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杰
【摘要】語文課堂必須是情感的課堂,真實的課堂,教學形式永遠服務于教學內(nèi)容,萬不可本末倒置,更不能誤解語文新課堂的含義,呼喚語文課堂的回歸,文章分析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形式,思考教學形式和教學目標實現(xiàn)之間的關(guān)系,探討課堂回歸樸素真實,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以期對教學實踐有所幫助。
【關(guān)鍵詞】中學語文 教學形式 細讀文本 返璞歸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36-02
一、問題的提出
一堂公開課上完了,評課老師總會針對這節(jié)課展開激烈的討論。有的老師說,這堂課上得好,因為教師對教材內(nèi)容的把握既全面又深刻;有的老師說,這堂課上得不好,教學形式不夠新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無法體現(xiàn)出先進的教學理論;有的老師說,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地學、快樂地學……
討論仍在繼續(xù),評課意見不斷出現(xiàn)。為什么同是一堂課,不同的老師會給出截然相反的評價?這是因為在每位老師的心中一堂好課的標準不一樣,有的關(guān)注教材內(nèi)容,有的關(guān)注師生互動,有的關(guān)注教學形式。我覺得一堂好課,其最關(guān)鍵的特征應該是學生有得,只要學生是主動地學習,而非被動地接受;只要課堂教學極大保護了學生對文學的興趣、對經(jīng)典的愛好;只要學生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抒發(fā)感情,闡述觀點,而非泛泛而談,說大話空話;只要學生的內(nèi)心掀起了波瀾,他感動于作品字里行間流露的感情,憤慨于作品中的批判、揭露、鞭撻,同情于人世間的悲慘與痛苦,就算這波瀾不大,顯得那么微弱,根本談不上深刻和偉大……那么這堂課就是一堂好課,哪怕教學環(huán)節(jié)上會有些許的不足。
二、尋語文課堂之“本色”
(一)細讀文本,注重讓學生課內(nèi)品讀體悟
有這樣一個笑話,一位老師帶領(lǐng)學生吃飯,上來一道魚,由一位特級廚師烹飪。于是這位老師開始讓學生說這道魚到底是什么味道,又是學生主持人,又是分組討論,學生站起來回答,“我覺得”“我感覺”“差不多是”“很可能是”現(xiàn)場可真是熱鬧,大家也是吵得不可開交,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于是這道魚涼了。其實解決這兩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同學們,拿起筷子,品嘗吧!”語文課堂也是這樣!很多公開課流行一種特殊的教學形式:課堂上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課,由一個學生主持整個課堂,學生小組長匯報本小組研究成果,而老師站在一旁,所有的課堂時間都交給學生。這種形式的好處就是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然而弊端也恰恰在此,教師的主導地位無法體現(xiàn),“船長”的身份在課堂上消失;實際操作可能性不大,因為這種課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在課下,所以一篇課文可能要花上一個星期的時間,這樣,學校的整體教學進度安排就不能滿足;小組內(nèi)部不能做到學生最大面上的參與,經(jīng)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主要還是那些程度比較好的學生在做大量的工作;把對文本雋永文意的品味放在課下,放在業(yè)余時間來完成,在課堂上只展示研究成果,這一點是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課的最大缺點,品味文意的過程是語文課堂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地方,卻放置課下,這與只重視結(jié)果、忽視過程的舊有的課堂模式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細讀文本,首先是“讀”。讀有很多種形式供老師選擇,個人讀、集體讀、男生讀、女生讀、分小組讀、分角色讀……但有一種讀書的方式我們不要忘記了,那就是默讀。默讀,《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不出聲的讀書,是語文教學上訓練閱讀能力的一種方法。”默讀是閱讀的一種重要方式,是文本對話的一種獨特形式。眾所周知,語文課程目標之一是“養(yǎng)成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然而,在當前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擔心默讀會使課堂教學出現(xiàn)“冷場”而慎用甚至不用,而朗讀被認為“有情有聲”,在各類公開課以至常規(guī)教學中備受青睞。其實,默讀能提高閱讀速度,提高閱讀效率。
我們有很多課文是需要默讀的,也就是說需要安靜的語文課堂。安靜不是不思考,不是死氣沉沉,文本中的每一個字、詞,每一句話都是作者情感的載體,學生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產(chǎn)生共鳴,需要學生靜下心來,真誠地甚至虔誠地,以文字為橋梁,去感悟與品味,這需要在課堂上給學生時間,安靜地默讀文本。比如說詩歌,比如在我的公開課《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課前準備時,感覺到作者是用沉重的筆調(diào)抒寫戰(zhàn)爭對人性的摧殘,這樣的課堂怎能熱鬧?我覺得學生學完這篇課文后就應該心情沉重,從而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受到戰(zhàn)爭的可怕以及和平的可貴。所以我們需要撇開那些偏見,在課堂上留給學生安靜的課堂時間,讓他們再增添一份深刻的感情體驗。所以在上課實踐時,我要求學生默讀并展開想象,想象集中營的暗無天日、想象身處集中營中的絕望麻木,體悟作者心境,抓關(guān)鍵詞,析關(guān)鍵句,品關(guān)鍵段,努力走入作品的思想深處。
