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雷++郭艷麗
摘要:新社會經濟形勢下,我們面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社會問題。發展現代化農業,必須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綜合素質較高的新型農民。我國的農民培訓工作開展幾年來,培訓效果與實際預期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將對在新形勢下如何開展好農民培訓工作做以簡要分析。
關鍵詞:新形勢;新型農民;培訓
中圖分類號: G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6-14-1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改善民生,讓食品更安全的發展目標,新的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培養具有先進理念、能夠適應現代化農業生產、高素質的農村產業化工人,而我國農村當前面臨務農勞動力小學、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農村社會“空心化”、老齡化,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輕農、去農、離農”現象嚴重的局面,因此做好新時期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做好新形勢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 改革現行農民職業培訓管理體制,集中力量辦好農民職業培訓工作
配合國家大部制改革,改革現行農民職業培訓管理體制,改變當前農民職業培訓,由農業部、科技部、人社部、科學技術協會等多部門分散管理的體制,明確相應的管理主體,使分散的資金、人員集中起來,發揮最大作用。設立新生代農民工專項基金,專門用于培訓工作。
2 為農民職業培訓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針對農民職業培訓的現狀,我們應從根本上探索改變老化落后的農民工培訓政策體系,出臺符合實際,更加富有中國特色的培訓政策,從而保證我國農民職業培訓工作政策的高度、深度和廣度;加快健全和完善相應的農民培訓法律、法規,對教育培訓機構的市場準入、資質認定、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加強研究,為農民職業培訓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法律保證。
3 加大資金投入,建立符合市場機制的農民職業培訓資金來源體系
農民職業培訓應作為黨和國家發展現代化農業,改善民生,發展教育的重要方面,應不斷加大對農民職業培訓的資金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不斷健全與農村專業合作社、用人企業合作的方式,采取訂單式培養等形式,吸引企業資金投入。
在國家科研經費方面,設立激勵機制,鼓勵成立專門的農民職業培訓研究機構,有條件的地區成立相應的地區性研究學會,成立農民職業培訓人才專家庫,鼓勵有能力的社會機構和個人,深入農民職業培訓工作一線,開發實用成系列培訓圖書、音響的教材資料,開發學科教程,制定教學規劃,探索制定對管理部門、教學機構、培訓學員考核培訓評價體系等方面不斷實踐探索,盡快建立起成熟完善的農民職業培訓教育體系,為農民職業培訓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4 加強培訓基地建設,發揮好輻射帶頭作用
優化資金分配,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建成幾個重點培訓基地,每個省都建設幾個有突出專業的培訓基地。政府要主動承擔培訓任務,購買農民工培訓所需的必要設備,使之符合實際操作要求。充分發揮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把基地建設成為農民職業培訓的示范點,教師進修培訓的基地。
5 完善現行農民職業培訓資金管理制度,確保每項資金落到實處
配合黨和國家當前反腐敗工作,根據現階段發現的問題,不斷細化現行農民職業培訓資金管理制度,減少實際操作中模棱兩可的情況。加強審計和輿論監督,建立專門的舉報電話,舉報網站等形式,多渠道收集問題,封堵現階段實際操作中出現的漏洞,在反腐敗的高壓態勢下,參與農民職業培訓的政府、社會機構、個人“不敢腐”,確保農民職業培訓資金切實用于開展農民職業培訓的實際。
6 轉變培訓指導理念,優化培訓內容
在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過分追求發展的結果,過分依靠GDP考核,我們的農民職業培訓工作在考核中也難免有同樣的缺點,在下步培訓工作中,我們要切實改變 “重數量、輕質量”的培訓理念,下步適度放緩每年招生培訓名額,政府對于不同年齡、文化水平、收入水平、是否有過培訓經歷等對培訓意愿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在培訓前加以統計,根據每個人不同情況“量體裁衣”,爭取使每一個參加培訓的農民都能學到想學的知識,努力做到每個參與培訓的學員都滿意,用參與培訓的農民口碑相傳,吸引更多的農民積極參與下步培訓工作。
7 營造有利于農民工培訓的社會輿論環境
社會的發展從根本上離不開人的素質的提高,特別是在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占全國人口總數大多數的是農民的情況下,提高農民素質對現階段社會發展至關重要,黨和國家應從宏觀上進一步宣傳農民職業培訓工作在發展現代化農業,提高全體人民素質,實現中華民族全面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有利于農民職業培訓工作開展的輿論氛圍,使廣大農民真正意識到農民職業培訓是黨和國家改善民生,利國利民的好政策,通過培訓學習,既能個人學習到技術,增加家庭收入,同時也是在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奮斗和實現“中國夢”做貢獻。
作者簡介:賈雷,嶧城區職業中等專科學校,助理講師,研究方向:中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