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高校音樂教育而言,民族文化是重要的資源寶庫。通過合理的挖掘和利用,可以實現音樂教育與民族文化的高效融合。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水平和審美水平,拓展其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促進其全面發展,并有效地推動高校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其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民族文化;高校;音樂教育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經過長期的發展,逐漸積淀下豐富的民族文化。將其應用于高校的音樂教育之中,可以有效促進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并實現對各種優秀的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因此,對民族文化視野下的高校音樂教育相關問題予以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即從民族文化與音樂的關系入手,分析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意義,并對民族文化應用于高校音樂教學的具體措施予以簡要的分析。
一、民族文化與音樂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并擁有悠久的歷史。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不同的民族受到自身地理環境和風俗習慣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自身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其中,也包含了大量與音樂有關的內容,形成風格獨特的民族音樂。民族音樂是在民族或者一定的文化和社會集團中所共有的,并被不斷予以傳承的一種音樂總體。其中包括了扎根于各民族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經長期歷史發展而形成的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等傳統音樂,也包括近現代由中國作曲家創作的受歐洲音樂影響的歌曲、器樂曲、交響曲、大合唱、清唱劇、新歌劇等各式各樣的音樂作品。對于不同的民族而言,受到長期以來本民族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以及生產和生活方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也逐漸形成本著民族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文化。例如,“花兒”是一種形式十分特殊的民歌,在我國的青海、甘肅、寧夏、新疆等西部省區流傳十分廣泛。“花兒”起源于甘肅臨夏,因歌詞中將青年女子比喻為花兒而得名。“花兒”距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其音樂高亢、悠長、爽朗,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鮮明。還有重慶的“船工號子”,蒙族的“長調”,以及廣西少數民族的“三聲部民歌”等等,都是風格獨特的民族音樂類型。
二、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意義
(一)有利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保護
中國民族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不同時期,將各個時期的藝術智慧進行有機的結合和沉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隨著歷史的發展,民族音樂具有獨特的藝術和傳統,是中國寶貴的民族文化、民族藝術財富,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當前民族音樂的發展方向逐漸迷失,民族音樂也在逐漸的消失。民族音樂中,蘊含著民族文化、民族傳統,還蘊含著民族精神和意志,發揚和傳承民族民間音樂,對人們愛國精神、民族精神等的培養有重要的意義,所以在當前的音樂發展、音樂教育中,需要將民族民間音樂融入其中,繼承中國民族文化。
(二)有利于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
在高校的教育體系中,音樂教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音樂教育,學生可以培養自身良好的審美情趣,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欣賞水平,并實現陶怡情操和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等目的。而將民族文化與高校音樂教育結合起來,則可以發揮出更好的效果。首先,加強民族音樂教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到更多我國不同民族獨特的文化和音樂特點,從而不斷拓展知識面,并提高民族自豪感等。其次,在音樂教育過程實現民族文化的有機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發現美。另外,通過民族音樂教育,學生們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情感和思想等,從而加深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三、民族文化融入高校音樂教學的措施
不同的民族音樂都與本民族以及當地的文化、歷史、生活等息息相關。所以說,民族文化與音樂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不同的民族都具有自身獨特、風格多樣、內容豐富的民族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與教育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并日漸開放化。于是,民族文化也得以與音樂教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進入多元開放的發展模式中,實現二者的共同發展。
(一)提高對民族文化的認識水平
作為一種審美教育,民族音樂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認識美、發現美的能力,樹立大學生科學、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情感品質;民族音樂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就需要對作品所涉及的多方面的知識有所了解,有利于擴大學生的人文知識;民族音樂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但從我國目前高校音樂教育現狀來看,普遍存在著以西方交響樂教學為重點,而對民族文化音樂教育重視度不足的現象。在音樂教育中,以西方音樂為正中,民族器樂曲、民族歌舞劇、戲曲等民族文化音樂教育被放在次要位置,導致民族音樂難以良好地發展傳承。由于高校對民族文化音樂教育重視度不足,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民族音樂教育缺乏教育設備等發展后盾,導致高校民族文化音樂教育發展緩慢。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是在社會主義新環境中成長的一代,受到現代音樂的影響,更喜歡各種流行音樂,而漠視民族音樂,校園中流行的音樂以我國港臺流行音樂、網絡歌曲及外國流行音樂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藝術鑒賞力和審美觀的提高。因此,高校音樂教育在利用民族文化的過程中,首先要提高對民族文化的認識水平。要充分認識到民族文化以及音樂對音樂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到民族音樂對提高高校音樂教育水平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并將民族文化置于音樂教育體系的重要位置上,合理地進行課程和課時安排,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更多了解和學習民族文化音樂的機會。如可增設當地民族的音樂學概論、民族器樂、民族聲樂作品演唱、民族舞蹈等課程,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地引導學生多了解、學習各種民族文化和音樂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音樂素養。
