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我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各高校為了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都進行了專業結構重組,本著“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確立了能力本位教學思路。體育藝術教育尤其要注重學生自覺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文章結合個人體育教學實踐,針對體育教學如何加快教學改革的步伐,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高等教育全球化需要的問題,與同行商榷。
【關鍵詞】高校體育 以人為本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206-02
隨著社會的進步,對人才的標準液越來越高。只有那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才能順應新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身體健康是正常工作的前提,終身體育思想對一個人的發展尤為重要。高校體育藝術教育在強化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培養學生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等方面的作用凸顯。高校體育藝術教育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科學健身技術與能力上。這就要求高校必須改革體育與藝術課堂教學模式,必須辦出有水平、有特色體育藝術教育。
一、高校體育藝術教育內容選擇要與時俱進
為提高體育藝術教育教學質量,高校必須進行大刀闊斧地教學改革。體育藝術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該擺在首位。從社會需要出發,從滿足個人發展著手。應本著健身性、多樣性、娛樂性、趣味性的原則,將那些具有長遠鍛煉價值的運動項目引入課堂,充分體現時代特征。
1.明顯的專業相關性
在授課內容的選擇上,不可千篇一律,教師應不同專業學生的專業需求,確定教學內容,即專業相關性。教師要選擇那些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和未來就業方向相近的運動項目,為學生將來順利就業打下基礎。因此,突出教學內容的相關性是對高效體育藝術教育的最起碼的要求。如健美操對人的上肢、下肢、軀干均衡發展,對人的節奏感、平衡性、協調性都起著重大作用。因此,對站立的姿勢、體型的健美、身體的勻稱要求較高的空乘、酒店管理等專業,選擇健美操運動就能滿足所學專業未來需求,為順利就業保駕護航。
2.明顯的健身性
“強身健體,健康體魄”是體育運動的本質要求。必須讓體育教育成為一種健身的手段。健美、保健、舞蹈、形體等運動項目動作簡單易學,適合任何人群,任何年齡,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如健美操生動活潑、輕松自如、隨心所欲的特征深受不同年齡段人群的青睞,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這一運動項目既可以提高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又能提升學生的創造性,這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意義深遠。試想,一個跳高、鉛球運動項目如果離開賽場,它的健身價值有多大呢?相反,防身術、健美操等運動的技能健身價值有誰能否認呢?可見,運動項目的選擇決定運動的健身價值。
3.很強的激勵性
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鼓舞。激勵學生自主參加體育運動在教學方式上主要采用選項教學,允許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身體實際選擇運動時間、運動內容、運動地點等,課堂上學生能有一個較大的自我支配的空間,充分掌握了學習的自主權,參加運動的興趣熱情也一定能與日俱增。
4.娛樂性
娛樂性的運動項目,可以愉悅身心,啟迪心智,塑造靈魂,給人的創新活動提供強大的精神活力。例如:國標舞簡單易學,對運動場地要求不是很高,而且不同年齡跳國標舞都可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緊張的工作之余,參加大眾娛樂活動,可以緩解壓力,放松心情。因此,大學體育增設國際交際舞教學內容,可以滿足人對美高層次的追求。
二、高校體育藝術教育組織形式要靈活多樣
高校體育藝術教育組織形式是指組織學生體育學習與鍛煉的方法。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運動人群、不同的周圍環境,組織可以形式不同的;但同一個運動目標、運動人群、運動環境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力求多樣化、特色化、個性化、開放化。
1.舉辦體育俱樂部
體育俱樂部是人才濟濟的團體,他們有著共同的愛好和運動的目的。球類俱樂部、體操俱樂部、田徑俱樂部等等,匯集了各類體育人才和愛好者。體育俱樂部定期舉辦一些專題理論講座,組織小型的運動比賽、娛樂表演、業余培訓等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充分調動學生的運動興趣,吸引更多的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產生愉快情緒,提高其他文化課的學習效果。實踐證明:高校舉辦體育俱樂部是個不錯的選擇。一方面挖掘優秀體育人才,使優者更優;另一方面營造了全民健身氛圍,踐行了全民健身思想。
2.組織體育運動競賽
任何一類競賽競爭性比較突出。體育運動競賽綜合較量了一個人的體力、技術、心理、智力等素質。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協作能力,而且體育道德和體育精神潛移默化了人們的內心世界。綜合性的競賽如大學生運動會,學校要定期舉行;單項競賽如邀請賽、友誼賽,學校可以隨時舉行,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
3.構建選擇鍛煉模式
學生時代如果系統地掌握了1—2項健身知識、健身技能及健身方法,可以受益終生。這有助于幫助學生養成終生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有可能健康地工作,舒心地生活。構建選擇鍛煉體育藝術教育課堂模式是高校體育與藝術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授課教師,自主選擇訓練項目,對于該項目的訓練內容、訓練進度、難易程度、考核標準等都由學生和教師研究決定。這樣,師生再也不是摸著石頭過河,選擇教育模式為學生科學鍛煉搭建了嶄新的平臺。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了對人性的尊重與關注,符合教育改革人本思想。
三、高校體育藝術教育評價體系要科學規范
高效體育藝術教育評價體系要注重過程評價,即對學生體能、運動素質、體育知識、體育態度、運動習慣、自我健身管理等方面的過程評價,利用評價體系量化表真實記錄評價結果,對學生的運動過程科學規范管理,真實地反映學生學習的態度和自我努力的程度,為學生張揚個性搭橋鋪路。
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是關鍵。高校的體育教育工作者,如何用實際行動踐行體育課程改革,為社會培養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體育專業人才,是值得高校體育教師思考和關注的重要課題。相信:只要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體育教師堅持不懈,我們的學生就能享受到運動之美,感受到運動之悅!
參考文獻:
[1]黃敏 陳英軍 李亞莉.人性化視野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現狀與展望 [J]體育學刊;2011.5
[2]吳忠義 高彩云.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30年回顧與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1
作者簡介:
魯世軍(1965.8-),男,漢族,山西大同陽高縣人。第一學歷專科,后期學歷本科,講師,一直從事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