(二)課堂提問的藝術(shù):不僅要問得對更要問得巧
課堂上問得巧千萬不可理解為是老師賣弄學問、玩弄技巧得表現(xiàn),這恰恰是老師對教材、課文挖得深,觀得精。提問在課堂上為文本、學生、老師三者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老師就文本向?qū)W生提問,一方面可以幫助老師了解學生的認識水平,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會提問的老師就像是撓癢癢,他們總是善于尋找學生的疑惑點,不斷撓動學生的思維神經(jīng),學生活躍起來,不斷地在腦海里形成問題鏈鎖,“是啊,為什么這樣呢?”“人物的命運、性格到底有著何種聯(lián)系?”“作者的用意何在?”于是,仿佛一石激起千層浪般,老師的一個提問引發(fā)出學生的多個思考,學生想學,樂學,層層剝筍,探究到作品的思想實質(zhì)與情感內(nèi)核。那么反方向呢?學生就學習文本時的疑惑要老師提問,這本身就說明學生在積極思考問題,老師要迅速抓住契機,“舉一反三”,開啟學生認知文本的大門。其實學生的提問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更能幫助老師提高課堂效率,學生的疑問就是老師有的放矢得的“的”,具有針對性的學習,有效的避免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上花時間,費精力,向45分鐘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這樣,提問讓教師的心靈、學生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發(fā)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在教學相長中,每個人都能夠得到高品位的審美享受。
我想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更應該這樣,在《中國小說欣賞》的選修教學中,我深刻地認識到提問藝術(shù)的重要性,問得好,更要問的巧。小說這一體裁的學習,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三要素是重點,尤其是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性格形成原因,發(fā)展變化、人物命運,人物身上所能夠代表的思想意義、現(xiàn)實意義、哲學意義,等等,都是我們學習的方向。
基于此種認識,我的小說教學課堂就是緊緊圍繞人物形象展開的。深挖文本中所呈現(xiàn)的人物形象意義,以“問得巧”為原則構(gòu)思教學環(huán)節(jié),同樣都是小說人物形象,但問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一條是需要我們牢記的,這也是我在課下經(jīng)過調(diào)查得出來的,課堂上學生很怕老師刻板刻的提問:“小說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性格特征啊?我們共同來學習課文。”這樣的提問給人的感覺學術(shù)味太濃,少了趣味性,仿佛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一旦戴上它,就是不自由的艱難取經(jīng),學生怕聽,這在于接下來的人物探索無險可探,無奇可觀,只能隨著老師刻板刻的提問,有板有眼的學習,極具束縛性的課堂永遠也點燃不了老師和學生的激情,所以這種提問是不可取的。那么針對人物形象的提問怎么體現(xiàn)一個“巧”字呢?以我教授的《水滸傳》節(jié)選《李逵負荊》為例。
《李逵負荊》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節(jié)選,我在備課時就感到學生一定會喜歡上這個人物形象。所以課堂上,我就以一個非常輕松有趣的問題拉開對文本學習的序幕,“讀完《李逵負荊》后,李逵在你的腦海中是個什么樣子的人:外貌長相、衣著打扮?”學生們立刻就笑起來了,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黑并且一身粗肉,穿著肯定很隨意,甚至很隨便,一個學生站起來補充到,臉上一定長著濃密的胡須,說起話來嗓門很大。我緊接著就展示了施耐庵在小說中是怎樣描寫李逵外貌的一段文字:“黑熊般一身粗肉,鐵牛似遍體頑皮。交加一字赤黃眉,雙眼赤絲亂系。怒發(fā)渾如鐵刷,猙獰好似狻猊,人號鐵牛兒。”學生在頭腦中的想象與施耐庵的描寫有很多地方都一致,我立刻調(diào)侃道:“這樣的長相與大家熟知的“帥哥”豹子頭林沖和行者武松簡直沒法比,一看長相就覺得李逵是一個……”我頓了一下,學生中立刻有人接話“粗人”,大家又哈哈大笑起來,我接著往下說:“一聽同學們的如此定位,李逵就不樂意了,俗語有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怎能單從長相判定人家是個粗人呢?李逵不服氣!”學生們一聽,學習的興趣就被激發(fā)出來了,他們各個都拿起筆在文本上劃起來,從語言、動作,到心理、細節(jié),找到很多地方,這樣,李逵粗莽正直,嫉惡如仇,崇尚正義但不分是非,不講道理的性格特征被學生給掌握了,整個課堂的45分鐘,笑聲不斷,大家都被李逵的粗莽性格所感染,等到下課鈴聲響起,同學們都感覺時間過得太快,意猶未盡,我想學生們通過這堂課,真正沉浸在小說主人公的形象魅力中了。
三、小結(jié)
語文教學之路是一條永無止境的探索之路,語文課堂應始終把文本放在首要位置。細讀文本、提問技巧只是語文課堂回歸的兩個途徑,讓每個孩子都喜愛語文,都愛上語文課是每一位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葉瀾等著:《教師角色與教師發(fā)展新探》,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語文學習編輯部.課堂教學藝術(shù)[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嵇云霞. 追求語文課之“本色”[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