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娟
摘要:本文從普通高校二胡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入手,對二胡演奏技法中基本演奏理論和曲目進行分析和論述。試圖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說明提高文化素養對普通高校二胡專業學生的重要性。
關鍵詞:文化素養 自然科學 人文科學
隨著近年來藝術類招生的火爆,每年全國各地進行的音樂藝術類的專業考試都會有大量的學生參加。有不少孩子是從小就開始進行專業學習并真正熱愛音樂藝術而決定考入專業院校進一步深造,但也有不少的孩子僅僅是因為音樂藝術類文化課分數要求低而來參加藝考,以求能走捷徑升入大學。但不論是哪種情況的考生,入校后基本上都會存在文化素養普遍不高的情況。
學生的文化素養不高有其客觀因素,在相同的學習時間中他們要花大量的時間練習和學習演奏,勢必就會耽誤文化課的學習。但也有其主觀因素,入學前認為只要練好琴,文化課只要夠考上大學就可以;入學后認為只要練好琴,多學幾首有難度的曲子,可以比賽獲獎就行。殊不知,當二胡演奏學習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絕不僅僅局限在掌握了幾種復雜的演奏技巧,會演奏多么難的樂曲。更重要的是是否真正理解了二胡演奏技巧的真諦,是否真正表達出樂曲的真意和內涵,使自身二胡的演奏能夠真正達到藝術的高度。而想要做到這些,就需要學生全面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用知識的頭腦分析、理解二胡的演奏。
筆者認為作為本科學生在學習二胡演奏之余,應加強以下幾方面文化素養的學習:
一、具備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
二胡演奏是通過復雜和精微的技巧變化來表現人們自身的情感以及外界社會和自然界的感知。在復雜的演奏過程中自始至終貫穿著統一、協調和變化。即人與樂器的平衡統一、左右手的相互協調以及各種演奏技巧的豐富變化。這就涉及許多的科學原理,即,在演奏方法方面涉及到音響學、運動力學、生理解剖學以及律學原理,它們關系到演奏方法的正確與否,關系到音色、音高的質量及狀態,關系到訓練的方法是否符合人的生理規律。二胡的音色非常豐富多變可用來塑造各種不同的音色形象;尤其是以音色變化這種手段來揭示人的深層次內心情感,是其他任何別的手段不能代替的。想要有好的音色必須要有正確的演奏方法,而方法的關鍵之處就在于“平衡”二字,即支點、力點対重心的平衡。左右手分別通過恰當的角度和杠桿作用保持對琴弦的適度支撐力,從局部(如左手持琴、右手握弓的手指)和整體(手、臂、軀干)上做到前后、左右、上下各種對應力的平衡。只有掌握這一平衡,同時準確掌握演奏動作中各施力方向和合力的成分才能演奏出“圓、亮、厚”是二胡的基本音色。而在這個基礎上對各力點、支點、重心等作相應的改變,就可以產生不同的剛柔、明暗、厚薄、濃淡的變化音色。
除此之外,隨著幾年來二胡演奏理論研究和演奏技法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自然科學知識被運用在二胡演奏中。作為進入本科學習的二胡專業學生,對于這些演奏技法和理論不僅要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學會運用自然科學知識去理解演奏技法從而更好的掌握它們。
二、具備一定的社會科學知識
二胡演奏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不僅能夠表現出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情感,還可以表現不同地區和民族的音樂風格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音樂作品。在藝術表現方面涉及到音樂美學、演奏心理學等原理,并且體現出演奏者的藝術修養、藝術趣味及文化、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知識等等。
廣博的文化藝術修養對于音樂演奏的作用,為許多音樂藝術家所重視,拉赫瑪尼諾夫曾告誡學習音樂的青年學生說:“在我們能創造一些什么之前,我們最好先去了解一些我們之前已經有過的最好的東西”。“李斯特,魯賓斯坦等音樂家,他們之所以偉大并不在于他們獲得技術的空殼。他們掌握了知識。”
鼓勵學生多讀、多看一些哲學、文學和歷史作品,有助于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指引他們用辯證的、歷史的眼光去認識世界,了解世界。同時又開拓眼界,提高文學修養,豐富了人生的閱歷和內心情感。
舉例來說二胡曲《新婚別》,是張曉峰和朱曉谷于1980年根據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創作而成的一首敘事曲。要演奏好這首作品,首先應該對唐代安史之亂這段歷史有一定的了解,更要認真學習杜甫的《新婚別》這首詩,分析詞句、理解的涵義。深入把握詩中人物的感情變化,發揮形象思維和聯想性思維,把自己作為主人公來進行演奏。樂曲中“入洞房”的一段,描寫了青年男女的入洞房初次見面時的緊張、羞怯和愛慕等情感,對學生而言不可能有這樣的生活經歷,就需要結合一些文學作品的描述來啟發和豐富學生的想象與感悟,來幫助學生完成對樂曲的詮釋。
而美學和心理學知識的學習不僅能夠提升他們對美的認識,有助于審美能力的培養。而更能幫助他們克服演奏中出現的心理問題。
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以明末清初的琴家徐上瀛著《溪山琴況》最具代表性。書中已經比較系統的提出了和、靜、清、遠、圓、潤等二十四況演奏美學思想。這些美學思想的對二胡的演奏起到了很大的指導意義,不僅樹立了以和、雅為核心的審美準則還提出了具體的審美要求。首先,二胡演奏的四個關鍵環節:弦、指、音、意中就運用到了“和”的思想。“和”即 “合”,有協調一致,彼此諧和之意。只有將弦與指,指與音,音與意三對關系相互協調,才能使演奏和諧。而“亮、麗、潤、圓、采、堅”等是對演奏音色的要求,“宏、細、重、輕、遲、速”等是對演奏方法的要求。學生若能對這些理論有一定的學習,并結合到實際的演奏中那將受益匪淺。
作為學習二胡的演奏者來說,學習二胡演奏的技巧技法是基礎和根本,與之相關的各種音樂基礎理論是學習的工具。只有掌握了這些技法和知識才能完成演奏,但這僅僅是第一步。只有靈活運用各種演奏手段,深入的理解作品恰當表現出音樂的內涵,從內而外的將演奏藝術化,才可稱得上“二胡演奏藝術”。而演奏藝術的高下除技術是否過硬和是否掌握藝術表現的基本規律,還取決于演奏者的思想品德修養,全面的藝術修養和一定層次的文化素養。作為專業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要指導學生的基本演奏技巧,更要督促他們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和文化素養。使他們認識到這些知識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宋國生,宋飛.胡琴家族演奏入門[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
[2]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3]趙寒陽.二胡演藝知識500問[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