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敏娟
【摘要】復習課對教師來說不像新授課那樣有一定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可供參考的課堂教學資料,這就造成教師無法胸有成竹地帶領學生拾階而上,更好更快地鞏固知識。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激發興趣,再現知識;自主構建,突出重點;夯實雙基,兼顧差異;查漏補缺,舉一反三;深化提高,促進發展等策略來提高課堂的復習效率。
【關鍵詞】復習 策略 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128-02
作為一線教師,上復習課的時候經常聽大家說:“教師言之諄諄,學生聽之藐藐;教師不厭其煩,學生索然無味;教師反復強調,學生無動于衷。”的確,復習課對學生來說它不像新授課那樣“新鮮”,聽起來乏味又枯燥,學生都不愿意上。復習課對教師來說不像新授課那樣有一定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可供參考的課堂教學資料,這就造成教師無法胸有成竹地帶領學生拾階而上,更好更快地鞏固知識。那么采取什么樣的策略才能讓復習課也上出精彩,提高復習的效率呢?為此,我校于上個學期舉行了以“復習課有效教學”為主題的校本研討活動,我就《測量的整理與復習》這節復習課來談談優化復習策略提高復習效率的幾點思考,希之能與大家共享。
一、激發興趣,再現知識
如今,數學知識生活化已經成為了數學課程改革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我們將復習內容與學生身邊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強調內容設計的生活化、情景化,這樣有利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課程理念。由于復習課的內容學生往往都是已見過或練過的內容,如果我們把原有的知識進行“冷飯重炒”,學生是提不起精神的。所以我認為復習課不是純粹的、枯燥無味的練習,同樣也要創設一定的情境,這樣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情境中再現知識,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測量的整理與復習》教學中,上課伊始老師就出示小淘氣數學日記:星期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起來,很快地用14毫米長的牙刷刷了牙、洗了臉,然后吃了大約150噸的早飯,乘著載重4千克的汽車來到離我家8米遠的外婆家,見到了體重40克的高個子表哥,近視的他,戴著厚3分米的鏡片,拿著2厘米長的鉛筆正在做作業呢。
學生看了以后,個個捧腹大笑,通過情景設置讓我們摒棄了孤立、呆板、封閉的復習形式,在情境的素材中再現知識的過程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了課堂的復習效率。
二、自主構建,突出重點
復習課內容一般都比較多,我們在復習時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復習目標,要針對大綱的要求,針對教材的重難點,針對考試的要求,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針對學科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復習,不能帶有任何的盲目性與隨意性。
在《測量的整理與復習》教學中,老師的復習目標非常明確,一是梳理知識:熟練地掌握各種長度單位和重量單位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歸納形成單位之間的轉換方法。二是深化運用:能在生活中正確運用長度單位和重量單位,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從小淘氣的數學日記上提出他們的整改意見,從中提取出本單元的所有知識點,然后對所有的單位進行分類并有序地整理,整理過程中復習了單位之間的進率及轉換的方法,從而自主構建出一張完整的知識網絡圖。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別的,只是組織得很好的知識體系。”可以看出復習課中不是只重視學生對已有知識復習與應用,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已學知識有梳理的意識和能力。在這節課中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充分地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教師幫助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的網絡體系,把平時所學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識縱橫聯系,使之系統化、結構化,從而提高了課堂的復習效率。
三、夯實雙基,兼顧差異
有些教師認為只有通過解決難題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因而忽視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其實一旦忽視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學生的能力發展也就缺了根基。在復習課中,如果我們也一味追求難、深、偏,學生們就會因此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進行所謂的“鉆研”,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也造成心理壓力,喪失了學習的信心,這樣的結果會適得其反。所以,我們不但要重視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還要善待并發展學生的差異。對學習較好的學生要鼓勵其更上一層樓,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在復習時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充分調動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盡可能地把復習過程與結果的方式方法進行優化,學會取他人之長,補自己所短,不斷提高自己思維能力。盡量在復習課堂中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
在《測量的整理與復習》教學中,讓學生獨立填空。
7噸=( )千克 60厘米=( )分米 9000千克=( )噸
8米=( )厘米 3噸50千克=( )千克 1( )-9( )=1( )
顯而易見,這道題目的第一行是夯實雙基,是要保底的題目,要求每一位學生必須掌握的。第二行題目則是兼顧學生差異,鼓勵冒尖,允許落后,下要保底,上不封頂,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復習課中努力讓每一位學生在復習中都獲得成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復習中都得到不同的發展,從而提高了復習的效率。
四、查漏補缺,舉一反三
查漏補缺的釋義就是找到漏洞填補空缺,復習課中查漏補缺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鼓勵、引導和幫助學生自查、自糾、自補,查和補的內容不僅是知識和技能方面的,還應包括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習慣等。老師平時也應有意識地積累一些學生的典型錯題,可根據本班學生實際進行練習設計,突出漏在哪里就應補在哪里。
在《測量的整理與復習》,教師精心設計一組平時作業中的易錯題,讓學生來當一回小老師。
A.填單位名稱。(本題來源作業本P15)
數學課本長大約2(厘米)。
一只書包重大約4(克)。
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高約468(分米)
B.判斷題。(本題來源作業本P15)
5千米=5千克( √ )
2千克鐵比2千克棉花重。( √ )
C.單位名稱轉化(本題來源作業本P16)
3400千克=(3)噸(4)千克 3千米20米=( 320 )米
13厘米+37厘米=(50 )分米 4千米-1000米=( 3)米。
古人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說明舉一反三在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應用舉一反三的方法開展課堂教學,不僅能提高了復習課的復習效率,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上述易錯題不但對學生的學習進行了查漏補缺,還讓學生對自己錯誤的進行了反思與總結,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促進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牢固掌握。
五、深化提高,促進發展
學生的數學能力不僅僅在于其掌握數學知識的多少,而更在于其能否運用數學的知識、數學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應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復習課不僅僅是要使知識系統化,還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新的認識、提高,包括適當的拓寬和延伸,教師要引導和幫助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在《測量的整理與復習》教學中的練習深化部分有這樣三道題目:
1.一座石橋的最大承載量為20噸,一輛大貨車裝了4臺拖拉機,每臺拖拉機重5噸,這輛貨車能安全通過橋嗎?為什么?
2.媽媽帶小明坐長途汽車去看奶奶,路程要走308米,他們早上出發,汽車平均每小時行80千米,中午12時能到達嗎?
3.用一輛載重6噸的卡車運輸如下的建筑材料:
要使運輸的次數最少,應該怎樣運?請你設計一個運輸方案。
這三道綜合練習的設計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具有綜合性、開放性、發展性,促進了知識深化提高,也促進學生能力發展,提高了課堂的復習效率。
總之,復習課的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使全體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我們復習的目的,也是我們必須樹立的一個重要理念。從“教課本”走向“用課本教”,優化復習策略,提高復習效率,使我們的復習課能穿著“舊鞋”走“新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參考文獻:
[1]常汝吉.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陳和.小學數學教師[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張衛國.小學數學教育[M].遼寧:遼寧教育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