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婕
【摘要】闡述現階段上海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工程”評估工作的基本開展情況,分析進一步開展評估工作的難題,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和探討。提出進一步推進“教師專業發展工程”實施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 教師專業發展工程 評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186-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嚴格教師資質,提升教師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上海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工程”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自2010年起開始實施,主要包括國外訪學進修計劃、國內訪問學者計劃和產學研踐習計劃以及“高校領軍人才、引進人才和骨干教師激勵計劃〈含東方教席、師資博士后〉”、“高校實驗技術隊伍建設計劃”。“教師專業發展工程”旨在提升上海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教學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為今后發揮學術骨干作用奠定基礎,從而進一步促進上海高校內涵建設。
一、現階段上海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工程”評估的基本情況
上海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工程”評估是一項常態化評估,自2012年開始,每年對前一年入選“教師專業發展工程”的執行情況進行評估。
(一)“教師專業發展工程”評估工作的重要性。
1.從政府的角度看,“教師專業發展工程”的評估起到了一個監督、評判的作用。“教師專業發展工程”是由政府出資鼓勵中青年教師走出去,提升自身教學、科研和管理水平的人才類資助項目。由于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資金,涉及的學校多、教師多、計劃類別多,因此政府對實際投入的效果非常關注。通過對該項目的評估,政府能夠掌握一手的資料,真實、客觀地了解項目執行情況的全貌,便于對于相關政策進行調整和優化。
2.從學校的角度看,“教師專業發展工程”的評估起到了一個規范、引導的作用。“教師專業發展工程”作為新的一項綜合性人才計劃,與以往的一些人才計劃存在不同,同時由于該項目涉及的范圍有量多、面廣的特點,因此對學校在日常管理上,包括選拔、監管、考核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通過對該項目的評估,學校會逐漸清晰該做什么、怎么做,同時也可以借鑒同行的一些做法,從而引導學校對師資隊伍進一步科學化、規范化管理,提升資助資金使用績效,推進上海高校師資隊伍專業發展和人才類計劃長效機制的建設。
(二)以績效評估為主要方法,關注取得成果、兼顧過程管理。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改進教學評估、推進專業評估、實行績效評估。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首次在綱領性文件中提出教育績效評估。同時根據《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加強教育專項經費投入的績效評價”的要求,因此作為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建設、促進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推手,“教師專業發展工程”在大量的財政資助投入的情況下,采用績效評估的方法能夠較好的反映投入與產出的關系。但是“教師專業發展工程”不同于純粹的人才類計劃,因此對其的績效評估不單單是財政支出的效率,也包括學校在項目執行中的管理行為、制度建設、執行能力等投入情況,同時其產出也包含學校學科建設、人才引進、科學研究等方面。
(三)以“三大計劃”為主要內容,重點評估學校內部質量管理情況。
鑒于“高校領軍人才、引進人才和骨干教師激勵計劃〈含東方教席、師資博士后〉”、“高校實驗技術隊伍建設計劃”暫未在本市高校全面鋪開,因此,現階段開展的“教師專業發展工程”評估工作主要對其中的國外訪學進修計劃、國內訪學計劃以及產學研踐習計劃進行評估。這“三大計劃”的目的、要求都不同,在執行過程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但是執行三大計劃的主體單位都是學校,其又負責執行和管理,因此其學校內部的質量保障機制是實施好這項工作的重要內在推動力。因此學校的執行與支持措施是“教師專業發展工程”評估的一項重要內容,包括學校推進情況、日常管理及相關制度建設、資助經費使用管理情況等等。還包括學校執行開展“三大計劃”中,結合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的特色創新做法、措施等等。
(四)遴選合適的專家,著重發現問題和尋求亮點。
“教師專業發展工程”評估所需收集大量的材料和數據,如何在大量的材料中準確找到問題,發現亮點,這是保證評估質量的很重要的環節。在這點上,遴選合適的專家非常重要。需要更多的是熟悉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的教育人事管理專家,因為該類專家熟悉高校人事管理、師資隊伍建設發展狀況和趨勢,了解國家、地方相關政策文件。同時由于涉及到資助資金的使用情況和高校內涵發展,財務行政管理專家以及高等教育專家也納入其中,這樣就能確保專家在相對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找出評估的關鍵點。
通過會評使專家在審閱各類學校材料情況下,有一個橫向的比較,尤其是在同類學校中能夠發現問題和特點。再通過實地評估,直觀地對學校遞交的會評材料及各項指標評價等級的分布態勢進行復核,可以更深入、真實地發掘學校的經驗做法和存在的問題。
二、上海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工程”評估的難題與思考
可以說,現階段“教師專業發展工程”的評估借鑒了一些教育評估的常規方法和手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驗,在總結這些經驗的同時,由于該項評估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且涉及不同種類人才計劃、覆蓋上海各類型高校、涵蓋不同學科的教師,對進一步更好地開展上海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工程”評估亟需解決的難題進行思考。
(一)評估定位:綜合評估or專項評估?
