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暉
【摘要】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城市建設似乎在飛速地變化著,從各種信息途徑,人們關注著各式各樣的城市建設,紹興建設水鄉特色,蘇州建設春秋時期古城墻,可以彰顯城市特色,但近年來“央視大褲衩”、蘇州“秋褲樓”怪異地標建筑層出不窮,也給人們帶來認識上的沖擊,人們在思考,什么應該是城市建設的代表。只有那些能揚長避短、發揮好自身的獨特優勢,才能建設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建筑。
【關鍵詞】城市建設;標志性建筑;歷史時期
![]()
在我國目前狀況下,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那就是城市建設千篇一律,每座城市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缺少自身的個性和特點。在各種與世界發展相接軌的推動下,城市建設也要能表現出自身城市特色,從規劃開始,努力做好與自身特色想結合,與環境相協調的城市風貌。如此以來,城市地標做為城市建設的標志就成了人們期盼和津津樂道的事情了。因此,如何展示城市個性特色,增加城市特色的問題,該引起城市建設中的決策、規劃、建設、管理等各個方面足夠的重視。
城市建設中如何看待歷史的饋贈的地標建筑
城市風貌不是一日建成,而是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不斷積累、調整、發展的結果。城市要珍惜歷史的饋贈,在發展中不斷擴展自身亮點,形成具有自身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色,增加城市的厚重感。
在中國,城市都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承載著歷史的積淀,形成自己獨特的發展軌跡。各個城市都有著著名的歷史古跡、文物、園林、建筑等。這些都是民族優秀文化的積淀,也是一座城市發展的文化脈向。
城市文化是城市存在的精、氣、神,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就一定會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形成自身的特色。將歷史遺留下來的建筑加以保護、利用,也是向人們展示城市豐厚文化底蘊的重要手段。山西平遙、蘇州周莊都是這方面典型案例。周莊經歷歲月滄桑而較為完整地保留江南水鄉城鎮的建筑格局,被稱之為典范遺存,成為聞名遐邇的旅游之鄉,名揚海內外。
但如果在做城市研究時,這種優勢發揮做的不夠,采用一些與城市歷史文化沒有必然聯系的規劃來做城市建設,就隔斷了歷史文化在城市建設上的文脈。大量插入或移植外部文化,對自身的文化繼承是一種沖擊,從而使城市面貌“四不像”。
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法國北部地區,戰爭的毀壞使當地很多城鎮建筑遭到嚴重損壞,但當地人們沒有將毀壞的城市全部重建,二是根據建筑物的實際情況進行修整、維護,前不久從公布的前后對比照片上看,有很多建筑物依然存在并被使用著。善建者不是將之前全部推倒重來,而是在尊重城市文脈、發揚文脈,使受創傷的城市建筑最大化地保留,成為今天人們觀賞、瀏覽、追憶的標志性建筑物。
對比之下,我國在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以來,各種對城市歷史建筑的破壞令人觸目驚心。在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機遇與挑戰”國際會議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說到,在城市現代化和鄉鎮城市化的過程中,城市面貌日趨百城一貌,而這種單一面貌的文化正在圍攻著以歷史城鎮、歷史街區、古老建筑為標志的城市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
始建于春秋時期的蘇州城墻得到很好地修復,恢復部分歷史風貌,城市規劃和建設上的創新。還有紹興明確提出要保留自己的水鄉特色,保留魯迅作品中那些特有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街區、店鋪,打造城市的底蘊和特色。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建設中不斷增加現代化建筑,是在遵從城市歷史文化基礎上的,只有不斷增加文化含量才是完全意義上的城市建設,也才能不斷承接、開掘和發展。
城市建設的自身條件的發展
在一座城市中,獨特的色彩和建筑樣式往往會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城市為能有自身的特色,也應該注意自己的基本色彩和基本建筑風格。城市文脈已經給城市的發展確定了基本色彩和建筑式樣基調,而正是通過這種基礎性的色彩底調和建筑樣式形成自身的特色。
在一段時期里,我國的城市建設卻常常忽略這個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可以說是一窩蜂地從一個極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從1949年開始的城市建設,基本上不考慮城市本身的歷史文脈,千篇一律地向蘇聯學習,改革開放以后,城市建設從蘇聯模式走向歐美模式,從沿海城市開始向內地城市蔓延,白墻紅瓦,歐式化建筑,一時間城市風貌顯示出另外一種的城市建筑風格,將傳統的文脈又擱置一邊,置之不理。無論到哪個城市,城市風貌千篇一律,似曾相識,毫無特色。這種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的教訓還不慘重?時至今日,我們城市的規劃者、決策者、建設者應該重視這個問題了。
學習可以從仿效開始,但也必須要有發展。一些城市已經開始重視城市建設這個問題了,開始明確自己的城市色彩問題。北京借助首都、古城之望,將自己的城市基本色調確定為灰色調,十分符合首都古城、大氣、風沙等主客觀條件。我國地理上南北方差異大,東西方條件不一,都應該有自己的獨特色彩和建筑風格。
不同時期的標志性建筑構成城市的地標特色
一般來說,在城市發展的歷史中,許多城市都留存有一大批不同歷史時期的標志性建筑。一座城市的文脈可以通過建筑這種物化形式展示給人們,不同歷史時期的標志性建筑就是一個時代的歷史凝固,也是城市的一座紀念碑,展示著那個時期的城市文化。保護和擴展好這些建筑,也足以構成一個城市的特色。
在實際工作中,往往以經濟的得失來測算城市建筑,可謂是鼠目寸光,往往用一個“拆”字了之,使歷史建筑越拆越少,通過建筑反映的歷史文脈往往也被割斷,實為一大憾事。
在這里,特別是城市的管理者們,要重視歷史時期建筑的保護,也需要消除一些認識上的誤區。
誤區之一:影響到城市市容,破舊傳統街區只好拆除。
誤區二:被列入保護名單里的古建筑才要保護。
誤區三:孤零零的一座建筑,與周圍不諧調。
參考文獻:
[1]閔學勤.感知與意向---城市理念與形象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2]劉易斯·芒福德若.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宋俊嶺,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查振華.論城市形象的構成.城市發展研究.2009,(5):90-93
[4]陳泳.近現代蘇州城市形態演化研究.城市規劃匯刊.2003,(6):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