(二)加強民族音樂師資隊伍建設
具有民族音樂素質的師資是高校順利開展民族音樂教育的關鍵,但從我國高校音樂教師師資力量來看,由于國內專門的民族音樂教師培養機構少,接受過正規民族音樂教育培訓的教師數量少,遠遠不能滿足高校音樂教育的需要,導致教師在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以自己擅長的西方音樂教育為主,即使開展民族音樂教育,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識和經驗,教學中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地講解一些民族音樂理論,教學模式陳舊、方法單一,久而久之,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失去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和熱情。因此,高校應加強民族音樂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分配各學科教育經費時,應根據本校實際情況,適當向民族音樂傾斜,如購置具有專業水準的民族音樂教材、民族音樂器材等,為民族音樂教育提供發展后盾;另一方面,加強對民族音樂教師的培訓,使高校音樂教師不僅具備中國音樂理論、民族音樂文化等豐富的理論知識,還能演奏民族傳統樂器、演唱民族歌曲,利用民族音樂素材進行民族音樂的創作,并具有創新思維,能夠將民族音樂與現代音樂形式相結合,創作既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又具有現代信息的作品,激發學生了解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促進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發展。此外,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本質是一種“口傳”文化,教育方法主要是口傳心授,因此高校還應積極聘請本地民間藝人、專家等到學校開設講座、任教,提高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水平,使學生不僅能夠熟悉本民族音樂文化,還具備一定的其他民族音樂文化知識,如會演唱其他民族的民歌,會演奏其他民族的樂器等,培養學生民族音樂文化素養,促進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三)營造良好民族文化音樂氛圍
為了更好地實現民族文化與高校音樂教育的有機結合,還需要積極地打造良好民族文化音樂氛圍,以激發出學生對民族文化和音樂的學習興趣,更好了解并學習各種民族文化和音樂。在音樂課堂上,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合理地選擇一些民族文化知識和音樂類型等,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展示給學生進行欣賞,并進行詳細的介紹,以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更好地展開各種民族音樂教學活動。除了課堂教學外,高校還應積極利用校園環境,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民間音樂文化氛圍,使學生在校園中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族音樂,促進民族音樂在校園內的普及,傳承民族音樂文化,豐富高校音樂教育,并促進良好校園文化的建設。在營造良好的校園民族音樂文化氛圍時,可利用校園廣播播放優秀的少數民族音樂作品,營造良好的民族音樂教育視聽環境。還可積極開展豐富的民族音樂活動,對于不同的民族而言,都擁有豐富多彩的特色民族音樂活動。在高校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即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些音樂活動來加深學生對特定民族文化和音樂的認識,并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學校可以結合不同時間不同民族的節日等,舉辦民歌大賽,并組織學生們踴躍參加。在學生們準備比賽和參與比賽以及觀察比賽的過程中,都可以很好地了解各種民族文化和音樂,加深對不同民族文化音樂的認識,并學習各種音樂知識和技巧等,實現自身綜合水平的不斷提高。民族地區還可積極利用本地民族音樂資源,將民族音樂引入校園,如內蒙古地區高校可采用專題或演出的形式將“長調”、“呼麥”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引入大學校園;非民族地區可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樂文化,如壯族、藏族、維吾爾族以及云南、貴州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音樂,為高校音樂教育注入活力,通過多樣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在校園內形成一個傳播民族文化的大環境,促使大學生接受、喜愛民族音樂。
(四)積極開展校外藝術實踐活動
我國民族眾多、地域寬廣,地方音樂文化資源豐富,而民族音樂的精華多在民間,因此實施民族音樂文化教育還應積極開展校外模式,走出課堂,通過組織校外藝術實踐活動,開展具有特色的鄉土音樂文化教育。如可定期組織師生進行為期一個月左右的藝術實踐(采風)活動,讓學生在舞臺實踐的過程中,搜索民間音樂素材,返校后對搜集的音樂素材進行整理、編排,在學校中進行匯報演出,將各民族音樂文化在校園內推廣、傳播。在校外藝術實踐的過程中,使學生深入民間感受各民族音樂文化,親身體驗民間音樂的獨特魅力,再結合自身的知識、經驗進行系統化的學習,促使學生更加充分了解當地的民族音樂文化。通過走出校門的民族音樂文化教育,不僅可使學生接受多元化的音樂教育,促進高校音樂教育的革新,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通過教育更好地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實現大學教育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目標。
四、結語
中國文明幾千年,積累了大量寶貴文化資源,其中受到多民族格局的影響,積累下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音樂教育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為了不斷尋求突破和更大的進步,可以積極地向民族文化尋求幫助。民族文化具有巨大的潛力以及極高的應用價值,因此,對于高校音樂教育而言,可以積極地從中汲取營養,將豐富的民族文化與音樂教育結合起來,促進高校音樂教育的革新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林妮.論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元素與高校聲樂教學的結合[J].學術論壇,2012,(6).
[2]盧國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音樂教育改革[J].現代傳播,2012,34(1).
[3]周亮.民族民間音樂在高校傳承的趨勢——以花兒為例[J].甘肅社會科學,2013,(1).
[4]令狐青.高校民族聲樂教育對多元文化的吸收及其自身演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1(11).
[5]雷捷.民族地區新升本科高校音樂教師隊伍現狀與對策研究——以賀州學院為例[J].大眾文藝,2014,(17).
作者簡介:崔瑜(1981-),女,河南洛陽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