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玄偉
摘 要:筆者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塑造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等方面入手,闡述了如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確立學生主體發展意識,培養學自主學習的能力及習慣,以受益終身。
關鍵詞:興趣;動機;品質;情境等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240-01
新課程目標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學過程要注重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進而能夠自主學習。由此可見,學生學習方式的新課程改革與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與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之間是共存且互動的關系,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必將引起教學方式的變革。如何在教學中創設條件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現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性質談幾點看法:
一、激興趣 讓學生“想學”
興趣是主動學習的動力。學習興趣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傾向,表現對學習的向往、熱情和信心。學生一旦有了興趣,便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學實踐中,廣大教師對此做了不懈的努力,也總結積累了許多“激趣”的教學方法,如導讀激趣、巧設懸念、創設情景等都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在心理學界,有人把學習興趣看成主動學習的原動力。它屬個體內部心理傾向,但又具有外來性,需要外部的影響,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個性、特長、愛好等特點,充分挖掘課文中的趣味成份,增添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我想學”的主動性,如《夜鶯的歌聲》一文教學中,不急于“教”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而是對學生說:“先熟讀課文,理解小夜鶯面對兇狠的敵人,怎么說?怎么做?待會兒請同學來扮演夜鶯,看誰演得最好?”問題一提出,同學們一聽要扮演小夜鶯,個個躍躍欲試,開始津津有味地體會課文內容。我抓住學生好勝好強的個性特點,讓他們能為演好夜鶯而自豪。先激發其“演”的興趣,從而增添“學的主動性”。
二、誘動機 讓學生“要學”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人進行學習的內動力。學生在學習中,如果有了學習的內在動機,就能夠積極主動去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然而,小學生的學習動機一般不能自發形成,開始時需要從外部加以激發,才能逐步化為內部動機,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巧妙利用誘因加以激發。如教《釣魚的啟示》一課,我首先讓同學們討論生活中釣到魚特別是大魚時的心情,同學們都說很開心,很享受等。接著我說:“文中我和爸爸卻把釣到的大魚放掉,為什么這樣做呢?我們看看課文就知道了。”這樣,我先誘發學生的動機,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讓學生自己“要學”。
三、塑品質 讓學生“能學”
語文學習的基礎意義在于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自主發展打好基礎。學生學習品質,做為學生自主良好的發展之一,要不斷在語文素養中吸取。小學語文所選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范文,其中無不傾注著作者深刻的情感。教學中應當充分應用課文所包含的真摯感情,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吸取營養,為人的“終身精神發展打好精神的底子”。這是語文課程所要達到的人文教育目標。許多描寫革命先烈的課文為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提供了典范。如第八冊《小英雄雨來》、第九冊《狼牙山五壯士》,等。教這課文時,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文學撩拔懷感的同時,還要讓學生“設身處境”,樹立思想品質。如我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五壯士把敵人引上絕路”時,我問:“那可是用性命為代價,換成你,你能這樣做嗎?”一部份學生沒有回答,我知道回答“能”的同學中也一部份是隨口應答的,不是自已的真正想法。隨后我引導學生體會五壯士若沒有把敵人引上絕路,結果會如何?再提出同樣的問題,這時學生都鏗鏹有力的回答“能”。我相信,這次都是真心的,五壯士的高大形象也會深深印在他們的腦海里,他們的崇高品質也將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因此,教師應重視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樹立崇高的品質,促進“我能學”主動意識。
四、創情境,讓學生“會學”
新課程“關于教師角色轉變”指出:教師要改變過于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形成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態度。課堂教學要擺脫傳統的束縛走向現代,不拘于傳統的“講授教學“模式,實行開放式。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情境創設學生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感受、理解、欣賞、評價或實踐操作中主動學習。小學生易為真實,具體、形象的東西所感化,他們的情感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好的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感。如教學《放風箏》一課,我沒有把學生和教科書帶到教室,而是做了幾個風箏和學生一起去放風箏,去感受放風箏的樂趣,學生不僅在自由的樂趣中感受到放風箏的場面,而且學會了怎么樣放風箏。當再把學生帶到課堂學習課文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似有印象是學習過似的。當問及課文中”我和哥哥“是怎么樣放風箏的問題,學生都說學會了,而且把放風箏的有關動詞”舉、拿、跑、放、喊、松、拽、收“等說得一字不落,對這些詞的理解就不用說了——懂啦。這樣,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學會技能又能主動去掌握知識,正是新課程學習所提倡的方式,教師應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巧設情境增加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逐漸走進課堂成為學校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創設情境的主要手段,可以將枯燥的文字內容直觀化、具體化、想象化。如《再見了,親人》是一篇抒情性很強的課文,課文的最后一部份,把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真摯的友誼和依依不舍的深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教學時,運用多媒體展示分別時相依相擁,淚水漣漣的主動畫面時,再輔以解說,配上汽車笛聲和火車啟動聲的錄音,頓時,學生身臨其境,個個熱淚盈眶,達到情境交融。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確立學生主體發展意識,不斷拓寬學生自主發展的天地,培養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探究、合作,在教學中創設條件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在學習中學會終身會學的本領。以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