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麗杰
摘 要: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多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心中裝的材料多了,視野也就開闊了,作文也就不難寫了。
關鍵詞:作文教學;寫作能力;觀察生活
我們常說:“不是沒有動聽的音樂,而是沒有聽得出音樂美的耳朵;不是沒有絢麗的風景,而是沒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小學生的生活內容極為豐富多彩:在學校里,有多種多樣的文體活動;在家里,有各種形式的家務活動;在社會上,有繁榮的市場經濟,奇異的家鄉變化等……應該說,僅存于家門、校門之間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習作材料,就會使他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是,一談到作文,學生感到頭疼,老師也感頭疼——學生無材料可寫,無事可記,無理可說,無情可抒,即使寫出作文,大多數也是東拼西湊之作,或是以前作文的再次翻版。什么原因使作文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如何有效地指導才能提高作文教學質量呢?
一、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多年來,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所注重的往往是“后”作文教學——也就是從學生開始提筆作文之后開始的作文教學。它注重的是學生開始形成文章以“后”的教學誘導過程;它運用的是學生業已收集在大腦里的生活素材,而不是教給學生通過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指觀察現實攝取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它注重的是寫作技巧的指導,而不是素材的收集、積累和整理。因此,學生思想上最大的困惑是生活源泉的干涸,作文題材的嚴重匱乏,我們回過頭看一看小學生的作文,最大的問題還是出現“假”“空”“抄”現象。作文本身就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好的文章從字詞句段到修辭邏輯,再到布局謀篇,都要顯示出一定的水平和功夫。而個人的社會閱歷、生活感受、寫作情感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礎。這些寫作中的基本要求與學生實際水平之間的反差,必然要形成虛假作文現象,這種現象反映了當前作文教學過程的形式化、空洞性。
其實,在文章生成之前,寫作者是有許多準備要做的,而老師也是有許多先期教學要執行的。因而,面對這種形式化、空洞的教學現狀,上海李白堅教師提出了“前”作文教學概念。“前”作文教學提倡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創造能力;提倡積極攝取生活素材,積累對生活的感受,培養學生作文興趣;以幫助學生學會“攝取素材”“積累素材”為主要任務的“前”作文教學概念的提出,無疑給今天尷尬的作文教學現象指出了一條明路。
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說的就是作文的素材問題。生活是作文的源頭,小學生作文的思想、觀點、感情及一切材料都來自現實生活。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多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心中裝的材料多了,視野也就開闊了,作文也就不難寫了。
1.讓作文成為生活的佐料
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會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來源。寫作時,學生感到無事物可寫、無話可說。這是因為學生沒有留心觀察,或者是生活過于單調、枯燥。這時教師就可以找準學生生活的熱點、焦點,創設條件,鼓勵學生主動深入生活,參與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從“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中走出來,走出課堂和家門,走向社會和自然,為習作積累材料,豐富學生的作文內容,使作文成為學生生活的有趣部分。在指導學生寫《秋天的樹葉》這篇作文時,我帶著學生到校園內外欣賞秋天的景色,采集樹葉的標本,觀察樹葉的結構、形狀、顏色特點,講述秋天發生的故事。參觀活動結束后,學生一回到班上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了……學生從生活中獲得了豐富的作文素材,寫的作文就有了情趣,有了純真可愛,學生也樂于表達。
2.讓生活進入作文課堂
作文教學必須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楊再隋曾說過:“孩子們有他們自己的生活,有他們獨特的認識生活的方法,也有他們獨特的表達手段。”因此,要關注學生,了解孩子生活的主導活動,從學生入手,把作文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所謂生活,對學生來說,主要是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三方面,其中學校生活是主要的。比如,開展唱歌、畫畫、科技制作、體育等方面的興趣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進行指點,為寫作準備。活動結束后,就趁熱打鐵,馬上布置學生寫。這樣效果佳。因此,一定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引起他們對生活的興趣。其實,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是生活的主人,也經歷過許許多多的事,有的甚至曾經讓他們熱淚盈眶或悲痛萬分,只是沒留意,更沒有用文字記下自己的感受,也就談不上積累素材了。因此,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我堅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發現生活中的事情,寫出生活中的真情實感,把作文與生活聯系起來,做到“源頭時有活水來”。
3.捕捉素材,開啟寫作源泉
要豐富學生的寫作材料,必須借助于對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隨時記錄下來,因為作文教學不僅只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要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觀察是說話的前提,是思維的基礎,沒有細致的觀察,學生是不能把話說清楚,把文章寫具體的。因此,教師要有目的地、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聽取大眾語言,聽取生活中的種種聲響,用心去感受生活脈搏。通過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客觀世界中攝取多種營養,不斷充實,豐富知識,陶冶情操。這從根本上說,就是讓學生捕捉素材,開啟學生的寫作源泉。
當然,觀察能力的培養,材料的收集不能只限于每單元一次的大作文,平時,我就要求學生寫周記、寫日記。命題與不命題兩種形式兼用,一周兩篇,短可幾十字,長可幾百字。這樣日積月累,學生手中的材料多了,對付多變的作文題目也就不至感到無話可說了。
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根”,只有“根”深才能“葉”茂;生活是作文的“源”,只有“源”暢才能“流”涌;生活是習作的“花”,只有采得許多“花”來,才能釀出香甜的習作的“蜜”。要擺脫作文“沒什么可寫”的困境,必須尋“根”開“源”博“采”,我們要走出課堂,到現實生活中汲取養分,獲得實感,有話可說,有話要說,有話會說,變“要我寫”為“我要寫”,作文的靈感就無處不在了。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鼎市秦嶼第二小學)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