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愛
摘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的目標,其目的是加強課程內容與社會實踐、學生生活環境的有機聯系,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伴_發利用本土教育資源的實踐研究”證明:將地方獨特的人文資源轉變成語文課程資源,不僅拓展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廣度和深度,豐富學生的認知世界,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而且讓學生在知曉地方歷史、人文、風俗的過程中養成自主探究、創新實踐的良好習慣,激發其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
關鍵詞:開發利用;本土資源;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8-0077-03
今年,半月談記者李驚亞、楊洪濤寫了一篇《拯救鄉愁》。文章寫道:“記得住‘鄉愁,成為我們亟需思考和破解的一道難題?!盵1]“鄉愁”是一種復雜的情緒,其中至為重要的是對地域文化習俗、歷史傳統、精神觀念的一種眷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方言土語,國內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因此,大力開發本土課程資源,在小語教學中滲透本土文化,可以搭建起語文教學通向學生生活實踐的階梯,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外延。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可以更加了解家鄉文化,培養愛家、愛國的情懷。
一、閱讀教學“勾”鄉愁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每一冊都以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為主體,值得我們細品深讀。但又不能完全照本宣科,要堅持“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辯證統一,做到教材“原生價值”和“教學價值”的辯證統一。在開展《美麗的丹頂鶴》、《麋鹿》、《灰椋鳥》等課文的教學時,筆者利用鹽城是丹頂鶴和麋鹿故鄉這一獨特的地域和人文優勢,拓展和延伸閱讀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注入家鄉的元素,讓學生直接感受到家鄉的生態之美,勾起學生愛家鄉的濃濃情懷,讓美麗鹽城的概念深深扎根于學生的心中。
譬如,在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美麗的丹頂鶴》一文的教學中,筆者創設了“音畫故事”課堂,利用歌曲、畫面、故事等多重感知,增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對家鄉的了解。
音:欣賞和學唱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讓學生從優美的旋律中,體驗這首以發生在鹽城的故事為素材而傳唱大江南北的經典老歌,讓學生了解鹽城是仙鶴的故鄉,這里不僅有美麗的景色,還傳唱著動人的故事,無論何時何地,聽到這首歌會燃起念鄉的情懷。
畫:用幻燈片播放國家級丹頂鶴保護區的畫面。全面展現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灘涂濕地風光,展現原生態的自然風貌。幻燈片讓學生知曉,鹽城國家級丹頂鶴保護區已成為東北亞至澳大利亞候鳥遷徙大通道上的主要停歇地和重要越冬地,每年春秋有300多萬只候鳥飛經這里停歇覓食,有20多萬只水禽在這里越冬。[2]教師讓學生了解,保護區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高瀕危物種保護地之一,從而激發起學生家鄉自豪感。
故事:講述我國環境保護戰線第一位因公殉職的烈士——“仙鶴姑娘”徐秀娟的故事。1987年,江蘇鹽城海灘丹頂鶴越冬地自然保護區,徐秀娟因公犧牲在復堆河中,年僅23歲。為了紀念這位年輕的護鶴天使,鹽城修建了紀念館,宣傳徐秀娟的事跡,激發人們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熱情。通過這個故事,孩子會更加關注生態環保,熱愛美麗家鄉。
通過“音畫故事”課堂,美麗家鄉鹽城的印象深深地扎在學生的心里,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無論哪一天,他們都會留戀家鄉的好景、好水、好風光,并為建設家鄉、建設偉大祖國而不懈奮斗。
二、習作教學“浸”鄉愁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各地都蘊藏著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學校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必S富的本土課程資源,不僅為學生作文開渠引航,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且在習作過程中,讓學生浸潤其中,直接感知家鄉的人文歷史、文物古跡、名人軼事、民俗風情、語言文化,無形中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使家鄉的元素印刻在學生的記憶里。
1.文化遺存留住鄉愁的“根”。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主要是由于人們自小受到當地的文化、歷史、習俗等諸多元素的浸潤。鹽城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特別是兩千多年海鹽文化感染了多少代的鹽民,塑造了吃苦耐勞、勤勞樸質的優秀品格。為了讓學生傳承這一文脈,繼承先民們寶貴品質,我們利用作文教學這一平臺,讓學生查閱資料、實地考察、參觀展覽,使學生掌握鹽文化的歷史,了解海鹽制作的工藝,知曉鹽城沿海鄉鎮跟“鹽”相關地名“灶、堰、岡、倉、團、盤、圩、灘、垛、蕩”的由來等等,為寫好作文作了充足的儲備。比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習作4要求學生寫一篇參觀記或游記,很多學生舍近求遠,寫北京故宮,寫云南麗江,雖寫出概貌,但缺乏精神意蘊。我們把目光投向本土旅游資源,要求學生以鹽文化為主題,寫一篇游記。利用節假日,我們帶領學生參觀元末參加鹽民起義卞元亨的故居——枯枝牡丹園、為紀念北宋西溪鹽倉監范仲淹修海堤而建的祠堂——范公祠、反映悠久的中國海鹽歷史文明的大型專題博物館——中國海鹽博物館、古老的運鹽河道——串場河……參觀游覽中,學生觀賞鹽文化歷史遺存和紀念地,了解歷史上鹽民生產與生活,觸摸到先民的體溫和氣息,被他們的勤勞質樸的品質所打動,寫出一篇篇想象豐富、情感真摯,反映鹽城濃厚鹽文化的佳作。
