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沙 劉建芳
【摘要】本文認為高等教育普及的金融投資實踐課程可以為投資者教育服務,為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奠定基礎。為了順應這一要求,金融投資實踐教學應定位于:大學生樹立理性投資觀念、形成自身投資原則、不斷積累投資經驗的平臺;并通過整合金融投資實踐項目,改革教學方式方法等多種渠道,為大學生接受金融投資的普及教育創造良好的條件。
【關鍵詞】投資者教育 金融投資實踐教學 教學改革
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對國民經濟至關重要,而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需要真正意義上的、不斷成熟的市場投資者。我國資本市場的市場主體和投資民眾(尚福林,2009)還十分不成熟,宋軍、吳沖鋒于2001年及2003年,以基金公司、股評家為研究對象進行羊群行為研究,結果發現我國的基金公司及股評家群體存在羊群行為,且羊群行為程度高于美國證券市場;2002年,李心丹等學者研究得出我國投資者在投資行為上存在“從眾心理”、“過度自信”等諸多認知偏差,其與宏觀環境、政策及市場等因素交互作用,易過度交易,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市場震蕩。2008年,Tan等人在一份關于中國股市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的A、B股市場在上升和下降時都存在非理性行為。2009年,中國證監會前主席尚福林為《投資者手冊》作序,指出“投資者教育是培育成熟理性的市場投資者的重要途徑,也是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重要工作”,要“整合投資者教育資源”,“把投資者教育進一步做深、做實、做細”。2012年2月,郭樹清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說道:“在一個散戶投資交易占到85%的市場上,投資者教育是一項非常緊迫也非常復雜的工作”。
中國的高等教育普及率逐年提高,大學畢業生步入社會后,工作中,不論是證券公司、商業銀行,還是各型企業都對理性投資的經營人才存在極大需求,更有從事專業知識傳播工作的大學生,他們的經濟、金融、財務知識與投資能力影響廣泛;生活中,理性投資為美好家庭奠定物質基礎。所以,高校大學生的金融投資普及教育應作為公益性投資者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等市場主體一起,傳播投資知識、培養投資技能、傳授投資經驗、提示投資風險、倡導理性投資(師佳英,孫平,2010)。通過高等教育人才輻射面的不斷延伸,最終為提高國民整體投資素養服務。
倡導理性投資,不能僅停留在口頭上,就像金融投資教學不能僅停留在理論上一樣。金融投資教學若只依靠“紙上談兵”,一旦學生真正從事相關投資活動,很容易被市場無情地打敗。2007年末,中國股市開始牛熊反轉。理財一周報聯合調查機構InsighCN對376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68.4%的受訪大學生處于虧損狀態(馬一居,2008)。2012年,我校進行實驗開放課程問卷調查。選擇證券、期貨或外匯投資開放實驗課程的學生人數排名第一,金融本專業學生的選擇占比排名第一,大部分金融專業受訪學生表示,雖然學過證券投資等課程,但對證券投資的基本規則和交易技巧以及投資的風險管理等知之甚少或知之不深,對于外匯和期貨投資的學習則感覺更加困難。投資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社會活動,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對投資者的實踐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實踐教學對于金融投資教育十分重要,只有加強實踐教學,才能達到幫助大學生理解與鞏固理論知識、訓練與提升投資能力、培養與增強心理素質的目的,才能真正實現理性投資的普及教育。為了順應這一要求,金融投資實踐教學應定位于樹立理性觀念、形成自身原則,積累投資經驗的教育平臺。我校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改革與嘗試。
一、根據學生的專業、需求和興趣構建金融投資實踐教學體系
(一)“普及”就不能僅限于金融專業
