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玲麗
摘要:江蘇省連云港工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對如何在學生管理中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行了研究。高職院校學生管理隊伍應提高自身管理能力。還應采取多種方法來改善高職學校的校園文化,并設計特色性活動來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學生管理工作體系;提升;構建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05-0058-03
當下企業認為,員工良好的職業素養是企業良好發展的核心條件之一,很多成功的企業對員工的要求第一就是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第二才是出眾的職業技能。因此,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是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
江蘇省連云港工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連云港工貿高職校)辦學二十多年來,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辦學方向,緊跟當地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改革課程教學,為企業培養了一批有文化、有技能的實用人才,在培養、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經驗、取得了豐厚成果。
一、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調查、了解。了解高職學校目前現有的學生管理隊伍、學生活動設計和校園文化氛圍情況。并對師生進行問卷調查、訪談,了解目前學校在提高學生職業素養方面是否有針對性的教育管理措施等。
提供參考措施。在進行調查研究和分析后,首先通過規范班主任的選拔,完善班主任培訓機制和健全班主任考核方式等各種措施來提升班主任隊伍的水平;通過調查高職學校學生現狀,調整校園文化活動設計,形成長效活動機制,從而達到綜合提升學生職業基本素養的目的。
實踐運用。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解決課題研究中提出的問題,并將形成的各種制度和管理流程真正運用到學生管理的每個環節中去。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與具體措施
調查研究法。針對高職學校班主任隊伍建設、學生活動設計和校園文化氛圍進行調查和訪談,調查的主要內容是在學生管理中是否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是否將學生基本職業素養的培養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進行設計,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問題,找出問題原因,并對此提出解決方案。
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和分析有關文獻資料、吸收國內外的成功經驗,體現出本校學生管理改革和創新的特色。
經驗總結法。發動學生管理系統員工認真全面地總結學生管理工作中的經驗,多維視角提升管理經驗,總結這些經驗的科學性、實踐性、創新性和示范性。
實驗法。以全校學生作為實驗對象,班主任老師和學生管理團隊共同參與方案實施,在學生管理實踐中充分履行“德育為先”的原則,并形成完善的學校學生管理制度和長效學生活動管理機制。
三、課題研究階段與過程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與方案設計階段(2012.6—2012.9)
課題組開展調查工作,針對課題中涉及的班主任隊伍建設、校園文化活動設計和校園文化建設三個要點,從全校師生中抽取102名班主任和10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統計數據;查閱相關文獻,學習有關理論,并分析了解國內外對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研究現狀,查找本校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初步的研究方向。具體內容如下:(1)規范班主任聘用制度;(2)完善班主任考核制度;(3)建立班主任培訓機制;(4)完善班主任激勵機制;(5)培養學生自管意識,自創意識,成立學生自管會;(6)與社會對接,成立德育創業就業共建基地,為學生順利就業奠定基礎;(7)建立校園文化活動長效機制,針對性地擬定學生活動;(8)建立“德育大講堂”,宣傳學生德育、傳統教育工作的重要性;(9)學校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對接,并形成長效活動機制;(10)建立高職學生職業基本素養的課程體系,進行針對性教學;(11)新校區開辟學生活動中心,為學生提供活動平臺;(12)組建校園文化研究小組,研究通過各種途徑圍繞學校辦學理念來豐富校園文化;(13)走訪與學校實行“訂單式”培養的合作單位,推行“校企合作”理念,引進企業管理文化;(14)營造濃厚的高職學校特色學術氛圍和形成切實可行的校園文化管理試行制度;(15)梳理學校相關的管理制度,擬定與高職學校相關,切實可行的校園文化管理制度。
