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楠 馬勇
【摘要】我國現行的研究生培養制度、培養模式不能完全適合于人才的個性發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缺乏社會實踐的有效教學體制和機制。同時,嚴峻的就業壓力和研究生迫切的就業意愿使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成為高校應該重新加以考慮的因素。我國應改革研究生培養模式及體制,完善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重視對創新實踐基地的建設,加大實踐項目投資力度,提高研究生導師的實踐創新能力,改革傳統單一導師制度,可以采用雙導師制,甚至采用多導師制。
【關鍵詞】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一、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自1978年以來,我國研究生的招生人數從10708人迅速增長到2011年的560168人,迅速擴招在某種程度上順應了我國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和日益增長的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但是,《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數據顯示,從2009年起,研究生的就業率連續3年不如本科生,這與“學歷越高,越容易找工作”的傳統觀念大相徑庭。究其原因,研究生對自身定位過高是其一,但能力與學位不符,讓用人單位在對研究生的能力考察時感到失望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很多研究生也普遍覺得自己與本科生相比,在實踐能力方面并沒有過多優勢。嚴峻的就業壓力和研究生迫切的就業意愿使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成為高校研究生培養時應該重新加以考慮的因素。
《中華人民共和國研究生工作條例》中明確提出:碩士生必須在本門學科內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高等學校教學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然而大部分學校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更偏重理論課程的學習,對實踐能力的培養沒有系統的規劃或是簡而化之、流于形式,這樣做的后果就是研究生培養沒有達到目標,研究生質量不高,社會競爭能力不強,這些都增加了研究生面對社會的壓力和挫敗感,影響其發揮專業知識,參與社會服務的能力和信心。從這一角度來看,增強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迫在眉睫。
二、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現行的研究生培養制度、培養模式等還不能完全適合于人才的個性發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培養方案的相關規定表述都較為簡單,不能全方面體現出實踐能力的培養性。從實施情況看,大部分環節都沒有得到實施,基本沒有太多學生在學校相關部門參與教學管理工作或是課程教學工作,至于實踐報告的寫作機會更是寥寥無幾。同時,缺乏具體的考核指標和流程,只有理論上的表述,卻沒有實際操作的導向,總體看來就是實踐訓練量的要求較低,缺少詳細要求,引導性不強。
(二)實踐能力培養條件不夠,缺乏社會實踐的有效教學體制和機制
我國許多高校開展研究生教育的時間相對較短,對研究生人才培養的內涵和客觀規律的研究略顯不足。同時,由于高校自身資源的有限性,造成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條件還不是很完善,辦學經費不充足,社會認可度和普遍影響力還不是很高。絕大多數高校的師資力量、科研場所、實驗條件等均達不到均衡的標準。此外,缺乏校內外的實踐創新基地,高校對研究生自行聯系實習單位也缺乏引導和保障,客觀上使研究生錯失一些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
(三)研究生導師制度與導師水平不能完全適應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
我國大部分高校目前實施的仍然是傳統的單一導師制,即一名研究生由一位導師負責指導,導師的水平直接影響到其指導的研究生的水平,例如許多導師同時擔任學校的行政工作,這就使導師投入到研究生身上的精力有限。同時,如果導師項目少甚至沒有項目,其所指導的研究生自然也就很少甚至沒有機會參與到項目鍛煉中。另外,導師是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直接組織者,導師的學術水平和人格修養直接影響和制約著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而我國導師過于強調理論知識學習,輕視實踐能力方面的鍛煉,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自覺選擇不能獲得教育者的肯定和鼓勵,參與實踐的積極性也隨之降低。
三、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方式及途徑
(一)改革研究生培養模式及體制
1.要從思想上認識到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高校承載著向社會輸送高質量、高素質人才的重擔,應將實踐能力培養作為考察研究生教學質量的指標并寫入培養目標。
2.應該把社會、企業納入到整個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社會、企業的力量。在研究生培養的過程中多與企業進行溝通,了解企業對研究生能力的需求并調整相應的培養計劃,以打破對專業知識的限制,加強多方的合作與交流,實現資源的最優化以及最有效的配置。同時,在專業課程的選擇上盡可能地側重于科研所需,激發研究生潛能,提高其應對社會的能力。
(二)完善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1.將實踐能力培養列入教學大綱。教學大綱中應該將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內容、教學要求、考核方式等給出清晰可行的規定,使導師能夠按照教學大綱對實踐能力的培養加以重視,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情況,解決實際問題。
2.改革現有的課程體系,將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作為重點。可以通過在課程設置上體現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既要切合專業學位培養的實際,又要遵循高層次人才培養規律,特別是要體現專業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導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更應傾向于采用案例式、討論式教學,開展專題講座等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和實踐的興趣。
3.重視對實踐能力培養環節的評估。為實現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質量的改進,需要對現有研究生能力培養過程進行監控、分析和評估,在此基礎上,使培養目標更可行,并識別改進的環節和切入點,然后對影響培養質量諸要素進行分析,探尋產生問題的原因和可能采取的改進措施與方法,并對實踐能力培養的效果進行評估。
(三)重視對創新實踐基地的建設,加大實踐項目投資力度
學校能夠為研究生提供的實踐項目和實踐活動有限,而隨著研究生數量的持續增長,僅僅依靠學校是沒辦法滿足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這就需要借助社會和企業的力量。在研究生培養方式上,高校可以采取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即根據高層次人才成長的規律和社會的需要,將生產、教學、科研三者緊密結合起來,結合對口專業以及社會的需要,根據企業的性質,開發出新的課程體系、培訓體系等,并學習西方先進高校加強與企業間的密切合作,企業可以為高校提供許多實踐基地,學校可以組織研究生到企業參觀、實習,或者以項目研究的方式幫助企業解決在實際運營中出現的問題,這是一種雙贏的模式,應該加以利用和倡導。
(四)提高研究生導師的實踐創新能力,改革傳統單一導師制度
研究生導師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在我國傳統的單一導師制度導師下,一名導師要帶的研究生可能多達數十個,導師精力有限,無法完全顧及到每個研究生。對于導師來說,應該充分認識到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以身作則,引導研究生的科研活動,要在改革培養模式、指導和激勵研究生提高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多與學生溝通,并將某些技術含量較高的項目或課題交給學生來完成,提高學生參與實踐項目的積極性。
可以采用雙導師制,甚至采用多導師制,即可以聘請經驗豐富的企業家來為研究生授課,或者根據學生參與不同項目的專業領域指定不同的導師進行指導,減少單一導師制度的弊端,以利于研究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學校、社會、企業以及研究生自身共同努力,將實踐能力培養貫徹到研究生培養的方方面面,從軟件、硬件到社會企業為研究生提供的實踐平臺和氛圍,每個環節都不可或缺,共同的努力才能造就高素質的研究生,也才能符合國家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