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與社會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適應性問題逐漸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筆者著重分析了高等教育適應的全面性、能動性和個性化三大特點,以期讓人們對高等教育適應性問題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認識。
[關鍵詞]高等教育;適應;全面性;能動性;個性化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2 — 0128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09
[作者簡介]竺雪(1988—),女,河北滄州人。2012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經過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黃金期,教育規模持續壯大、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總的來說高等教育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我們也必須清楚地看到,當前的高等教育發展模式還存在許多與社會的發展以及人的全面發展不相適應的地方,急需進行調整和改革。因而,正確認識高等教育的適應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 高等教育適應的全面性
1.適應的全面性是高等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的內在要求
所謂適應,是指有機體想要滿足自身的需要,而與環境發生調和的過程。如果從上述定義的角度來看的話,高等教育的適應性就單指與環境的調和也就是對社會的適應了。誠然,教育或者說高等教育,作為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必然會受到社會的制約與束縛。這種必然的聯系,導致高等教育必須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從高等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講,就是高等教育的外部關系規律。但是,教育是一項特殊的社會活動,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培養人的實踐活動,所以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水平也對教育起制約作用。比如,人的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就要求教育必須循序漸進,而人的身心發展的差異性又要求教育工作必須因材施教。從這個角度講,高等教育在適應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受教育者的需求,適應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即高等教育的內部關系規律。因此,高等教育的適應性是一種全面的適應,既包括對社會的適應,也包括對人的適應。
2.適應的全面性是由高等教育哲學的發展趨勢決定的
布魯貝克認為存在著兩種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學,一種哲學主要以認識論為基礎,另一種則是以政治論為基礎的。認識論哲學強調把以“閑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識作為目的,政治論哲學強調的是對社會的服務。〔1〕這兩種哲學代表了兩種不同的高等教育價值觀,認識論哲學代表的是以人為本位的高等教育價值觀,強調的是高等教育對人的適應性。政治論哲學代表的是以社會為本位的高等教育價值觀,強調的是高等教育對社會的適應性。〔2〕教育的個人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不是割裂的,而是可以統一的。近幾年的研究中,人們已然充分認識到政治論哲學與認識論哲學的不可或缺性,很少再將爭論的矛頭指向孰輕孰重問題上,而是更加認同“認識論與政治論的統一”這一說法。可以說,認識論與政治論的結合是高等教育哲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高等教育也必須既滿足個人的求知需求又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同時適應人和社會的發展變化。
3.適應的全面性是調和社會各因素的需要
社會是由政治、經濟、文化等要素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政治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和制約是毋庸置疑的,它決定著教育的發展方向、教育的領導權和受教育者的權利;經濟發展為高等教育提供了廣泛的物質基礎,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文化直接構成高等教育的內容,文化傳統又影響著教育的培養目標。社會對高等教育的制約是多層次、全方位的,因此,高等教育對社會的適應性也應該是全面的、整體的,不能只滿足一方面的需求,而忽視其他領域的需要。例如,“文革”時期,高等教育面對社會變化所作出的調整實際上就是過分強調教育對政治的適應而忽視了經濟、文化等其他因素的影響。結果導致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因背離預定的教育方針而遭受重創。雖然說教育永遠也不能像蔡元培先生設想的那樣,完全獨立于政治之外。但是,同樣的也不能唯政治馬首是瞻,要結合其他社會因素,擇其善者而從之。
二、高等教育適應的能動性
1.適應能動性之主動適應
高等教育必須與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相適應,這是教育規律決定的。適應是必須的,高等教育別無選擇,但是如果一味地適應、一味地迎合,將會使自身陷入“被動”局面,淪為社會的工具和附庸。〔3〕所以,高校要在有限的空間內做出最優的選擇,既適應了社會需求又不至于喪失獨立性。高等教育的適應性應該也必須是主動的,所謂“主動適應”是指高等教育對外界的變化作出積極地、有選擇地回應,而不是不加判別地適應一切。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擔者,不可能“遺世而獨立”,但它卻應該保持它的自主性,而不是隨著外界的變化盲目亂轉。〔4〕主動適應,實際上是一種平衡,是滿足社會需要與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之間的一種平衡。“適應”與“主動適應”的區別,如果從高等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來解讀的話,那么“適應”可能更多地著眼于高等教育對社會的從屬性、依附性,更傾向于教育的外部關系規律。而“主動適應”則在滿足社會需要的同時,給予高等教育更多的自主性,兼顧了高等教育的內部關系規律。〔4〕只有當高等教育將依附性和選擇性統一起來的時候,才能從根本上適應社會的發展。
2.適應能動性之相對適應
高等教育無論對人還是對社會的適應性都只是相對的。因為獨立性與適應性是高等教育的兩大特性,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廢,所以無論是適應還是獨立都只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適應,更不存在絕對的獨立。大學要想成為真正的象牙塔是不現實的,因為無論是經費還是生源受制于社會。假如大學固封于高墻之內,進行純粹的高深學問研究,而絲毫不考慮社會的需要,那么有一天這些真正意義上的“象牙塔”必然會因為與社會的脫節而被淘汰。當生存都成問題時,又何談獨立呢?大學不能絕對獨立,但是相對獨立又是十分必要的。洪堡五原則中的第五條就是“大學的生存條件是寂寞與自由”,所以大學必須與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讓大學享有一定的獨立性,〔5〕這是大學能夠順利進行知識探索的必要保障。雖說大學不能固封在象牙塔中,應該走出象牙塔,但是走出象牙塔并不等于拆掉這座塔,并不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塔是依然存在的,我們要做的是打開象牙塔的大門,或者架起一座橋梁,以便與社會進行更多地溝通、交流。所以說高等教育的獨立性必然是相對的,那么相應的高等教育的適應性也肯定是相對的。