2.傳統美食憶起鄉愁的“味”。《舌尖上中國》不僅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各地的美食,同時夾雜著文化的傳播,引發了游子在外濃濃的鄉愁。美味的深一層的“味道”在于一地一域的“土”味,凝結著本土的風情。譬如,鹽城糯米藕,馓子,油端子,大糕、醉螺等,都是家鄉特色美味。在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習作3教學中,指導學生寫家鄉的美味時,筆者讓學生回顧自已看過的、嘗過的美食,讓學生暢談“舌尖上的鹽城”。經過充分交流,《我愛家鄉的豆腐花》、《一碗餛飩滿碗愛》、《東臺魚湯面》、《油端子》、《誘人的大閘蟹》等一篇篇充滿濃郁地方風味的文章紛紛“出爐”,讓人尤為感動的是,每一篇文章都寫出了“味”道,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出對家鄉的熱愛。家鄉的這些美食,牽出了濃濃的鄉愁。
3.特色工藝烙下鄉愁的“印”。家鄉的特產流向各地,帶著家鄉的印記。如鹽城的發繡、鹽雕出口海外,在外游子看到后,都久久駐足,甚至淚流滿面。這些工藝品已不僅僅有裝飾的功能,而貼上了家鄉的“符號”,引發了綿長的鄉愁。比如,東臺發繡是鹽城的文化名片,20世紀70年代末,沉睡已久的發繡絕藝在鹽城東臺奇跡般地復蘇,幾成絕響的古老藝術重新煥發了青春,縷縷青絲化為精美的畫卷,讓國內外頂級的畫師嘆為觀止。筆者帶領學生現場目睹了發繡工藝,欣賞了《清明上河圖》、《姑蘇繁華圖》等一大批發繡長卷和陳毅、劉少奇、鄧小平等偉人肖像卷。學生們完全被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工藝驚呆了,為家鄉的這種獨特的文化所震撼,《鹽城一絕》、《魅力發繡》等一篇篇的優秀作品應運而生。筆者相信小小發繡的力量不僅于此,發繡已經成為鹽城文化的一個代表性符號。無論何時何地看到發繡,人們都會想起勤勞的“織女”和鹽城這片神奇的土地,家鄉情愫油然而生,學生從這些藝術品中留下對家鄉的記憶。
小學生還沒有走向廣闊的世界,認知的局限性決定了寫作的廣度和深度不夠。而家鄉豐富的作文素材,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寫作空間和天地,縱有歷史人文,橫有特色元素,點點滴滴,無不是學生寫作的源泉,這些都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的氣質和品質。我們只要細加引導,在作文教學中“浸”入鄉愁,篇篇習作定會有深度、有情感,讓人回味無窮。
三、綜合實踐“尋”鄉愁
鹽城是革命老區,是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這里留下了新四軍浴血奮戰的印跡,與當地百姓結下了濃濃的軍民魚水情,紅色教育資源遍布全市各地,留存著許多紅色記憶。許多新四軍的后代來此尋“根”,追憶父輩的崢嶸歲月,視之為第二故鄉。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青少年更應把“根“留住。在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筆者把紅色歷史作為寶貴的教育資源,引導學生走進“紅色鹽阜”社會實踐大課堂,采取多種活動形式,讓學生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文脈,感受這座紅色之城的厚重與魅力,從而更加熱愛這片先輩先烈們灑下鮮血的土地,通過“接班人”的傳承,將城市記憶留存,將“鄉愁”留住。
活動一:“紅領巾尋訪團”,尋訪老戰士,當面聽教誨。團隊成員實地采訪新四軍老戰士祝斌、崔士臣、彭安順三位爺爺。祝爺爺給學生題詞:發揚鐵軍精神,讀好書,成為國家棟梁之材,做革命事業接班人。崔爺爺和大家一起唱響了《新四軍軍歌》,并給學生講述他當年英勇殺敵的故事。
活動二:“紅色信使小隊”,連線老將軍,千里寄期望。去年的九月十八號,新四軍將領的后代來到實驗小學,其中有鄧子恢的女兒鄧小燕奶奶、譚震林的兒子譚小光爺爺等,一共有三十多人。那一次,學生們聽到了很多新四軍戰斗的故事,和爺爺奶奶們一起唱軍歌,做游戲,搞聯歡。紅色信使小隊從那以后,與前輩們書信往來不斷。黃火星將軍的女兒黃力飛奶奶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是:你們嘹亮的歌聲,你們純真的笑臉,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使我深受感動。祝你們健康幸福地成長,早日成為祖國的棟梁!
活動三:“特別先鋒組”,徒步“新、馬、泰”,我做小鐵軍。鹽城的“新、馬、泰”分別指的是:新四軍紀念館、新四軍銅馬像廣場和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泰山廟,進入這些校外德育活動基地,讓學生們深切地感受到當年新四軍生活的艱苦與作戰的英勇,更加讓他們覺得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貋砗螅瑢W生還根據自己的體會創作了“勵志書簽”,勉勵自己不怕困難,勇往直前。
以上三組活動,讓學生了解了鹽城的歷史,了解了今天美好生活來之不易,了解這座城市歷經的滄桑,使得他們更加摯愛家鄉,并延展為愛家愛國的殷殷情懷。
在孩子心目中種下“鄉愁”的種子,讓他們走近家鄉—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眷念家鄉,需要我們加大本土課程建設,大力發揮本地教育資源的獨特作用,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加豐滿,使學生的情感世界更加豐富。
參考文獻:
[1]李驚亞,楊洪濤.拯救“鄉愁”[J].半月談,2014(1).
[2]陳峰.東方濕地之都[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27.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