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剛 張豐雷 韓婷婷

【摘要】目的:比較模塊教學法對教學質量的影響。方法:按照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教學內容,將口腔醫學系2011級統招口腔專科216名同學平均分成對照組、實驗組,對照組按照課本順序進行教學;實驗組對教學內容劃分模塊,按模塊進行講述。上述兩組均在授課完成后進行測試,并對測試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兩組測試結果之間的差異性存在統計學意義(P<0.01),實驗組成績較高。結論:模塊教學法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模塊教學 口腔組織病理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7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3-0227-01
口腔組織病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面部各種組織器官的組織結構、發育過程和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闡明口腔各種疾病本質的基礎醫學理論學科,是口腔基礎醫學中的重要課程,是口腔醫學生必修的核心課程之一,是聯系基礎醫學和口腔臨床醫學的橋梁。本課程內容繁多、信息量大、抽象難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反映難以理解掌握。此課程各種版本教材均將內容分為口腔胚胎學、口腔組織學、口腔病理學三部分。筆者通過走訪部分醫學院校,發現基本都是嚴格按照課本的編排順序進行講解,先組織胚胎學部分的教學活動后組織病理學部分的教學活動。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發現:這種編寫及講解方式使前后相關知識點的安排跨度過大,造成對第一篇正常組織結構特點知識的遺忘現象較為嚴重,同時忽略了各章節的相互聯系,同時在病理學中將所有的疾病放在一起講述,種類繁多,同學們容易混淆,往往導致學生厭學、思維方式僵化、缺乏創新精神。
近年來,我國醫學院校先后都在進行醫學教育模式的改革,改革的內容和方式各有側重,我校教師在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改革中,采用模塊教學,將同一組織的發育,正常結構,病理變化劃分為一個模塊進行講述,使同一組織結構在跨度最小的情況下講述完畢,使學生的遺忘現象達到最少。同時前后內容進行對比,強化記憶,讓學生在理解上更加容易,從而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有成就感,利用這種成就感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實驗對象與方法
1.1 實驗對象
在2011級口腔醫學專業各班級中,根據前期公共課及專業基礎課成績進行分析,選出均衡性較好的兩個班級(各班均有54人),分別作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1.2 方法
實驗組與對照組均采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口腔組織病理學》,宋曉陵主編。理論及實驗教學大綱由口腔基礎教研室統一制定,并由同一位老師任課,每周四學時,且均安排于上午一、二節學。對照組班級按照教材既定的順序(口腔胚胎學、口腔組織學、口腔病理學)進行講授,實驗組分四個模塊進行講述:
第一模塊即牙齒相關模塊:按照牙的發育、牙發育異常、牙體組織、齲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源性腫瘤的先后順序進行講述
第二模塊即涎腺相關模塊:按照涎腺的發育、涎腺、涎腺的非腫瘤性疾病、涎腺腫瘤的先后順序進行講述
第三模塊即頜面部相關模塊:按照口腔頜面部發育、口腔頜面部囊腫、頜骨及關節疾病、口腔頜面部其他組織來源的腫瘤和瘤樣病變的先后順序進行講述
第四模塊即其他組織模塊:按照牙周組織、牙周組織病、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病、口腔組織的修復性再生的順序進行講述。
理論課采用多媒體教學,實驗課安排在病理學實驗室,學習觀察相關組織切片。
期末進行統一結業考試,理論成績占60%,實驗成績(包括切片的辨認及實驗課繪圖)占30%,課上回答問題及出勤率占10%。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EXCEL軟件及SPSS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統計兩組綜合成績后,選擇兩兩t檢驗對數據進行分析,兩組的統計結果見表(口腔組織病理學綜合成績)。
應用EXCEL軟件及SPSS(使用SPSS11.0)統計分析軟件,以方差分析進行統計分析,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由表看出,兩組考試成績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與實驗組間差異具有高度顯著性(P實驗=0.000),進行模塊教學的班級的同學的成績較高,平均成績為88.72,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還是帶有濃重的傳統普高教育的烙印,傳統普高教育模式已經不適合高職院校的學生實際,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成了高職院校辦學的迫切需要。《口腔組織病理學》作為一個形態學課程,內容比較抽象,粗澀難懂。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也是勢在必行,自此本教研室成員對模塊教學法進行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但是我校《口腔組織病理學》模塊教學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采用模塊教學在根本上改變了胚胎、組織、病理三段教學模式,打破了三者的界線,使其前后貫通和早期融合成為可能。讓學生在學習病理時已有了比較扎實而且記憶猶新的此部分的基礎知識,有利于促進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水平,使模塊的整體教學質量得以提高。(2)模塊教學法對教師及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教科書已經不是模塊教學的最適合教材。教師須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大范圍調整,包括教學大綱、教案和講稿的內容都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和修改,使模塊教學內容成為有一條明確主線的一體化教學內容。(3)模塊教學對教師來說隨意性大,規范性較差,要想徹底規范,還需在教學和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整改。(4)現執行的模塊教學主要針對對象為統招口腔醫學三年制學生,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進行設計,內涵要區別于職業培訓,否則與社會上的各類短訓班沒有區別,從而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及全面發展不利。
總而言之,改革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這種模塊調整只是改革其中的一部分,怎樣使學生更好的學好這一抽象難懂的課程,還是需要多種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綜合應用。
參考文獻:
[1]王瓊,何劍,劉鈞等.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改革探索,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2,23(1):109-111
[2]鐘青霖.“實施模塊教學模式”整合理論與實踐課程一高職高專院校教學模式改革之探索,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7(23):97-99
[3]秦達念.傳統教學模式與系統整合模塊教學模式分析,醫學教育探索,2005,4(4):228-229
[4]白潔,劉麗娜.課程重組與模塊教學模式的探討,陶瓷研究與職業教育,2004,3(2):6-8
[5]郝麗瑋.口腔組織病理學知識模塊調整的改革實踐,科技文匯,2011,12上旬刊: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