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成
【摘要】學前音樂教育體的研究是一個體系構建的研究,音樂類課程設置科學性的研究,學前音樂教育模式的研究、音樂教育與幼兒心理教育統一的研究、音樂類課程設置科學性的研究。這些研究必須建立在依據在校生源的實際情況,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生理特點的基礎之上,從這個特點出發,進行學前教育專業音樂類課程的教學方式、內容結構的科學構建。以促進學齡前兒童體、智、德、美的良好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高尚的情操,以為發展其將來的社會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學前教育;音樂課程;科學構建;學齡前兒童
![]()
概況
學前音樂教育體系構建方面的研究,在全國大多數省份都有研究,但切入點大不相同,有尋找共性的研究,亦有突出個性的研究,更有突出地域特色的學前音樂教育體系的研究。本課題組研究立足于連云港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教育發展水平、本地人文特色,從這三方面相結合來構建學前教育專業音樂類課程體系。國內學前音樂教育研究從近代“學堂樂歌”時期開始,兒童音樂教育從萌芽進入初步發展的時期。解放后50至60年代中期在全面學習前蘇聯經驗的大背景下,學校音樂教育一方面繼承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傳統,另一方面日益增強了對音樂知識技能的重視程度。60至70年代末期的學前音樂教育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學前兒童主要是通過參與社會政治活動中的音樂表演實踐來接受音樂教育的。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受“改革開放”的影響,智力教育、創造教育第一次被明確提出,學校音樂教育的研究越來越傾向于探討如何通過音樂教學來開發智力。90年代以后注重素質教育為新視點,在這個背景下,我國學前音樂教育的發展到了追求全面和諧發展的軌道。
根據本課題組的調研:近年來在學前音樂教育領域中,眾多教師致力于音樂類課程的改革與構建,在聲樂、鋼琴、舞蹈及基礎理論等科目中找到出了一些問題,并提出了一些教改建議。遺憾的是我們在發現問題的同時,又沒有大膽地去解決問題,而是多數教師沿著音樂教育的教學思維,年復一年地重復著不夠科學、不夠符合學科發展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手段。學前音樂教育依托于高師音樂教育,但又不同于高師音樂教育,高師音樂教育的目標是面向中小學培養音樂教師,學前教育培養的是幼教師資。由于培養目標不同,課程設置、教學形式及方法、考試內容及要求都有所不同。“中小學的音樂教師要求“一專多能”,而幼兒園教師則要求要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和較深厚的文化素養,吹、打彈、拉、唱、跳樣樣精通。當然,做一名的幼兒園教師,音樂方面的“多能”還不夠,美術、體育、英語等技能都很重要,所以,如果把學前教育的學生作為教師產業的商品,那么,學生能否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崗位,很快被社會所接受,音樂教育是檢驗學前教育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音樂教學方法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以及生理學、心理學的新成就為音樂教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音樂教學方法的總趨勢是現代化的音樂教學方法逐步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①。我們利用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與音樂學院這個良好的平臺,結合本地幼兒園教育的實際情況,構建一個普及與提高相兼顧的學前教育專業音樂類課程體系,以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的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高尚的情操,以為發展其將來的社會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們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音樂類課程設置科學性的研究
課題組成員前期研讀了《音樂兒童教育指南》(華樂等編著)、《學前教育》(馮永剛著)《學前音樂教育》(王懿穎著)等專著資料,分析了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音樂欣賞·聲樂》(周世斌編)、《樂理·視唱·練耳》(蔡岳建編)《鋼琴》(沈秋鴻編)等教材。目前各大院校學期教育專業開設的音樂類課程主要有:《聲樂》、《鋼琴》、《琴法與伴奏》、《樂理·視唱·練耳》、《幼兒簡易樂器演奏》、《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藝術基礎與欣賞(音樂)》、課程。這些課程因生源基礎、辦學層次的不同,在實際教學中院校中各有取舍,課程設置層次不齊,學生在校期間對音樂技能和音樂教學技能掌握的不夠到位與全面,導致畢業生演唱、演奏技能、組織教學能力不達標。部分音樂知識與實際受教對象的年齡,心理特征不相符合等。根據調研幼兒園教育實際狀況:多數教育以過渡犧牲孩子的情感性、社會性以及長遠發展為代價,幾乎每一家幼兒園都有教學內容超綱的現象存在。這些超綱課程也不乏音樂類課程的教育,如不注重音樂情感的培養,不注重音樂基礎訓練,一味追求快、多、大、難的功利效應,違背了音樂情感教育以人為本的原則,沒有從學前音樂教育的本位出發,這樣的教育幼兒體會不到寓教于樂的過程,體會不到通過音樂來培養情趣,陶冶情操。