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妙霞
摘 要:在作文教學成效甚微的尷尬處境下,致力于尋找作文教學的有效途徑:讀寫結合,以讀促寫。在高三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可以憑借高考試卷中的現代文閱讀選文作為范本,引導學生在閱讀鑒賞中就主旨素材、結構線索、開頭結尾、語言表達、手法技巧,有意識地進行定向思維,形成從讀到寫的思維習慣;引導學生在定向積累遷移的基礎上,抓住某一方面的靈感,及時進行綜合作文。
關鍵詞:讀寫結合;以讀促寫;高考現代文閱讀選文;有效途徑
讀寫并重的教學規律一直為語文專家和一線教師所推崇;以讀促寫,以寫促讀也一直是語文教學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的教學實踐充分論證著這個規律:寫作必須從閱讀抓起,閱讀的成果也須用寫作加以鞏固。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要注重通過教學生借由文本的主旨思想、選剪組材、遣詞造句,獲取自我作文審題立意、謀篇布局、語言表達的方法。對于高一高二的學生來說,讀寫相互促成,教材中大部分文章的思想內容、語言表達、結構層次學生都可以有意識無意識地遷移到作文中去。然而對于高三學生來說,沒有教材,沒有更多的時間自由閱讀,只有鋪天蓋地的試卷。這樣,選在各類試卷中的閱讀文章就是我們進行讀寫教學最好的范本。而且細心品讀江蘇高考試卷、各地模擬試卷以及全國各個地方試卷里的文學類文本閱讀及論述類文本,我們不難發現,它們對教材選文來說不僅堪稱經典,而且更具備了一些時代的鮮活性。我們在高三的教學中如果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創造讀寫結合的條件,就會具有“一箭雙雕”甚至“一石三鳥”的教學效果,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一、解析現代文閱讀選文,挖掘材料積累寫作素材
縱觀全國各地的文學類文本閱讀,所選材料有的反思歷史,有的緊扣時代變化發展的脈搏,有的著眼時事熱點世態百相,有的著眼普通民眾;有的贊美自然山水,有的慨嘆人生百味……都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體現經典文本的魅力,不僅能給學生文化的滲透,審美的熏陶,更是對學生成長的關懷。
比如文學類文本閱讀中的《壺口的黃河》《我愛水》《瓷器的意味》《記住回家的路》《耕作的詩人》《上善若水》《泥濘》等等值得回味的美文,無一不富有內涵、韻味無窮,從不同層面體現作者對世界、自然、社會等普遍的永恒的人文關懷。比如人物傳記、新聞訪談為主的實用類選文《寂靜錢鐘書》《畫家黃永厚》《黃侃先生二三事》《達爾文的拖延》《尋找教育的曙光》等等,所選傳主都是有高遠追求、高尚情懷和理想人格的正面形象,無一不讓同學們在厚厚的試卷中了解到“人”的不同故事,“人”情感差異,“人”的堅定抉擇,“人”的高尚格調。比如論述類文章朱光潛的《談靜》、周國平的《波茲曼的詛咒》等等,從思想的深度到行文的思路脈絡,都是百讀不厭的佳作。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如果有意識地開掘選文材料中的典型事例和聯想到的典型事例,對素材進行分析揣摩,就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從閱讀材料中積累素材的習慣;教師也可結合文中的一些觀點,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訓練,就能使學生具備多轉換一些角度看問題的能力。像周國平在《記住回家的路》中曾經說的,一個人有了堅實的自我,他在這個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標,無論走多選都能找到回家的路。一個人不論偉大平凡,只要他順應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有意義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盡善盡美,他在這個世界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園。這樣不僅能引導學生積極向上,也可以引起學生對“家園”“理想”等重新定位。像《寂寞的錢鐘書》,錢鐘書潛心著述的人生姿態很快讓學生在《格調》的作文中化用,表現自己對人生格調境界的認識。
二、解析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中的開頭的技巧,巧開優秀作文之頭