3.適應能動性之持續適應
高等教育的服務對象是不斷變化的社會和持續發展的人,因此高等教育的適應性也應該是持續的、與時俱進的。適應本身就是一個動詞,但它并不是一次性動作,因為從不存在一勞永逸的調整。即使在某一階段表現為相適應,也僅是局部適應或不完全適應,退一步說就算是從整體上是相宜的,那么為了維持這種相宜,也必須始終堅持這一改變來保持這種適應。即便如此,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需求又會產生新的變化,此時的高等教育勢必又要做出調整來滿足新的需要。并且高等教育除了滿足社會需要以外,還承擔著改造社會的歷史使命,還必須做出對社會的修正性適應。最后,即使前三方面都已經做到很好,未雨綢繆,也必須做出前瞻性適應。教育活動具有遲效性和滯后性,如果沒有前瞻意識,盲目地隨著社會的改變而改變,那么今天的狀況可能是昨天調整的結果。它可能與昨天的要求相符合,但是因為今天又有了新的變化,而不適應于今天的環境,需要繼續做出改變。如此下去,永遠也不可能與當前的要求相符合。所以我們既不能殺雞取卵也不能好高騖遠,要兼顧眼前需要,又要著眼未來需要,兼顧眼前是基礎,著眼未來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瞻前顧后”,從長計議,才能有效地促進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的發展。
三、高等教育適應的個性化
1. 適應的個性化是高校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個性化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趨勢,這種趨勢的出現,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3〕 個性突出、特色鮮明是德國高等教育由來已久的傳統。在德國,雖沒有哈弗、劍橋那樣的世界一流大學,但也絕不存在類似中國民辦大學這樣的無名小卒。德國400余所大學整體水平相當,各具特色,共同促進德國大學的繁榮。而我國,各高校學科設置趨同,辦學水平參差不齊,缺乏個性與特色。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深化,我國高等教育獲得了前所未有發展,為適應這一形勢的變化,各高校都努力把自己“做大做全”。其實大而全的學校固然是社會所期望的,但是小而精的學院又何嘗不是社會所需要的。社會的需求,以及人的需求,都是多樣化的,不可能將統一的要求強加于全部的教育機構,而一個教育機構也無法滿足所有的社會需求。各高校要結合自身特色,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如果無法培養出像民國時代那樣的大師,那么就努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這樣即使只滿足了部分人的需要或部分社會的需求,也已經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就有了其繼續發展壯大的可能。
2.適應的個性化是滿足多樣化社會需求的需要
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適應的選擇性,而適應的選擇性就必然導致結果的個性化。人類社會紛繁復雜,各種需求更是層出不窮。任何高校都不可能滿足這全部的需求,所以各學校要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能動的選擇。高等教育的適應具有能動性,而能動性就包含了自主的判別與選擇。因自身情況不同所作出的選擇性適應肯定是不同的,所以高等教育的適應必然走向個性化。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和人力資源大國絕對是目前的社會需求之一,中國急需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很顯然,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短期內不太可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不過由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并不是社會的唯一需求,它們可以結合自身優勢,發展成為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至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任務就歷史地落到了那些重點大學的身上。
3.適應的個性化是學生個性自由發展的需要
二十一世紀,多元文化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共有文化現象,大學生肩負著弘揚民族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的歷史重任。在實現這一歷史使命所需的各種素質中,富有個性、充滿活力無疑是必須的。關于個性,有多種不同的理解,簡單來說就是指每一個人區別于其他生命體的獨特品質。促進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就是在確保他們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又讓其特質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學生的個性化,很大程度上將仰仗于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個性化。所以高等教育的適應性必須走個性化發展道路,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搭建平臺。大部分學生只是白紙一張,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隨意“勾勒”。正因如此,如果按照千篇一律的生產模式,學生就都成為了缺少個性與特質的“標準件”。 所以,學校必須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搭建橋梁,提供平臺。創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使學校不再是限制人的個性化發展的“囚籠”,而是秉承人的天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樂園”。
〔參 考 文 獻〕
〔1〕 宋景華.高等教育哲學概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2〕 高郁.認識論與政治論———高等教育發展的兩條路徑〔J〕.東北農業大學報,2012,(04):72-75.
〔3〕劉贊英,劉興國.高等教育學新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4〕 郭石明,陳杰.“主動適應”:高等教育規律的解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6):57-63.
〔5〕 王志剛,鄭存庫.個性化發展:一般地方高校的戰略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05,(04):37-39.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