出現和信息科學的不斷發展,英國STRATHCLYED大學五名運籌學教授以無數個企業管理的現實案例和統計數據為依托,按照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論,研發出一套高度完善的電腦動態仿真模擬系統,并發起了歐洲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簡稱GMC(Global Management Challenge)。該項賽事1995年引入中國,參賽者累計超過8萬人,是中國經濟管理模擬商戰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國際級賽事。
1.2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簡稱“挑戰杯”,是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共同主辦,國內著名大學、新聞媒體聯合發起的一項具有導向性、示范性和群眾性的大學生課外學術實踐競賽,多年來,在促進青年創新人才成長、深化高校素質教育和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2011年以前,該項比賽主要有兩個并列項目,一個是“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另一個是“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這兩個項目的全國競賽交叉輪流展開,每個項目每兩年舉辦一屆。2012年,隨著仿真模擬技術的完善,同時也是為了增加競賽的實戰性和競技性,原屬于創業計劃大賽一部分的“網絡虛擬運營”競賽獨立出來,成為“挑戰杯”的第三大賽事。
1.3 企業競爭模擬大賽
企業競爭模擬大賽,也做“Bizsim”,是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研發的企業經營模擬系統,并在MBA教學、企業管理層培訓中廣泛使用。自2001年起,由MBA教育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聯合主辦的企業競爭模擬大賽在全國范圍內展開。該項賽事最初僅在MBA院校中開展,2012年開始拓展到本科院校,參賽隊員的范圍也有原來的MBA學員擴展到專科生,本科生和學術性研究生。實踐證明,這種比賽對促進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增進院校之間的友誼,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
以上三個賽事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綜合性和全國性的賽事,除了這些賽事之外,還有一些單項賽事或是區域賽事,如ERP沙盤經營大賽、市場營銷大賽、管理案例分析競賽、證券投資模擬大賽等。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實踐的檢驗,這些比賽由原來的種類繁多,政出多門不斷地向著規范化,制度化和綜合化方向發展,逐漸成為高校全方位、立體化的實踐教學平臺,其在教學模式改革和實踐教學發展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2.學科競賽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
創新型人才培養就是遵循創新型人才培養規律,使用相關的理論體系和方法,培養出具有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他們能夠憑借創新精神,創新人格和創新能力在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實踐中作出應有的貢獻。迄今為止,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各大高校及其教育工作者都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大膽探索,并取得了相應成果。例如成立了新研究院、建立創新實踐班、開設《創新技法與思維》等課程,其所使用的教學模式也各不相同,有培養方案模式,學科融合模式,創新實踐模式等。雖然形式各異,模式多樣,但筆者研究發現這些都是圍繞這學科競賽展開的,要么是為學科競賽做理論鋪墊,如《創新技法與思維》課程的開設;要么是為學科競賽提供訓練平臺,如各類創新實踐班或創新研究院。由此可見,學科競賽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1 學科競賽可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生創新能力是以超常思維和綜合素養為基礎的。深厚扎實的專業基礎、精通的專業技能和相關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構成了創新人才的綜合素養。創新型人才只有具備了超常思維和綜合素養,其創新能力才能得以形成。要想在學科競賽中取得勝利,首先必須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有相關學科領域的相關常識,同時在此基礎上,還要善于運用超常思維,獨立思考,這樣最終完成的作品才能具有前瞻性,實用性和獨創性。所以,學科競賽這個平臺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實現和提升提供了支持。
2.2 學科競賽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思前人未思、做前人未做之事,即不為私利也不懼困難而敢于做破天荒去吃榜蟹的第一人。創新是一項具有探索性的極其艱巨復雜的實踐活動,因此創新型人才既要有敢于質疑、敢為人先、不怕打壓、堅忍不拔的創新精神和勇氣。學科競賽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放開思想、大膽實踐的平臺,競賽的題目本身就具有創新性,同時,在參與學科競賽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所學理論,對自己的想法、觀點和思路進行大膽創新和設計,在模擬環境中踐行,這無疑為培養學生創新勇氣,激發學生創新精神提供了厚重的土壤。
2.3 學科競賽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
創新人格要求學生必須具有獨立個性,同時也要有合作精神。另外,創新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有資料顯示:諾貝爾獲獎者中的合作獲獎的比例從1947年的41%提高到1972年79%,可見,創新型人才要有較強的合作意識,善于整合多方力量,在團結協作中從事創新實踐并獲得創新成果。在傳統教學過程中,以教為主的方式無法實現學生的個性成長和合作意識的培養,但在學科競賽過程中,整個競賽題目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以組為單位的參賽形式為鍛煉他們的合作意識提供了平臺和機會,所以,學科競賽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
