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微
摘 要:創新,來源于教師對語文和對生活的熱愛,它是教師對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語文元素的巧妙應用,是生命激情的一種表達,來自于一種信念:我要把我的語文課上得與眾不同,上得充滿瑰麗的想象與青春的激情,助力學生成才。
關鍵詞:語文;課堂;創新教學;成才
去年暑假里,我拜讀了王君老師的《青春之語文——語文創新教學探索手記》,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教學案例讓我有一種撥云見日的感覺,原來語文課可以如此生動精彩,這些充滿著奇思妙想的課堂打破了傳統的授課狀態,不走尋常路,而是以新穎的構思,大膽的嘗試帶給學生驚喜,讓語文學習在一種愉悅活潑的狀態中進行,學生被語文課堂深深吸引從而欲罷不能。王君老師說,這種創新,來源于教師對語文和對生活的熱愛,它是教師對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語文元素的巧妙應用,她實質上是生命激情的一種表達,她來自于一種信念:我要把我的語文課上得與眾不同,上得充滿瑰麗的想象與青春的激情。于是,我熱血沸騰,決定來一些大膽的嘗試,在探索中收獲頗豐。
一、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探疑中碰撞思想的火花
學必有疑,學貴在疑,質疑是創新的開端,啟智的關鍵。為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我讓學生在預習課文時和學完課文后都要提出一個緊扣文本的問題,我發現學生總能提出一些精彩的問題,而課堂也在這些精彩問題的探究中變得繽紛盎然,學生變得敢于質疑文本,質疑權威了。請看《紙船》教學片斷:
生1:詩的末句“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中為什么用“她”而不用“我”呢?師:這個問題問得好,同學們可以各抒己見。(學生思考片刻)生2:最后一個詩節作者直接跟母親對話,是全詩的高潮,我覺得應該用“我”,這樣才與上文一致,詩情才能體現。這可能是冰心奶奶的筆誤。師:是呀,變換人稱有必要嗎?生3:我不同意。詩人情到濃處時總是要忘我的,所以就變成了“她”,也許在漂洋過海的求學旅程中有更多的像我一樣的人在思念母親,在思念祖國。生4:我覺得詩人可能想象到母親在夢中看見了那小小的紙船,并與那小小的紙船進行了對話,從紙船兒的角度講,就是“她”,就是疊它的主人。
師:我們讀讀再感受一下。(生動情朗讀)生5:是的,詩中人稱這樣一變,我似乎聽到了作者動情地呼喊和誠摯的心靈之聲,就好像看到作者正在母親的懷里痛哭,作者也想象到了這一情景,看到了那個跨越了時空的自己,那個“她”。……學生大膽的想象和動情地表達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假如我不給學生細致思考大膽提問的機會,讓他們毫無顧慮地表達,也許課堂就沒有這樣多的智慧生成了。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其樂融融、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課堂中學生可以民主討論、自由發言、各抒己見。我們要時刻記住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而我們一定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耐心地傾聽學生的疑問,做一個平和而不失激情的智慧引導者。
二、 讓表演調動課堂氣氛,激活學生思維
教學文言文時,中規中矩的朗讀、翻譯、分析、背誦總是讓學生感覺索然無味,久而久之,學生總會對文言文望而生畏。于是,在教學《古代寓言二則》(《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時,我讓學生準備表演課本劇,要求根據課文內容,自編課本劇,自選演員,自己排練,學生很是興奮。我觀察到為了表演好課本劇,課后學生查工具書理解課文大意,發揮想象編臺詞,齊心合力編排動作.結果課上的表演果然惟妙惟肖,引得師生捧腹大笑,課堂氣氛甚是活躍。表演后我又請其他的小組根據他們的表演做出點評,根據文章內容指出演得不到位的地方。既巧妙地引導學生對于重點文言字詞的分析,又讓學生在笑的同時感受了人物形象,領悟了故事的寓意,真是既有趣,又實效的文言課堂。
如教《皇帝的新裝》,可先讓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根據課文內容自己編臺詞,自己找感覺,自己設計動作,自己制作道具。在精心的準備之后,上課時由各小組依次表演。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把騙子如何給皇帝做衣服,皇帝如何扭著腰照鏡子,內臣如何在后邊拖著并不存在的衣裙等一系列情節表演得惟妙惟肖,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這種授課方式較傳統做法費時費力,但效果卻以一當十,因為它把創新的空間留給了學生,使學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不光是表演,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能與音樂、美術、說快板、辯論賽等方式聯手,其效果會迥然不同。美術、音樂與語文的有機結合變無形為有形、變枯燥為生動、變厭學為樂學,使學生主動、活潑、全面發展成為可能。這是學生年齡特點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例如,給課文配樂朗誦,以唱歌的方式背詩等,都會給學生帶來輕松愉悅的感受。學生會覺得我們的語文課堂輕輕松松,多姿多彩,而絕不是無味的詞句分析,枯燥的題海訓練。其參與課堂的激情會大大提高,學習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當然這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智慧與汗水,用自己的靈感賦予課堂不衰的活力 。
三、更新教育理念,讓創新成為一種動力
作為教師,語文教學不應該只限于課堂教學,要使課堂的時空無限擴大,要樹立“大語文”的教育思想,讓閱讀與生活成為教學的源頭活水。教師除了本身的學習充電之外,還應有讓有學生主動發展的觀念。創新來源于“發展的需要”,沒有內心那份真實而強烈的求知欲是很難有新的發現和創造的,要在適宜的教育環境中主動發展起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教師,更要讓學生廣泛開展語文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學生語文能力。鼓勵學生投身社會實踐,讓學生充分展示語文創新才能。語文實踐活動也使學生學到了書本上所缺乏而學生真正需要的知識與能力,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語文創新能力。“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讓學生關注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當然,不是說要語文教師做一些華而不實的表面文章。陳鐘梁老師說:“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語文課首先要上出語文味兒,要上得樸素自然,要向學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這句話告訴我們,閱讀之創新,必須踏踏實實地回歸文本,聚焦于語言文字本身,凸現語文課堂的本色,追求實效的語文課堂,在此基礎之上,再去大膽的創新。
(江蘇省如皋市江安鎮濱江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