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佐君
摘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時代的發展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21世紀的社會,不僅要求學校培養出基礎扎實、技能過硬的人才,更需要學校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小學數學學科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在實施創新教育的過程中,關鍵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本文針對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結合課堂改革實踐,闡述了培養小學生創新意識的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巧設問題;鼓勵猜想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059-01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也主張:“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和發現的人,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做過的事情。”可見,在這知識經濟的時代中,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而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又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小抓起。小學數學作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學科之一,應該如何肩負起實施創新教育這個重任呢?這就要求教師扎扎實實地抓好數學課堂教學,使數學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主陣地。
問題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鑰匙,是打開學生思考之潮涌動的閘門,適當的提問可以引領學生思維的方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發展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巧妙創設問題情境,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進入活躍狀態,有力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
一、巧設趣味性問題,讓學生樂于創新
兒童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動、好玩。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提出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問題。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充分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氛圍下進行創新。
二、巧設探索性問題,讓學生在交流中創新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兒童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探索的欲望,他們常常把自己當作或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而富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能使學生的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發揮,促使他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例如,在學了“三角形的內角和”之后,教師提出了一個思考題: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學生根據探索三角形內角和的經驗,動手操作起來。在學生操作之后,教師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有的學生說可以用量角器量出四個角的大小,然后相加;有的學生可以說剪下四邊形的四個角,然后再拼一拼;有的學生說只要畫一條線,把四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0,四邊形的內角和正好是兩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創造出更新、更好的方法,不僅知道了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而且掌握了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
三、巧設生活性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創新
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設計一些與生活相聯系的問題,使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機地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進行創新,從而獲得鮮活的知識。
四、鼓勵猜想,探索創新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培養創新意識。所謂猜想是指人們依據已有的材料或知識經驗進行估計、推測,并帶有一定直覺性的思維方式。這種直覺思維往往未經逐步地分析,而是一種“突然頓悟”,是一種飛躍性的創造性思維。猜想得到的是一種假定,是一種合情的推理,歷史上的許多數學發現都是由合理猜想而得到的,如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可以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明和創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猜想也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因為猜想能縮短學生解決問題的時間,能使學生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能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有猜想,才有創新的萌芽。因此,教師應轉變觀念,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面進行大膽地猜想,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一課時,教師提出:“我們已經知道了2和5的倍數的特征,那么,你能猜一猜3的倍數可能會有什么特征呢?”問題剛一提出,就有學生立即不假思索地說出了他的猜想:“個位上是3,6,9的數都是3的倍數。”教師沒有馬上對他的猜想作出評價,而是引導大家對這個猜想進行驗證。很快,有學生提出:“13,23,16,26,19,29都不是3的倍數”,這個猜想顯然是錯誤的。在經歷了猜想的失敗后,學生認識到不能按原來的經驗來猜想3的倍數的特征,而應該換個角度進行思考。3的倍數究竟有什么特征呢?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積極投入到主動的探索中。不久,有學生發現了一個奇怪的規律:把一個3的倍數的十位和個位調換后仍然是一個3的倍數,如:12,21,15,51。教師立即出示了一組數:135,153,315,351,513,531。學生計算后發現:它們都是3的倍數。這一發現激發了另一些學生的猜想:3的倍數的特征可能與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有關。于是,學生又投入到對這一猜想的驗證中……。在這種猜想——驗證——再猜想——再驗證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了充分的激活,創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的思維也由片面而逐步達到完善。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2] 李 斌:《數學課需要創設怎樣的問題情境?》《小學教學參考—數學》,200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