第二階段:討論分析與研究實施階段(2012.9—2013.6)
完成高職學校班主任隊伍建設、高職學生參與活動情況的調查、分析,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案例及實驗研究,進行實踐探索。
班主任隊伍建設。將擬定的班主任各項管理條例迅速以行文的方式落實;在班主任的選聘上,試行“班主任青藍培養工程”,資深班主任與年輕班主任一對一幫扶,先培訓,合格再上崗,使年輕教師能夠吸取先進經驗,在短期內迅速提高管理班級的能力;學校制度予以支持,適當提高班主任待遇,減輕班主任工作負擔,試行年級紀律導師制度,各系(部)班主任分級別進行管理,確定班主任年級長,細化班主任管理工作,減輕系(部)管理壓力;修訂班主任考核條例,將學生職業基本素養的教育管理納入班主任考核范圍內,加大班主任獎懲力度。
學生文化活動的安排。首先,解決提高學生自管能力研究問題,改變原有的學生會、學生社團聯合會和班委會僅是“替身老師”角色,成立校系級的學生自管會(學習自管會、生活自管會、伙食自管會等組織),賦予一定的管理權和經費自主權,發現一般問題后能夠在第一時間內自主解決問題;發現重大問題時能夠及時與校內各組織部門直接溝通解決,并定期與學校領導層進行交流談話。其次,在硬件建設方面,修繕學生活動中心,提供相關的活動場所便于學生開展課余活動;豐富圖書館藏書數目;利用學校空余土地,開辟學生就業創業實踐基地。再者,樹立學生“健康第一”觀念,建立學校春秋季運動會活動制度,定時定期開展學生趣味性體育活動;修繕學校“德育大講堂”,制定德育大講堂管理制度,并按照“德才兼修”理念,定期在全校師生中開展各類法制、勵志、職業論壇等報告會,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組建學生各類興趣小組和學生社團并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寒暑假,開展下企業鍛煉、企業實踐類的課外活動。
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首先,成立相關的研究隊伍,確定成員及其各個成員職責,有明確的任務分工。其次,對學校的外圍環境進行包裝設計,根據學校現有的條件,給學生提供各種活動器材和場地,在學校各醒目地點有明顯勵志性標語,并有專人管理,定期更換;規范學生制服制度,統一學生校服,并酌情規定學生在特定時間內穿著統一服飾;研究學校員工工裝制度,由相關部門提供教職工工裝樣本。再次,擬定相關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坐班制度;加強師資培訓力度,嚴格考核制度,提高獎懲力度,并要求短期在全校范圍內掀起師生技能比賽的熱潮。最后,進一步研究校企合作方案,并研究通過將校園企業化設計來獲得良好的校園學風和創收雙收益。
第三階段:資料整理與成果總結階段(2013.6—2013.7)
撰寫研究報告,匯編課題研究成果集,舉行成果鑒定活動。
四、研究的結論及其取得的社會效益
(一)研究的結論和主要成果
1.推動班主任隊伍建設。遵循“德立身,技立業”的培養宗旨,從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規律和高職學校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出發,注重培養班主任師資力量,從日常生活管理中正確引導學生,并實行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研究制定了符合高職學校班主任管理的相關條例。通過開展德育隊伍系統培訓研究,推行職業教師下企業制度并完善“班主任青藍培養工程”和班主任技能大比武等活動,從而實現了班主任隊伍素質的提高。
2.促進校園文化形成。通過課題研究,在短期內創設了優良的校園文化,初步體現了學生作為職業人的良好精神風貌。
3.建立培訓基地。與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紅十字會、團市委、勞動局和各級企事業單位對接,建立學生就業創業培訓基地,組織學生在實踐基地進行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4.建立校園文化活動長效機制。每年學校大型活動設定為:五月春季學生達標運動會,十月秋季趣味師生運動會,九月迎新晚會,六月歡送畢業生晚會,在特殊的節假日均有全校性小型特色活動,并落實相關負責部門。
5.成功開展職業精神熏陶(培養)系列化活動。師生下企業實訓活動、學生人才招聘市場感受活動、SYB創業就業指導、學生多元化發展系列活動、第二課堂等。
6.設置德育新課程。通過研究設定了德育新課程,如《道德大講堂課程》、《青年馬克思培訓工程》等。
(二)取得的社會效益
班主任隊伍建設得到改善,有效提高了班主任工作積極性。
以學生活動為載體,有效提高學生職業基本素養培養,通過強化“健康第一”理念,加強學生文明禮儀培養,組織各種競技型活動鍛煉高職學生各項職業基本素養,組建各式社團,加強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
(責任編輯:章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