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星浩
【摘要】 在生活中,處處閃耀著數學的智慧和光芒,把生活中鮮活的題材引入初中數學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很好地使理論聯系實際,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淺析初中數學中的生活化教學,以期給新課程改革添磚加瓦.
【關鍵詞】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通俗化
數學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處處都可以領略到數學之美. 教師可以結合數學的特點,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巧妙的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抽象的數學理論相結合,建立生活化的數學課堂. 然而課堂的建立不是信手拈來,需要教師精心預設,選擇與教學內容相符的生活素材;建立開放、多元化的課堂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對生活的體驗,來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領悟生活中的另一種美. 學生在貼近生活中觸摸數學,從而實現學生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和提高.
一、精心預設,巧借生活元素
教材,是教師授課的依據,學生獲取知識的源泉. 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精心選擇生活素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生活元素輕松、自如地植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不再感到數學的枯燥、抽象,而是更為貼切、自然,具有親切感、新鮮感,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對“軸對稱圖形”進行預設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觀察五角星、蝴蝶、臉譜、樹葉等物品,提出問題.
老師:判斷它們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并將對稱軸畫出來.
漂亮的實物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則順勢引導學生由感性觸摸向理性思考過渡,了解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 老師: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有什么樣的區別與聯系?
學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敘述的時候也變得簡單而有條理,明白了其中線與面之間的關系. 為了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以生活為基礎建立問題.
老師:請舉出生活中的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并將其圖形簡單地畫出來.
學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在舉例和畫圖中都很積極,畫出了各種各樣的圖形,還逐漸地發現了新的知識.
學生:我發現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學生:我發現有的圖形的對稱軸不止一條,也可以兩條和多條.
通過這樣借用生活的元素進行預設,學生不再感覺課堂的枯燥,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也很深刻到位.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1. 開放性的生活情境
生活是課內知識的延伸與拓展,教師可以將學生難理解、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實踐、操作活動. 學生在開放的“生活式”情景中,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針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猜想、驗證并最終得出正確的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思考的廣度,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和創新.
例如在學習有關“平面圖形的認識”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建立“我為校園做些事”為主題的課堂,給校園設計一個花壇,利用這樣開放性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老師:學校給出一個正方形,但是要求種花的面積是花壇的一半,看一看哪一組設計的最快、最好?
這一問題使學生的熱情又上升了一個高度,個個都進入了冥思苦想的狀態. 經過小組內的討論研究,都設計出了非常漂亮的平面圖.
老師:學校又給出了這幾種草,這是價格表,要求總價不能超過1000元,我們又該怎么設計?
學生在開放式情景的引導下,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學生將綜合的圖形先差分成自己熟悉的圖形,再結合各種圖形的性質、特征,相互之間的角的關系、線的關系等相關的知識來解題,不僅讓學生系統地整合了平面圖形的性質,還增強了它們之間的聯系和靈活性.
2. 多元化的生活情境
教師對生活的改編、加工和重組,使得知識的呈現更生活化、通俗化. 在教學中,可以利用直觀的實物、多媒體、動手操作和游戲活動來建立多元化的生活情景,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由感性的參與上升到理性的對數學問題的思考,逐步地引導學生的探究.
例如在學習“不等式的實際應用”時,教師可以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結合生活先給學生建立一定的問題情景. 老師: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為期兩天的春游活動,三班男生如果每個房間住4人,則有19人沒有房間住;如果住6人,則有一個房間住不滿,那么三班有多少男生?有幾個房間?
學生對這樣的敘述不是很明確,也很抽象,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小木棍和畫方塊的形式,讓學生動手擺一擺,親自動手分一分,學生會逐漸地明白房間和人數之間的關系,得出其中的一些不等式.
學生:房間數為x,男生數為y,則有4x + 19 = y且6x > y,x,y都為正整數.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動手操作實踐、小組討論等多種途徑對問題進行分析,使學生的思維不固定在一種單一的模式里,形成了多元化的解決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效率,建立了靈活的課堂教學模式.
三、體驗應用,領悟數學魅力
1. 在生活化的問題中獲取數學知識
數學的邏輯性、抽象性使學生一時很難理解. 教師可以將知識隱含在生活現象中,在學生對現象的分析、思考、猜想、驗證中,透過現象看本質,逐步找到其中蘊含的數學問題,也使得學生的思考有內容、有主題,而不是純理論性的、空洞的思考,提高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有關“函數”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對速度公式的理解,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元素來建立對函數的認識.
老師:公共客車從學校到市區的行程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其中涉及幾個量?哪些量是變化的,哪些量是不變的?
學生擁有坐公共客車到市區的生活經驗,加上對速度公式的了解,非常輕松地就會得到答案:路程是不變的,時間和速度是變化的. 教師可以順勢建立函數的概念,引導學生對常量和變量有所了解,進而可以深入研究其中的變化.
老師:從學校到市區的路程是34千米,去了五次所用的時間分別是30、25、29、27、35、40分鐘,那么我們計算一下公共汽車的速度?能不能用圖示來表示這些數字?
在學生的計算中,反復地利用v = s/t公式,充分地了解了其中的關系,為建立v - t圖奠定了基礎. 使學生順利地通過描點、連線建立了相關的函數圖. 通過這樣的學習,使學生發現了生活中存在的數學知識,擯除了以往單調抽象的講課,課堂變得生動貼切.
2. 在數學理論指導中解決生活問題
學生對生活中存在問題的圓滿解決,強有力地建立了學生的信心. 在數學知識的鞏固和應用中,教師可以將問題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上,使學生能看懂問題的實質是什么,促使學生利用數學知識來分析生活問題,積極地調動自己的知識進行縱向、橫向的聯系,來圓滿地完成對生活中問題的解決.
例如在學習了有關“相似三角形”后,教師可以結合一些生活的元素來建立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體會數學知識對生活問題的解決.
老師:大家看到咱們操場上的旗桿了沒有,大家用什么辦法來測量一下旗桿的高度?
學生都覺得那么長的旗桿要測量高度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有的同學建議爬上去,有的同學則說要讓旗桿“躺”下來,但是這些都不現實,也很困難,被一一地否決了,學生的思考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老師:我可以給大家提供一個工具,這個1米長的木尺.
學生就更覺得不可思議了,除非將旗桿變小. 這不經意的一句話迅速點亮了部分學生的思維,產生了新的辦法.
學生:我知道了,借用太陽的光線,在地面上建立木尺和旗桿的影子,我們只要測量出這兩個影子的長度就可以了.
學生的回答使全班學生頓悟,立刻想到了相似三角形的應用,從而很快地計算出了旗桿的長度. 通過這樣的學習,使學生見識到了數學的魅力和價值,同學們都有了想學好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終還要為改造生活服務. 在教學中,教師要建立自己對數學的敏感度,能夠輕松自然地捕捉、組合生活中的數學,建立數學與生活之間的橋梁,將學生的學習變得生活化、通俗化. 在教師看似信手拈來的生活素材中,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無處不在,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出發建立學生的興趣和信心,使學生將數學學得更扎實、更接地氣,為將來改造和創造生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麗珍.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J].學周刊,2012(28).
[2]杜友明.新課標下數學生活化教學初探[J].考試周刊, 2008(25).
[3]張燕.中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