我們需要構建一個普及與提高相兼顧,具有連云港地域特色的學前教育專業音樂類課程體系,以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的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高尚的情操,以為發展其將來的社會實踐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根據對省內外部分幼兒園音樂教學狀況的走訪調研,和對連云港師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際的音樂基礎分析得出:學前教育音樂類課程有兩門主要技能課《聲樂》與《鋼琴》,這兩門課程同時為主干課程,需要對立開設。在理論課程設置方面可以把音樂教育的《樂理》與《視唱練耳》通過節選內容整合為一門課程《樂理與視唱練耳》。實踐類課程考慮到實際工作中的需要,把音樂教育開設的《和聲》、《即興伴奏》與《歌曲彈唱》課通過把內容重新安排整合成為《兒童歌曲彈唱與伴奏》。課題組認為《聲樂》、《鋼琴》、《樂理與視唱練耳》、《兒童歌曲伴奏與彈唱》這四門課程為音樂技能必修課程,另外根據師資狀況可以開設《幼兒簡易樂器演奏》、《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藝術基礎與欣賞(音樂)》等課程。這樣的課程設置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目前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部分從業者演唱、演奏技能不達標;組織音樂教學能力不強;對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內容和幼兒音樂教育心理學知識的欠缺的問題。這樣的課程設置不論對三年制大專生還五年一貫制學生的學習都有很好的綜合性與針對性,雖然建立在音樂教育課程體系基礎之上,但通過對課程的整合與提煉體現了學前教育音樂類課程的特色。
二、學前音樂教育模式的研究
通過研究發現學前音樂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學前音樂課程的設置要為畢業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們在音樂課程教學內容的截取上一定要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內容的選擇和課程的設置上一定要為畢業生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繼續學習、深造、可持續性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為將來拓展知識面和提升音樂技能有一個好的前提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在課程內容設置上一定要以基礎知識為重,切不可圖多,圖大,圖高深而去講求所謂的“高質量的人才”。如果這樣做畢業生可能會生搬硬套地展示出一些功夫,但沒有良好的音樂基礎為鋪墊,僅僅是空中樓閣而已,在實際工作中學生不會活學活用,不會變通,不會舉一反三地應用自己所學的音樂知識于實踐工作。
在具體課程設置前,我們充分調各地區部分幼兒園的音樂課從小班、中班、大班所選用的教材,了解到作為一名合格的幼兒園老師所必須掌握和應用的音樂技能知識,我們深有這樣一個體
會: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在實踐工作中夠用就行,但必須要規范。如果能培養出高質量的畢業生最好,但由于學生入校的音樂基礎和學制的限制,這種可能性相對比較少,因此,我們的課程設置必須從實際出發。例如在《樂理與視唱練耳》的內容設置中以學生掌握最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基本識譜能力、基本的鍵盤和聲知識為基調,讓學生掌握最根本的,必須要掌握的知識范圍,一些進級的內容如西洋多種調式,多聲部視唱等內容就沒有必要學習,一方面實際工作范圍內不需要,另一方面浪費學習時間。在《聲樂》課學習中不需要畢業生具備演唱中、大型聲樂作品的能力,學生能規范地運用發聲方法,科學、完整地演唱小型聲樂曲目即可。學生在該課程中需要的是如何科學地應用發聲器官,了解發聲器官運作的機理,了解成年人與幼兒歌唱時發聲器官運作時相同于不同的地方,更多的是要吃透幼兒聲樂教學的規范性和組織幼兒歌唱教學能力的培養。學前教育鋼琴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鋼琴基礎課的學習,掌握鋼琴的基本演奏技能,為日后工作中的即興伴奏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我們認為:前面三門課程的學習是《兒童歌曲伴奏與彈唱》的基礎,同樣《兒童歌曲伴奏與彈唱》能力的強弱是學前音樂教育能力的主要體現,因此在課程設置中加大《兒童歌曲伴奏與彈唱》的課時量,加大對學生的即興伴奏的能力和自彈自唱兒歌的能力訓練量,使畢業生有較高的兒童歌曲伴奏與彈唱能力,注重音樂基礎課程的學習,為畢業生將來有可持續性發展打下良好的音樂基礎。
另外,學前教育的學生將來從事的是幼教工作,因此要求學前音樂教育與幼兒心理教育有很好的結合,主要要求幼兒教師要了解兒童心里發育的規律與特點,依據規律與特點制定教學方針。因學齡前階段的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與特殊的階段,需要從業者在掌握好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外,還需要研究兒童心理方面去研究對音樂課程的耐受性和接受方式。以下表格是幼兒與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研究表格,供學前音樂教育與幼兒心理教育結合的參考。
年??? 齡
注意力集中時間
3-4歲
10-15分鐘
5-6歲
15-20分鐘
7-8歲
20-25分鐘
9-10歲
25-30分鐘
10-11歲
30-40分鐘
總結
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育模式的科學化與課程設置的科學化是一個體系的研究,它依據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生理特點,從教學內容、方式、學科結構入手,構建一個合理的、科學的學前教育音樂課程體系,以促進學齡前兒童體、智、德、美的良好發展,為個性健康發展開創一個良好的開端。
參考文獻:
[1]李亞秋《學前音樂教育改革初探》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