我校大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學生對于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跨專業學習實踐的需求廣泛存在。重新構建的金融實踐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線條框架部分即為金融投資實踐教學相關內容,包括課程實驗、交易技能訓練和論文、實習等,所以,金融投資課程和交易技能訓練可對全校學生進行開放選課,此舉也受到了廣大非金融專業學生的熱烈歡迎,與此同時,學校鼓勵所有學生參加各類金融資格考試、各種投資模擬比賽,為他們提供盡可能多的高水平金融學術報告,這都為普及教育創造了條件。
(二)證券、期貨和外匯交易的模擬軟件并不相同,但投資所依據的技術分析與基本分析是相通的
證券、期貨和外匯投資課程強調各自體系的完整性,以此設置的實驗課程便存在重復內容。例如,證券有K線分析、趨勢分析、形態分析,期貨與外匯也有;證券有宏觀環境分析、行業分析,期貨與外匯也有……結果是,各實踐課程的重復部分比特色部分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既降低了學生上實踐課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各投資課程自身特色要點的實踐學習。因此,將相同相通內容從各投資實踐課程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實踐模塊,課程的特色實踐依舊保留,自成體系。整合而節省出來的學時可重新分配到設計性、研究性實驗以及前沿學科內容的引入,勢必更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三)如同投資者有不同風險偏好需要區別服務一樣,金融投資實踐教學也應區別學生需求、提供有差別的教學內容
例如,有的學生擇業定位于投資經紀人,那么,除了經紀業務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外,只需要掌握基本的投資實踐能力即可,包括看盤、閱讀策略分析報告、買賣交易等;而有的學生則希望成為操盤手,那么,除了掌握較扎實的技術分析理論外,還需要加強看盤及多種技術分析的實踐訓練;如果有的學生準備應聘投資分析師,那么,不僅技術分析需要學習與實踐,基本分析的宏觀環境分析、行業分析和公司財務分析等訓練也必不可少。選擇金融投資實踐課程的學生先進行擇業方向問卷測試,然后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內容,以滿足有差別的學習需求。
(四)考慮非金融專業學生所需的必備專業基礎知識,也考慮分擇業方向的學生所需掌握的學習內容,進行實驗及技能訓練教材及指導書的編寫與修訂
為學生理解知識、練習積累、了解工作最新動態與要求提供指導與幫助,如此培養出來的有基礎、有方向的大學生,相信金融專業機構及企業的投資部門也會很樂于接受。
二、老師的言傳身教應遵循理性原則
大學生投資技能的學習和投資理念的培養,需要指導老師在交易實踐上能夠進行正確的引導,用言行向大學生傳遞理性的投資觀念,例如,投資有多種渠道、風險與收益成正比,過于急功近利反而容易導致投資失誤等。然而,教學師資的實際投資能力制約了這一目標的實現。實際工作中,可能存在兩種極端現象:一是授課老師從未投資過具有風險的金融產品,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也都沒運用過,教學只是照本宣科;二是授課老師有過長時間的投資經歷,甚至在金融機構從事過相關工作,但喜歡將只適用于個體的追漲殺跌、短進短出等方法在教學交流中表現出來,而沒顧及受教學生的投資風格和風險偏好,兩者都有可能對學生產生不恰當的影響。建議授課前給學生做投資者類型及風險偏好測試,讓其獲悉自己的投資風格和風險承受能力。
進行引導式教學,就是老師不充當專家,而是通過案例分析、項目實踐、技能檢驗等,讓學生自己通過知識點實驗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通過盤面分析驗證各種交易理論和經驗判斷是否符合我國市場現狀、能否提高自己的交易盈利水平,自己是否具有各種投資品種的風險承受能力,與投資者類型及風險偏好測試的結果是否一致……讓學生學會思考、判斷和風險管理,并形成適合自己的操作原則。對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遇到或提出的問題,老師可以設計針對性案例進行再引導,幫助學生知道如何解決問題以及能否解決問題,哪些知識和經驗在實際生活和未來工作中確實有用。與此同時,聯合金融企業為課程指導教師提供專業培訓機會,定期組織老師間的教學討論和相互聽課,促進專業教師不斷提升投資指導能力。
三、金融投資實踐課程網絡學習平臺提供輔助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的教學服務