3.以學科競賽為基礎的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平臺的構建思路
學科競賽不僅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一次檢驗,也是一次對知識深入理解、系統整理和實踐運用的過程,還為學生發揮創新思維和提高創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因此,關于學科競賽的運行機制管理方法及其與學科建設、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風建設等方面的相關性研究,已成為近年來高教研究的熱點內容,并已取得不少成果。論文在吸收借鑒這些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經濟管理學科的特點和遼寧科技大學的運行經驗,提出了“理論傳授—技藝切磋一嵌入思考”的遞進式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的基本思路,詳見圖1。
3.1 以主干課程為基礎,在學科競賽中完成理論傳授,培養創新能力
理論傳授是教學之根本,對于經濟管理學科來說,傳統理論教學是目前最普遍的教學方法,但這種教學方法只能將抽象的經濟理論和管理理論機械性地傳達給學生,至于學生掌握如何,能否應用這只能靠學生自己的悟性了。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等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主干課程,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還要求學生應該具有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但傳統的理論課堂無法給學生提供實踐知識的平臺和機會。
隨著學科競賽技術和手段的逐漸完善,筆者發現在學科競賽中可以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統一,可以實現邊教邊學,邊學邊用的效果。例如在財務管理課程中,成本核算的原則和方法,以及各種方法優劣勢的比較都會涵蓋,但很少有后臺數據支持學生進行真實的計算和模擬。但這一點在學科競賽中完全可以實現,例如在“挑戰杯”競賽中,學生根據自己公司所選擇的目標市場設計產品,不同的產品組合可以計算出相應的直接成本,然后在計算人工費、管理費和收稅等間接成本,最終計算出產品的總成本,完成幾近真實的成本核算過程。所以,在學科競賽過程中完成財務管理,生產管理,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管理等四大主干課程的理論傳授,可以實現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所實現不了的效果,以利于其創新能力的培養。
3.2 以三大賽事為依托,在學科競賽中完成技藝切磋,激發創新精神
事實證明,科技競賽為學生技藝切磋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學生在競賽過程中,可以完成理論知識的消化、吸收和理解過程,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經營策略和想法,在競賽平臺上模擬實踐,不斷測試每一種經營策略的實際應用效果,通過競賽群的交流平臺完成技藝切磋的過程。例如在群中,同學們可以就定價的方法展開討論,試圖找到一種既能使企業盈利,又能使競爭對手無縫隙可鉆的定價區間,同學們根據自己所學以及參賽經驗進行廣泛而深入地交流,使得枯燥的學習過程變成了熱烈的討論過程,技藝的切磋過程,效果非常好,同時這種平等的切磋可以使學生勇于發言,所無顧忌,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其創新精神。
3.3 以案例分享為平臺,在學科競賽中完成嵌入思考,培養創,新人格
學科競賽的目的并不在于比賽的過程和成績,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比賽過后帶給參賽隊員的反思,反思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即嵌入思考。在學科競賽過程中,往往會開設案例分享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學生們可以暢所欲言,可以分享對某個知識點的再認識、比賽過程中的溝通合作和對人生和未來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筆者驚喜地發現學生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增強了,合作溝通的意識增強了,在強調個性發展的同時,更愿意傾聽,更愿意合作,逐漸形成了創新型人才所應該具備的創新人格。
綜上,現代高等教育所要培養的創新型人才需要具備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格,事實證明,學科競賽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筆者設計的“基于學科競賽的遞進式實踐教學平臺”中,學科競賽可以通過理論傳授、技藝切磋和嵌入思考等三個層次,全方位地完成學生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格的培養,實現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娟等.高校學科競賽管理與運營模式的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2.2.5:149-151
[2]陶曉艷,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中南大學,2003(9):8
[3]廖志豪.創新型科技人才素質模型構建研究[J],科技進步對策,2010(17):151.
[4]段鳴玉.論科學創新中道德人格力量[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58
[5]吳素香.科學進步的社會環境特征[J].學術研究,1989(4):21-23.
[6]劉梅娟,陳曉莉等.經濟管理類學科競賽研究與分析[J].財會通訊.2013.1:126-128
[7]李國鋒等.論基于學科競賽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30):24-27
作者簡介:
劉麗(1977-),女,遼寧鞍山人,遼寧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公司治理、環境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