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甫
摘 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視家校合作,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樹立“家長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伙伴”這一理念,運用多種措施,構建“雙服共進”的家校合作模式,利用先服務后合作的教輔共進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整合是通過調查了解,針對學生在學習心理、個性發展、人際交往、人格培養、環境適應等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設計,注重學校的服務,關注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及家長的主主觀能動性,解決學生問題的同時,提高家長的合作意識。我們學校作為農村中學也充分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實踐中,許多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仍存在著種種誤區。例如:學校向家庭單向灌輸過多,家校之間缺少溝通。無論從時間,還是從內容上都是不連貫的、不完整的,使合作流于形式。如何在農村心理健康教育中進行家校合作呢?
一、觀念必轉變,關系應更新
首先,學校應該轉變觀念,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家校之間同是教育學生的合作伙伴,應該建立平等合作的互助關系,和家長平等地溝通交流,而不是擺起架子,以教訓的口吻來責怪家長。其實,從我們以往的工作中,能夠看到家校之間的溝通經常是教師指揮家長,學校支配家長的情況。顯然,建立在這種認識基礎上的家校關系是不平等的,學校與家長的關系相當于上級與下級的關系。家長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而不是積極主動地管理學生,對學校和教師存在依賴的心理,認為教育學生應該是學校的事情,老師的事情。他們把學生交給學校就什么問題都不用管了,這樣學生在學校接受了教育,回到家里與家長缺少溝通。教師和家長之間缺少溝通,就使學生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心理問題堆積得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教育。另外,學校應由配合家長服務變為主動為家長服務,發現問題及時與家長溝通,共同想出教育學生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針對這種情況,學校與教師應該由指揮者變為合作者,發現問題及時與家長溝通。學生存在的問題到底是學校教育的問題,還是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要弄清楚。尤其是現在,離婚率的提高使一些學生缺少家庭的溫暖,父母之間推卸責任,使學生存在誤解。所以,教師要和藹地與家長溝通,靜下心來與家長交流學生的心理情況,以得到家長的配合。那種將家長放在被動、客體地位的消極的家校合作關系,并未真正提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因此,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者——學校必須轉變教育觀念。
孩子心理健康的水平取決于家庭與學校的共同影響。以布郎芬布倫娜為代表的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個人的成長來自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互動過程不僅在同一層環境系統中,而是在多層環境系統中交互形成的,每個系統直接或間接與其他系統互動,且復雜地影響個人發展。也就是說家校之間應該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學生,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因此,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有與家長合作的意識,和家長一起群策群力,共同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師資要重組
有的學校在新型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時,非常重視研究成果,但往往不能服務于教育教學工作。尤其是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無法得到保障。學校如何利用現有師資,提高家校合作的質量呢?首先,學校領導要制定并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制度,把實驗成果納入學校的日常工作之中,成為學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為家校合作的開展保駕護航。其次,學校必須建立一支心理素質高的教師隊伍。尤其是在農村初中,專業心理教師不足,領導應該利用現有的師資進行再培訓,如班主任教師做兼職心理教師。同時學校要有意識開發、重組家校合作手段,應該關注綜合運用電子技術設備。如利用網絡中的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培訓教師,借家長會向家長推薦心理健康教育優秀網站,以便家長學習,幫助家長正確評估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在合作之中,學校尤其要充分利用3G技術。當今社會,家長幾乎都持有3G手機。因此,學校可利用3G技術服務范圍廣、反應速度快的特點,借助短信、微信等形式與家長跨時空合作。這種靈活又隱秘的家校合作方式,使家長在地位和人格受到尊重的前提下,在耳濡目染中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念,在相互交流中提升了教育水平。長久堅持,這種合作方式不僅可以減少家校合作中的人力物力等投入,降低教育成本,而且保證了合作的持久性,前景看好。
總之,我校積極倡導并全力推行“雙服共進”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整合模式,服務于家長,面向家長的需要。如為家長服務時注意保護孩子與家長的隱私,這樣才能有助于孩子與家長真正開放他們的心靈。此外,學校還為家長提供便捷的聯系模式,以便家校能及時、有效地溝通。這些做法,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火如荼地闊步向前。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