“教師專業發展工程”現階段采用的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整體價值進行評判的綜合評估。其優點就是能夠全面的將“教師專業發展工程”所有人才計劃在統一的一個平臺上進行評價,有利于對該項目執行情況進行一個全面的了解。然而“教師專業發展工程”是一項促進高校教師人才隊伍建設的系統工程,其中包含了多項人才計劃,涉及的人群也不一樣,有專任教師、實驗師、領軍人才等等,各類人才的發展目標、途徑也不盡相同。雖然綜合評價能夠全面包含這些內容,但同時也無法充分通過評估體現不同人才計劃的特點。
例如國外訪學計劃與產學研踐習計劃就是兩項截然不同的人才計劃。國外訪學旨在“提高上海高校教師隊伍的國際化程度和整體水平,積極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的戰略,加大自主培養力度,鼓勵并積極推進上海高校與國外著名大學、科研機構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產學研踐習旨在“提高高校教師與生產實踐活動相關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在應用型本科高校、高職高專院校中推進‘雙師制教師隊伍建設。” 兩者的目標不相同,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存在差異,因此其評價的內容也應該有所不同,但在現階段的統一評價體系下,很難體現出兩者的不同和特點。
專項評估是指對被評估對象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所進行的專門化評估。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師專業發展工程”評估應該在綜合評估的基礎上,適當的開展專項評估。隨著評估工作的深入開展,專項評估應該逐漸成為主導,這樣更有利于更深入的發掘問題,也有利于政府在政策導向上進行調整。
(二)評估主體:政府評估or 自我評估?
政府評估是指由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組織進行的評估活動,同時也是政府監督和判別的重要方式。從現階段而言,“教師專業發展工程”評估是政府委托專業評估機構進行的評估,其主體仍然是政府。可以說政府全程參與到評估的各個環節,打個比方就是政府是“大腦”,評估機構是“四肢”,“四肢”仍然受到大腦的控制,可以說,現階段的上海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工程”評估是在政府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下進行的集權評估。當然,并不是說政府評估完全不好,至少在起步階段,政府評估其目的性和針對性較強,方向正確,措施有力,工作扎實,使得通過評估,高校可以進一步明確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理念和目標,使得學校更加注重以人才結構的優化,注重內部質量保障的建設。
但是隨著評估工作的不斷深入,由政府主導的評估也存在一些弊端,最明顯的就是評估指標的統一性,不利學校自身多維度的發展。制定統一的評估程序和指標,“一把尺子量天下”,這無疑不適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為每個學校在師資隊伍建設上的發展基礎、學校的發展目標都是不一樣的,而評估又都是按照統一的模式,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抹殺學校本身具有的特色,除此之外,由于學校基礎不一樣,對于“教師專業發展工程”中的各類人才計劃需求也不一樣,定位也不一樣。例如:本科院校更注重和傾向于國外訪學,希望通過學習國外在某些領域前沿的理論和技術,反而對國內訪學的需求并不非常大。如高職院校因更多培養應用型人才,更注重產學研踐習,反而對國外訪學等重視程度不夠。如果單純的用一類指標來衡量,肯定有失偏頗。
因此,筆者認為對于上海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工程”評估應該給學校更多一點的自主權,充分發揮學校的自主性,鼓勵學校根據自己的辦學理念,人才隊伍建設目標,重點對“教師專業發展工程”所取得成果進行評價。政府評價更多起到外部監督作用,通過經濟杠桿、政策調整來促進學校的自身內部質量管理的提升,來切實保障項目的實施和運行。
(三)評估方法:重績效 or 重發展?
