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勞動技術課 校本資源開發(fā)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157-01
新的課程改革已將傳統(tǒng)的勞動技術課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一個學習領域,教師如果不能切實轉變觀念,還是以老式的“師傅教徒弟”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傳授勞動技術課知識,會發(fā)現課越來越難上。筆者作為一線勞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遇到這樣的難題,為了突破這個瓶頸,筆者有幸參與了福州市教育研究院課題《中學課堂教學實施中“學生自主、探究教學方式規(guī)范化”研究》與晉安區(qū)課題《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研究》的研究。從對課題的深入研究,筆者發(fā)現初中勞動技術教育也能迸發(fā)出活力,初中勞動技術課有很多教學資源可待挖掘。下面筆者就初中勞動技術課存在的必要性;做一個善于開發(fā)利用資源的有心人;初中勞動技術課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心方式,談談筆者的一些個人體會。
1.初中勞動技術課存在的必要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在它的報告《學會生存》中指出:“懂得技術,在現在世界上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必須成為基礎教育的部分。”縱觀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技術的革新推動了社會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技術水平的高低客觀上反映了社會的發(fā)展水平。現在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那些不會懂技術、不會使用電腦,跟不上科學飛速發(fā)展和技術日益更新的人。但在現實中,勞動與技術課程在相當一部分學校被當作一門“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課程。國際教育界人士普遍認為:“沒有技術教育的基礎教育不能稱為完美的教育,更不能稱之為現代教育。”新的課程標準對《勞動技術》課程的定位是:“勞動技術學科是中小學在教育者的引導下,通過獨立活動或者與其他合作,在設計、制作、使用與維修等一系列勞動體驗和實際探究的技術活動過程中學習技術知識,掌握技術操作,增加技術意識,提高勞動技術素養(yǎng)的一門基礎課程。”[1]從課程標準的定位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勞動技術課程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特征。新的課程標準也為我們一線的勞技教師指明了方向,我們勞技教師也要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把以往只偏重于單純的技能傳授式的教學方式和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轉變?yōu)椋喊颜n堂還給學生,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實踐性和創(chuàng)造性。
2.做一個善于開發(fā)、利用資源的有心人
新的課程改革已將勞動技術教育列入綜合實踐活動的一個模塊。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生活,注重學生的實際和體驗的課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為勞技教師要上好勞動技術課,就必須要有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點,充分挖掘校本課程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利用。
2.1 教師要有強烈的責任心,樹立開發(fā)教學資源的意識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認真上好每一節(jié)勞動技術課,教師自身要從思想上不能把這門學科當成可有可無的學科,要克服學校不投入就不能上勞動技術課的心理,克服上勞動技術課學生課堂紀律難管,且存在著安全隱患就不上勞動技術課的心理,教師要通過自己的實踐,從中去挖掘一些好的教學資源,服務于我們的日常教學。如:初中勞技《園藝》,有一專題插花藝術,這個專題上去很美,但真正操作起來會遇到很大的困難。每個學生都要動手進行插花練習,學校是不可能提供這么多花材,讓學生自帶花材往往學生也帶不齊。是不是這課就不要開展呢?答案是否定的。這就需要教師善于開發(fā)教學資源,我在學生的動手活動中引入壓花藝術,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壓花藝術的材料選取非常容易,路邊的野花或野草都可以用來作材料,而且學生還可以把插花藝術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壓花藝術中。
2.2 要學會借鑒別人的經驗發(fā)現勞動技術課教學資源
學校給學生配備的勞動技術課本,因有版面方面的限制,往往比較簡練,有的學生活動并沒有展開描述,這就需要教師善于從同行的日常教學中發(fā)現可利用的資源。如有一次,我在瀏覽師大附中的學校網頁時,我無意發(fā)現在生物學科網頁上有學生利用種子作畫的圖片,我馬上聯想到,在初中《園藝》“花卉繁殖”這一節(jié)的教學時,能不能讓學生課前進行種子作畫,這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而且還加深了學生對種子的了解。從學生課堂的表現來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好的作品,在學校進行展示,給學生進行評獎,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還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
3.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體現在平時的勞動技術課教學中
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深刻分析基礎教育存在的弊端和問題的基礎上,旗幟鮮明地提出: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2]在新的課程標準中,幾乎所有學科都在基“課程目標”里,重點強調了“探究性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勞動技術課教學與學習的基本要求。
3.1 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教師自身要成為“研究者”
《福建省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對教師就提出:“要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教科研能力,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教學方法等方面研究。”教師只有把自己從“教書匠”提升為“研究型教師”,不僅能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技術成長,還能主動地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筆者申請福州市教育研究院課題《中學課堂教學實施中“學生自主、探究教學方式規(guī)范化”研究》與晉安區(qū)課題《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研究》的研究,正是向“研究型教師”轉換過程中的一個有益的嘗試。
3.2 勞動技術課教學要善于運用探究性學習
把研究性、探究性的學習方法運用于勞動技術課堂教學,融入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畢竟是一種全新的做法,沒有太多的現成經驗可以借鑒。傳統(tǒng)的勞動技術課教學過多的關注對學生的技術傳授,而忽視學生的主動探究,忽視學生的實踐體驗。筆者通過對課題的研究發(fā)現:勞動技術課引入探究性學習,把勞動技術課某個主題以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開展起來,既彌補了綜合實踐活動中缺乏學生動手制作方面的不足,又能為勞動技術課的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如筆者曾指導學生開展過“校園節(jié)約用紙”綜合實踐活動,活動剛開展時讓學生收集各種資料、制定方案、設計問卷調查等等,這些很多是理論性的東西,學生的興趣并沒有被激發(fā),但我在活動中引入了勞動技術課制作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制作再生紙、利用廢紙設計紙盒制作LED小夜燈。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點燃了,參與度自然就高了,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看到自己的作品,心中就有一種成功的喜悅,為他后期對資料的整理及撰寫小論文也提供了動力。再如園藝課《花卉的上盆——種植吊蘭》,如果單純的傳授上盆的技術與吊蘭的種植,學生的主動參與探究學習的機會就少,這時我課堂教學設計可以采用課前讓學收集樹木花卉對綠化環(huán)境的作用、家庭綠化注意事項、什么花卉植物能吸收室內有害氣體等,學生通過收集資料也是一個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而且還學到課本上很多沒學到的知識,在拓展探究方面讓學生利用所掌握能吸收有害氣體的花卉植物,設計一盆組合盆栽凈化室內空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方面的意識。
總之,通過課題的研究,學到了很多,懂得了把這十多年的教學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做一個善于開發(fā)、利用、歸納整理資源的有心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力,這是我們一線勞技教師所追求的,也是我們所希望的勞動技術教育。
參考文獻:
[1]上海市中小學勞動技術課程標準.
[2]葉平.初中研究性學習實驗課例[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曹長華,中學一級職稱,大學本科理學學士,現任職于福州第二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