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亮 趙熙哲 馬揚
【摘要】韓國文化產業取得的矚目成就,成功掀起了全球的“韓流”。其成功經驗是:政府戰略上高度重視、財政上大力扶植:企業做強自己、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國民在吸收其他國家先進文化的同時,非常注意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借鑒韓國的成功經驗,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應從戰略上加以重視,加強文化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創新融資渠道,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產業,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韓國;中國;文化產業;啟示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識碼】A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這表明我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將不斷加大。利用好政府政策,抓住市場機遇,學習其他國家和地區可以借鑒的經驗,改變自身存在的問題,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面。韓國與中國同屬于東方文化范疇,地域上也非常接近,韓國文化產業成功的發展模式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一、文化產業的界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的定義是:通過開發利用文化內容知識產權,生產有形或無形的藝術產品和創意產品(或服務)的新興產業。各國在界定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時都有自身的特點和角度,并沒有形成一個完全統一的共識。
韓國對文化產業的定義是:動畫、音樂、游戲、出版漫畫、卡通形象、電視、電影等內容。隨著數碼技術的興起,文化產業的行業范圍進一步拓展到電子書籍、互聯網信息和手機內容等具有高附加值和高增長潛力的領域。
2003年9月,中國文化部制定下發的《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文化產業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與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兩者都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2004年,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界定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所以,中國對文化產業的界定是文化娛樂的集合,區別于國家具有意識形態性的文化事業。
二、韓國文化產業發展歷程
韓國文化產業相對于其他國家發展較早,在1960年前后韓國政府出臺了針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有關政策。在20世紀80年代,韓國政府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新的戰略提出。在此將韓國文化產業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前期階段:1986-1998年。1986年,在韓國政府的第六個經濟發展五年計劃中為“文化立國”戰略奠定了基礎而提出了“文化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化”。1990年,韓國政府在新的規劃中提出來了“文化要面向全體國民”的方針。1993年,韓國政府把文化產業開發作為重要目標之一而審議通過了“文化繁榮五年計劃”。1994年,韓國政府設立了文化產業政策局歸文化觀光部所轄。
第二階段,快速發展階段:1998-2008年。期間經歷了兩個重要的政府時期:金大中政府時期和盧武鉉政府時期。1998年,由于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使韓國的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波動。在金大中上任后,韓政府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即最終目標是把韓國建設成21世紀文化大國、知識經濟強國。在盧武鉉政府時期,韓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此外還提出了“援助但不干涉”的原則,針對這一階段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原則指導。
第三階段,穩定發展階段:2008年至今,雖然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這對韓國經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有所放緩,但是韓國文化產業還在保持著增長。
三、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
(一)政府層次
1.韓國政府在戰略上高度重視文化產業。韓國政府在1998年提出“文化立國戰略”,即21世紀韓國的立國之本,是高新技術和文化產業。這在國家戰略層次方面為文化產業進行了定位,使其在發展政策上能夠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
2.韓國政府完備了文化產業法制管理。韓國政府把發展文化產業發展納入法治軌道。韓國政府于1999年制定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奠定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制基石。為了適應數字化信息時代下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需要,韓國政府還對以前有關文化的律法進行了修訂。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都為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3.韓國政府加大了對文化產業在財政上的扶植力度。韓國政府在稅收、貸款等方面對文化產業都進行了支持,這也刺激了一些民間資本和風險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市場壯大了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此外這也解決了文化產業研發及海外推廣等方面的資金困難問題。
(二)企業層次
1.做強自己,提高文化的產業化程度。在全球競爭不斷激烈的背景下,文化產業發達國家通過各類兼并來不斷鞏固其市場壟斷地位。面對如此巨大的外來壓力,韓國文化企業也提出“做大做強”,通過規模效益來提升競爭力。一些大財團在韓國政府的政策鼓勵下對投資文化產業具有巨大的熱情,像三星等所投資的文化產業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這都實現了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創新,為財團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2.“走出去”。韓國利用東亞共同的文化背景,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提高其國際化程度,以此增強其知名度,為其文化產品發現消費者。當今“韓流”風靡亞洲正是這一戰略的結果。通過“韓流”使更多的東亞國家的消費者投入到消費韓國產品的熱潮中去。
(三)國民層次
韓國的國民對于韓國的傳統文化非常熱衷,在吸收其他國家先進文化的同時,非常注意對韓國傳統文化的保護。正是由于這種民族危機意識和保護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抵御了西方文化的侵略,這為韓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同時,韓國的高素質人才儲備比較多為韓國文化產業提供了人才上的支撐。
四、對中國的啟示
(一)從戰略上重視文化產業發展
十八大提出:“要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中國正在大力推進以文化體制改革為重點、以創造先進文化為核心內容、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標的文化建設和改革,這必將有力地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加強文化體系建設
法律的保障能夠使文化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維權可用、違法有法可懲。文化產業法律法規體系堅實主要包括文化立法和執法兩大方面。在中國現行的法律體系框架內關于文化產業的立法相對較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文化法律體系。在執法的過程中存在多個執法單位,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文化產業主題的利益,挫傷了文化產業企業的積極性,不利于文化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三)創新融資渠道
資金的支持是一個產業能夠取得長足發展的動力。文化產業的發展雖然需要政府資金政策上的支持,但是更多的應該進行市場融資,利用市場資金,讓更多的企業和財團投資文化產業。一方面政府應該加強對文化產業的財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應該完善文化產業市場的融資環境及政策,根據文化產業區別于其他產業的特點制定出符合文化產業自身發展的渠道,形成多渠道、多方面、多層次的融資途徑。
(四)加強文化產業人才培養
中國應該借鑒韓國人才培養的模式,把企業需求放到人才培養中去;引進國外文化產業方面的先進人才;派遣國內文化產業方面的人才到國外進行交流學習。這樣培養出適合市場需要、滿足企業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
(五)發展中國特色社會文化產業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之中。文化發展戰略不是一個空洞的、抽象的思辨性命題,它應是一個普遍性的、甚至是日常性的問題。文化產業企業需要針對市場結合中國文化資源發展市場上受歡迎的文化,使文化產品貼近市場、貼近生活、貼近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