既然所有的投資主體都要在真正的市場中接受磨煉,那么,大學生接受金融投資實踐教育,也應該盡可能多一點機會接觸市場、認識市場和了解市場,所以,金融投資實踐課程網絡學習平臺提供了證券、期貨和外匯市場實時行情的鏈接。老師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性別、個性、成績等將每3個人編排成一個積極有效的異質小組(Paul J.Vermette,1998),有了學習伙伴,便能實現角色互依的合作互助學習。例如,學生自主進行家庭理財策劃、股票、黃金、外匯投資分析等:先由經紀人擇業方向的同學搜集市場提供的國內外政治、經濟以及影響行情變化的諸多信息,然后全組一同研究分析,使投資行為緊密結合當前的市場;再由分析師擇業方向的同學撰寫投資策略分析報告,并由操盤手擇業方向的同學根據盤面狀況進行買賣。
資本市場瞬息萬變,實盤投資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外匯與期貨市場還有杠杠放大、合約到期等問題,這都是大學生求學期間無法應付的,所以網絡學習平臺也提供證券、外匯和期貨模擬交易軟件的鏈接,即使實盤與模擬在交易心態上存在本質差別。學生們用自己的電腦上網,即可按照課程班級所建立的賬套,依交易時間進行操作,解決了“上課時間不開盤,開盤時間不上課”問題,也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專業止損及風險防控意識。老師根據課程需要,設定模擬交易期限,到期將各組業績與實盤進行對比,考慮班級整體盈虧水平或同時段指數漲跌幅度給出成績。
網絡學習平臺還提供實驗學習資源,包括實驗課程的教學大綱及實驗項目、教學課件、教學軟件操作手冊、常用金融投資術語、參考書推薦以及投資者類型及風險偏好測試問卷、擇業方向選擇問卷、一些實用的投資小工具等。學生可以上傳課程實驗報告,指導教師則通過網絡進行批改并反饋。學生可以發起提問或討論,老師可以參與或回答,以此推動學生學習金融投資實驗課程、參與金融投資實際操作的熱情。
樹立理性觀念、形成自身原則,積累投資經驗的金融投資實踐教育平臺,實現了普及、個性、交互和自主的實驗教學模式,勢必為投資者教育創造良好的社會基礎。畢業后,大學生們依然需要不斷實踐和積累經驗,面對失敗依然需要再“交學費”;只是有了大學期間的金融投資模擬實踐基礎,投資理性會提高,承受風險的能力會增強。
參考文獻
[1]Paul J.Vermette.Mak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Work[M].New Jersey:Merrill,1998.
[2]宋軍,吳沖鋒.證券市場中羊群行為的比較研究[J].統計研究,2001年11月:23-27.
[3]李心丹,王冀寧,傅浩.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交易行為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2年11月:54-63.
[4]馬一居.“倒霉的一屆”:大學生炒股七成虧損[N].東方早報,2008年11月29日.
[5]尚福林.進一步做深做實做細投資者教育[N].中國證券報,2009年07月22日.
[6]師佳英,孫平.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大學生證券投資風險教育研究[J].經濟師,2010年第7期:93-94.
[7]田劍英.普通高校金融投資學“生生合作”教學的探究[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0年7月第23卷第4期:93-96.
[8]吳芹,隗洪祥.以學生為本的立體化教學資源構建和應用研究——以金融投資實踐課程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2年11月:150-152.
[9]郭樹清主席關于投資者教育與保護的講話摘錄[Z].深交所投資者教育讀本,2012年:6-7.
[10]朱曦濟,彭建凱,吳雪清.金融市場羊群行為研究綜述[J].國際金融,2012年4月:75-80.
基金項目:湘教通(2013)223號《財經類院校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機制建設研究》項目。
作者簡介:歐陽沙(1974-),女,漢族,湖南長沙人,任職于湖南商學院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講師,經濟師,中國注冊會計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會計學;劉建芳(1976-),男,漢族,湖南長沙人,任職于湖南商學院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實驗師,審計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審計、計算機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