績效評估作為公共行政管理的有效方式,已被認為是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教育經費和加強學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師專業發展工程”作為提升高校高等教育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績效評估能夠很好地對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情況進行“把脈”,找準問題。但在現階段評估中也忽略了作為“教師專業發展工程”中的另一個參與個體——中青年教師。隨著評估工作的不斷深入,學校內部質量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教師專業發展工程”評估對象的重心將逐漸轉移到教師身上。但是由于資助時間較短,各人才計劃均資助一年的情況下,單純對參與計劃教師的成果進行績效評價,不免又落入評價論文數量、課題數量等量化的評價指標怪圈。
“教師專業發展工程”的初衷是為了促進教師在科研、教學上的專業能力發展,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僅把這種專業能力發展轉化為幾篇論文、幾個課題的增加,更應該關注教師的持續、全面發展,以促進教師職業發展為主要目的,雙向參與、尊重個性化發展的評價體系。在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關于教育評價的新理念新模式——發展性評價,是依據一定的發展目的和發展價值觀,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一起制定雙方認可的發展目標,運用發展性評價的技術與方法,通過發展性教育評價活動中,不斷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斷實現不同層次的發展目標的過程。發展性評價是以促進教師未來發展為主的評價,而“教師專業發展工程”有挖掘中青年教師潛力的目的,中青年教師在參與“教師專業發展工程”中的各類人才計劃的過程中, 通過自身的學習不斷總結提高, 努力創新, 從而推動自己向更高層次發展。因此,對于參與計劃的中青年教師評價應該更多地側重于發展性評價,有利于把中青年教師自我進步從單純的科研成果數量的增加上,轉變為對自身專業潛力的挖掘上以及自身專業能力的全面發展上。
三、進一步推進上海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工程”實施的建議
1.持續推進“教師專業發展工程”建設,強化過程管理手段與方法,發揮“教師專業發展工程”的實效性。以評估為契機,啟動后期建設的調整程序。根據評估發掘的不足與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和改進。進一步優化申報選拔機制、經費管理辦法、考核評價機制。政府要搭建市級層面的交流平臺,促進校際間、教師間的學習合作。建立動態跟蹤評估系統,提高對教師跟蹤管理和考核。
2.建立健全多層次、全方位的高校人才培養資助體系,強化高校師資培養主體地位,完善市校兩級培養體系,不斷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能力。在注重全面培養的基礎上,應根據高校發展定位的不同,針對人才隊伍存在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有側重地推進“教師專業發展工程”。依托“教師專業發展工程”平臺,處理好市級層面各類師資培養計劃與校內自主設立的各類師資培養計劃之間的關系;要求各高校建立內部人才培養計劃、機制,強化高校自主培養意識,覆蓋各方面人才發展,突出重點,創新培養模式,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構建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師資隊伍建設體系。
3.聚焦學校發展定位,增強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整體規劃意識,提高學校師資隊伍建設與學校發展定位的契合度。圍繞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制定切實有效的師資隊伍建設整體規劃,明確短期和中長期教師培養目標。根據學科布局規劃和調整,貫徹分類指導,引進與培養人才,不斷提升與學科建設的契合度、與國家、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契合度。
參考文獻:
[1]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實施上海高校教師產學研踐習計劃的意見》(滬教委人〔2011〕24號)[EB/OL]. http://www.shmec.gov.cn/,2011-5-31.
[2]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于上海高校青年骨干教師國內訪問學者計劃》(滬教委人〔2012〕4號)[EB/OL]. http://www.shmec.gov.cn/,2012-1-31.
[3]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高校中青年教師國外訪學進修計劃》(滬教委人〔2012〕5號)[EB/OL].http://www.shmec.gov.cn/,2012-1-31.
[4]李宣海,薛明揚,王奇,馮暉. 上海高校分類績效評估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發展研究,2011.7:1-5.
[5]劉智運. 高校教育評估理論及發展趨勢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5.1:22-27.
[6]司福亭. 論發展性教師評價與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8: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