高三學生常常面對作文很困惑,常常咬著筆頭很長一段時間寫不出一個像樣的開頭,要么胡亂堆砌辭藻假文采式,要么曲里拐彎不知所云等等。好多學生的作文在開頭就暴露出一些寫作的硬傷,大大影響了在閱卷老師心中的印象,直接影響了得分。而品讀高考現代文閱讀的選文,優秀的開頭,其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突出開頭的吸引力。為此,如果在平常的閱讀訓練中,有針對性地對選在試卷中的文章的開頭進行解析鑒賞,學生不僅能掌握開頭的技巧,還有助于增強寫作時的開頭能力。
比如開頭用語別致,新穎引人。冰心《一日的春光》:“去年冬末,我給一位朋友寫信,曾說我要盡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這里的“吞咽”不僅表達了在寒冬中對春天強烈的期盼之情,而且用詞“陌生化”,很能吸引讀者的眼球。又如朱增泉《文赤壁》,作者不直接說遠遠望見的是蘇東坡的雕像,而說是蘇東坡。這兩篇文章開頭都用語別致,新穎引人,取得強化情感、引人入勝的表達效果,對學生開好一個強化某種情感的“鳳頭”有很大的啟發。
又比如開頭巧妙對比、凸顯主題。如肖鐵《壺口的黃河》,文章開頭先寫“中國的水”再寫黃河,最后寫到“壺口的黃河”,層遞又對比的手法,突出壺口的黃河最有“中國味”,凸顯主題,總領全文。實際上,對比反襯是散文常用的開頭手法,其目的就是為了突出和強調。尤其是《壺口的黃河》寫作時作者也是一名高中生,這對學生的觸動更大。如果在閱讀之余能有意識地把這種技巧內化為寫作技巧,那么學生為了表現主體對象,可能就會有意識地塑造一些側面的次要的形象加以突出強調。
“現代文閱讀選”選文里的文章,開頭絕妙的很多很多,精妙的形式也多種多樣。《一幅煙雨牛鷺圖》就是因為細膩詩意的描寫一下子帶讀者走進煙雨蒙蒙的意境中。這種效果,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及時體會,收獲的將不只是閱讀題答案里的幾個術語,而將產生一個又一個別致老練的作文開頭。
三、解析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中的結尾的藝術,妙結優秀作文之尾
好的文章,肯定有精彩脫俗的收尾。有的結尾呼應開頭,線索分明,結構完整。如《給匆忙走路的人》文章最后一段寫到了匆忙趕路的人的“傷心”,與正文中“憂愁”“焦灼”“憂慮”,組成一條情感線索,既使文章結構緊湊,又呼應文題。解析試題,不僅讓學生體會到前后呼應的結尾藝術,更能讓學生明白,這種結尾不僅僅是結構上的呼應,往往還有情感的突出強調的作用,這有助于學生作文做到很好地點題。
有的結尾間接抒情,耐人尋味。《鄉村的瓦》文章最后寫“我”與“瓦”的對話,含蓄表現“我”對“瓦”的一往情深,表達“我”靈魂歸鄉的愿望。間接抒情的結尾方式最受青睞,雖然有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寄情于事,但都能使得情感的表達既含蓄有余味,又能強化主旨的表達。這些都是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最需要訓練和提升的,也有助于學生作文情感的升華和深化。
有的文章卒章顯志,思考升華。如韓少功《陽臺上的遺憾》,閻連科《說村落》都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還有一些文章在結尾以辯證的態度、時代的眼光、深刻的反思對全文的觀點進行總結或升華,也是對學生結尾訓練最好的范本。
蘇軾說過:“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寫文章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模仿。這種從閱讀到寫作的訓練,教師可以根據閱讀分解的五部分內容:文章的結構線索,文章的素材主旨,文章的開頭結尾,文章的語言表達,文章的手法技巧,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定向思維,形成讀寫的思維目標。也可以抓很小的切入點,如通過對精彩語句的研讀,促使學生準確生動地把握遣詞造句的能力;利用含義題引導學生去品味語言,體味感情,進而領會主題思想,并用之于作文;通過分析人物形象,讓學生積累人物描寫的技巧……在定向積累的基礎上,抓住某一方面的靈感,及時引導學生遷移寫作,是對讀寫結合以讀促寫教學模式的及時小結和檢測。
從現代文閱讀向寫作遷移,在高三時間緊迫、課外閱讀難以落實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一箭雙雕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我們能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堅持從讀到寫定向鑒賞定向積累的教學實踐,進行系統有序的寫作遷移,我想寫作就不會成為語文教學中一塊難啃的雞肋。
(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