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巍 高文志 史麗君
【摘要】聾啞殘疾大學生是既有殘疾人,又有大學生雙重特征的特殊群體,他們有著自卑、閉鎖、猜疑、嫉妒、急躁、焦慮、逆反、偏執等心理特點。對于這樣的問題,我們建議應該通過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促進聾啞殘疾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以教材創新為契機,培養聾啞殘疾大學生熱愛學習的習慣與以活動為載體,塑造聾啞殘疾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等方式來構建聾啞殘疾大學生良好的人格,是他們更加符合當今社會的標準,成長為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關鍵詞】聾啞殘疾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徑
【基金項目】綏化學院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專項資助項目,項目編號:CJ201212。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70-01
殘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同時也是促進殘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肩負著滿足個體精神需求,提高個體主觀生活質量的重要任務。聾啞殘疾大學生是一個兼有殘疾人和大學生雙重特征的特殊群體,且這一群體的人數將隨著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而增多。而且聾啞殘疾大學生由于聽力和語言障礙,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一定的困難,與健全大學生相比更易自卑、閉鎖、猜疑、嫉妒、急躁、焦慮、逆反、偏執等,難免影響其心身的發育。
一、聾啞殘疾大學生的特點分析
聾啞殘疾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殘疾人群體,他們既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是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又與一般的大學生有所區別,身體上的缺陷,會給他們帶來種種不便。我們在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要注意他們的心理特點,來進行更加適合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聾啞殘疾大學生的自卑、閉鎖心理
聾啞殘疾大學生由于自身聽力和語言表達障礙,不能如同正常人那樣正常的進行交流,因此,心理難免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然而,交流中出現的阻礙,又導致他們更加不愿意去融入社會圈,自然而然形成了閉鎖心理。他們愿意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愿意打開心扉去與更多的人接觸。自卑、閉鎖心理是絕大多數聾啞殘疾大學生所具有的心理特點。
(二)聾啞殘疾大學生的猜疑、嫉妒心理
聾啞殘疾大學生往往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一旦與健全的人進行接觸,他們就特別在意別人的眼神、動作和語言,總認為別人是在對自己指手畫腳,猜想別人是在對自己說三道四。這樣一種猜疑心理,往往是由他們的自卑心理所決定的。而與此同時,他們又具有極大的嫉妒心理,看到比自己優秀的同齡人,總會不自覺的進行對比,嫉妒他們的才能,同時也倍增了自身的自卑。
(三)聾啞殘疾大學生的急躁、焦慮心理
聾啞殘疾大學生多數都存在急躁、焦慮心理,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一旦對方沒有準確地把握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時,他們總會表現得極度緊張,不斷地用手語強調自己的本意。而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學習中的壓力,就業的嚴峻形式,他們就顯得異常的焦慮,他們害怕自己現階段的問題,更害怕走出校園后不能擁有較為滿意的工作。這些,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不自信,不能積極面對生活。
(四)聾啞殘疾大學生的逆反、偏執心理
聾啞殘疾大學生的逆反、偏執心理,多表現在與家長和老師的交流方面,他們不愿意接受家長和老師的正確引導,不愿意積極地面對生活,而是一味地埋怨自己的悲慘遭遇,埋怨自己不能擁有健全的身體,不能像正常人那樣交談自如。他們被一系列的抱怨蒙蔽了雙眼,不能夠理性地找到生活的意義,導致他們跟家長、老師唱反調,一味消極地偏執生活著。
二、聾啞殘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加強和改進殘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殘疾人事業和高等特殊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的客觀需要。我們應該從分析聾啞殘疾大學生自身的特點以及自身的心理特點出發,創新的設計出適合他們教學的比較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從而形成聾啞殘疾大學生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走出心理陰影,積極面對生活。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促進聾啞殘疾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針對聾啞殘疾大學生學習、生活和在校表現,緊緊抓住學科教學這個主渠道,構建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體系,以心理素質教育為中介,開發學生心理潛能,促進其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在教學中,我們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主,以學生為重心,以情境為中心,突出內心體驗,激發自我潛能。通過對聾啞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心理訓練、心理輔導等多種課堂模式的相互結合,達到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滲透及延伸,取得可喜的成績。
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對學生自身聽力進行分析,將他們劃分為不同等級,進行小班式差異性教學。這樣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教學中應做到變繁為簡,抓教學重點,忽略次要的,不能滿堂灌輸。聾啞殘疾大學生他們不易于接收復雜的東西,所以我們更加重視的是怎樣由一個簡單的教學,讓他們收益更多的知識,接收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還要采用滲入式教學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比如在教授數學的時候,我們要教會他們理性思考的能力;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就其文,傳遞文中所反映的精神等。
(二)以教材創新為契機,培養聾啞殘疾大學生熱愛學習的習慣
1.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應具備直觀、生動的特點。現在高校運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內容比較多,文字描述較多,對于聾啞殘疾大學生而言,由于他們的自身缺陷,不可能和正常人一樣迅速地接收書本上的所有知識。所以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教材改編,做到少書面化,少文字化,應該配一定的圖案,讓教材變得直觀、生動,這樣有利于他們接收相關的思想教育。
2.針對不同的層次的大學生進行教材改編。作為聾啞殘疾大學生,他們和普通大學生一樣,也是具有不同層次的,我們應該按照本科和專科進行分級改編,根據他們接收知識的不同能力,以及思想缺失的不同方面,針對性地進行教材改編。
(三)以活動為載體,塑造聾啞殘疾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
1.在進行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我們更需要結合科學,社會實踐來鞏固教學內容,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我們可以帶領聾啞殘疾大學生到殘聯的相關部門去見習,讓他們融入社會。也可以讓他們去福利院做義工,讓他們學會獨立自強,積極生活。
2.學生課后自覺組織沙龍,相互交流,同時也可以進行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僅需要老師的受教,也需要學生自覺地領悟真諦,讓他們自我感知,比被動學習更加有效。
3.舉辦校園藝術周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以增強聾啞殘疾人大學生的自信心。每年進行一次一舞蹈、課本劇、手語詩歌、肢體語言小品等為活的形式的“藝術周”活動,為全體聾啞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愉悅他們的心靈。為使每個孩子都能得到鍛煉,體驗自身存在的價值,我們要求全員參加。
除此之外,家庭、學校及社會三個方面應積極配合,促進聾啞殘疾大學生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聾啞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在學校進行,但是,也需要家庭和社會的關注和配合,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環境氛圍,促成他們形成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鄭少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方法研究》,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6年.
[2]華國棟:《差異教育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
[3]馮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4]樸永馨:《特殊教育學》,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作者介紹:
楊巍(1976—),男,漢族,黑龍江省齊齊哈爾人。綏化學院思政部教師。研究方向:鄧小平理論與三農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