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繼立
【摘要】我國目前的征信體系建設并不是十分健全,普遍存在著立法滯后、征信資料不夠權威、系統建設不完整、信用數據不健全、相關機構對征信管理無序等方面問題。我們應該借鑒國外的相關經驗,提高對征信體系建設的重視,加快立法進程,相應做好征信宣傳工作,致力于打造出完善的征信系統,推進信用評級的發展。
【關鍵詞】征信系統 體系建設 制度設計 征信機制
信用是一種道德操守,更是一種隱性的法律準則,良好的社會秩序要依靠信用的調試。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建立了相應的征信系統,但是由于國民對信用意識比較薄弱,所以容易受到經濟利益方面的影響,造成個人誠信度降低,影響我國經濟市場的平穩運行和發展。
一、征信體系建設概述
(一)征信的概念
征信的廣義含義是指了解、調查、驗證他人的信用;狹義含義是指征信機構對其管轄范圍內的企業或者個人進行信用方面的調查、驗證并開具信用報告的行為。在本文所論述的觀點中,研究的是征信在狹義方面的內容。
具體來說,征信指的是征信機構對法人、自然人及其他組織機構在信用方面信息的采集、分析和整理,并且以此對外界提供信息查詢、信用評估等方面的服務,用來幫助客戶控制信用風險和判斷價值,從而更好的進行管理活動,進行下一步的交易。
征信的功能體現在了解、調查、驗證市場交易主體之間的活動真實情況,對此進行信用等級評價,讓賒銷或信貸過程中的授信方可以更充分地知道受信方的資產狀況及還債能力,促使整個經濟活動中的風險降到最低,保障雙方的合法權益,保證經濟市場正常經營運轉。
(二)征信的目的
是通過對征信對象的調研和審查分析,對其進行信用等級的評價,掌握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組織機構相關的資信狀況、經營能力和償債能力等各方面信息,為授信方提供相關決策的幫助,減低授信方的風險,約束征信市場交易,強化各方意識,加強信用管理。生活中很多交易雙方的信息都不能很好的被掌握,容易產生失信的行為讓惡劣的信息流入市場。
比如很多虛假廣告的出現,消費者沒有合適的途徑了解到商家真實的信息,就很容易上當受騙,為了滿足心理安慰寧可買貴的東西也不買對的東西。較之銀行的借貸來說,項目的風險投資和安全系能成反比的關系,安全性能較高的投資項目可能不會帶來更高的收益,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就會放棄銀行貸款,而銀行貸款的資金流向就轉入了高風險的項目投資者手中,加大了銀行貸款流失不可收回的可能性。征信工作的開展就是要克服在交易過程中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盡可能的提供交易主體的信用能力和隱藏的不利行為,最大限度的防范及避免出現失信行為。
二、我國征信體系建設的問題及舉措
目前我國征信體系還是以公共征信體系為主,民營的征信市場規模偏小,不能更好的適應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具體表現為:第一,征信行業的規模較小,征信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較弱;第二,征信的產品種類單一,市場需求不足;第三,征信行業缺少法律制約和機構監管,企業的經營散漫;第四,征信機構不具備完整的數據庫,不能建成規模效應,不能達到信息共享。第五,征信行業的從業人員規模小,數量少,工作人員的素質低下,經驗不豐富。征信體系的建設過程還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缺陷:
(一)征信法律不夠健全
征信的相關管理沒有健全的法律監督,導致征信行業的運行無法可依,企業和個人的征信都直接涉及到隱私或商業機密等敏感的問題,只要依靠法律的約束才能保證征信體系更安全、更優質的提供保障服務。雖然我國某些地方城市已經頒布過關于征信體系建設的相關政府規章制度,但是我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的法律對征信市場進行嚴格規范的監管,這將嚴重影響征信行業的正常運營,常常會造成“有心無力”的感覺。
中國的征信立法工作應該考慮到以下幾點:第一,要加快征信數據的公開透明化,不能依舊延續政府部門對信用信息完全壟斷的做法,要公開并且共享征信數據,降低征信機構資源成本;第二,要盡快完善保護隱私權的立法,不僅要對個人或企業進行隱私保護,還要令征信機構采集錄入信息時做到有法可依;第三,加強約束能力和規范力度,通過失信懲戒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對不守信的個人或機構進行嚴懲,讓違法違紀行為的個人或機構付出代價。
(二)征信體系缺乏全國性統籌
征信體系的建設是一項系統的、龐大的工程,體系的建設牽連甚廣,涵蓋經濟與社會各個領域,包括道德、法律、服務、管理、信息、市場等諸多方面,需要國家和政府的統一協調和規范建設才能保證體系建設的安全性。但目前我國政府并沒有在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起到足夠的作用,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組織成立征信管理局,專門負責管理和指導社會各個征信機構的體系建設,但是由于中國人民銀行只是國務院下屬的一個職能機構,并沒有明確的法律定位,所以很難在國務院各個部委之間與各省、市、自治縣(區)之間起到指導統籌的作用。各個地區之間的政府機構也是按照各自的方案進行工作部署,各自為政,沒有很好的與其他省市進行協調兼顧,造成重復建設或多頭建設。
銀行、稅務、工商、公安、海關、法院、藥檢、質檢等多個部門都有自己特殊的“征信系統”,這些職能部門更直接的掌握著各個相關企業和個人的信用數據,但是他們之間卻是呈現相互封閉的狀態,并沒有實現數據共享,信息透明,這將大大降低信用的使用效率,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
(三)征信行業缺乏正確的監管
我國的信用制度基礎相對薄弱,法律制度的建設不是十分健全,監管制度也存在很大的缺陷,造成政府對社會上的征信行業監管不力。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對于市場上出現各種征信服務的中介組織,政府并沒有采取相應的辦法進行嚴格的遏制,企業的準入和退出程序機制也不健全,對信用監控行為起不到任何作用;第二,政府對征信行業進行不恰當的干預,各個征信機構即使采取商業化運作方式,但是在實際的運作中,經常會出現政府過多干預,甚至有時大包大攬的現象。政府雖然是相關規則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但是一定要在具體的實施中做到“職”“責”分開,這樣才能讓征信機構減少對政府的依賴性。
三、結語
我國征信系統的建設應當始終堅持以政府為主導推動,以投資者為主體,以市場化運作為主要方式的路線,建立完善的征信體系制度,促使公共征信系統和私營征信系統和諧并存的發展趨勢。中國人民銀行要嚴格執行總體指導,控制總體建設,負責組織征信法律的建成和完善,推動征信體制的有效實施,為企業和個人更好的提供信用查詢服務,公開信用信息,促使市場運行的安全。
參考文獻
[1]賀研.從世界經驗看我國征信業的發展模式[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5(03).
[2]蔣偉民.推進我國征信業科學發展的若干建議[J].浙江金融,2005(06).
[3]任興洲.從中國征信業發展歷程看未來模式選擇[J].廣東經濟,2005(05).
[4]劉秀林,馮彥明.發展征信業 改善金融生態環境[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5(10).
[5]任興洲.我國征信業發展模式選擇[J].中國金融,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