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冬
摘 要: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之一是作業。作業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學生鞏固已學知識,又能發展學生能力,還是教師和家長評價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依據。但同時,作業也是學生求學生涯中的一個包袱,是學生一個枯燥而又不得不完成的一種負擔,束縛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創造性,甚至使學生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作業;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125-01
在新課程理念下,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要科學地設計和布置作業,讓作業不僅起到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還要成為學生學習、創造、游戲的樂園,成為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橋梁,使作業真正起到促進學生的發展的作用。
一、豐富作業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作業設計時,我們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和挑戰性的數學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作業內容生活化
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場所,也是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場所。為此,在作業設計時,創設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促使學生裝嘗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尋求解決問題方法,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價值,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1)運用數學,描述生活現象
我在布置作業時,適當補充了一些數學與社會聯系的問題,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學會關心身邊的事,做一個有心人。例如:在教學完“分數的初步認識”后,我要求孩子在身邊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數,并記錄下來。一個孩子的作業這樣寫的:今天放學爸爸開車來接我,從學校到家所用的時間是坐班車所用時間的二分之一;晚飯時,我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我自己盛粥,剛好一人一碗,每人分到的粥是這鍋粥的五分之一;吃橙子,媽媽把兩個橙子切成了大小相等的八塊,我吃了兩塊,吃了這兩個橙子的四分之一,還剩下四分之三都讓爸爸吃了,你知道我爸爸吃了多少塊嗎?這樣的作業,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孩子們還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使他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2)應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
如在三年級“長、正方形的面積”學完之后,我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1)用所學的知識測試并計算自己家的各個房間的面積及總面積;(2)如果給你家的廚房鋪上同一種地磚,每平方米能鋪上4塊,一共需要多少塊地磚?(3)有兩種地磚,一種邊長是10平方分米,每塊12元;一種邊長是15平方分米,每塊15元,選用哪種地磚鋪廚房地面更便宜,為什么?
學生獨立完成這類實踐作業的同時,把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樂趣和價值。
2、作業內容童趣性。
小學生的行為方式受情緒影響很大,感興趣的事情干得起勁,反之則消極對待。我設計的趣味性作業正是迎合了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數學本身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因此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特點,設計一些繪畫式作業,也就是說用繪畫的方式鞏固、應用數學知識。如在學完《軸對稱圖形》以后,我們可以同美術課相結合,在美術老師的指導配合下,讓學生在美術活動中利用所學知識設計一些相關的美麗圖案,通過操作,更深入透徹的了解軸對稱圖形,并且對作品進行展覽,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性趣,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造性。
二、變化作業形式,提高實踐能力
以往的數學作業形式比較單一,僅局限于學生個人完成、數學課本知識范圍的書面作業,遠離學生的實踐生活和社會生活,學生能力得不到提高。根據新課程理念,我們應該變化作業形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1、溝通性作業
溝通能讓教育效果最大化。在教學中,我在每周一次的“創新作業”中還設計了多元評價表和教師每周提示。評價表中在發言、紀律和作業三方面對學生一周的數學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并有教師的評語和家長的反饋欄。“每周提示”中將上周的問題和下周的教學重、難點告之家長。
2、操作性作業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教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建構過程,其最好的方法是動手做。只有親自動手,才能使創新思維的結果物質化。因此,在作業設計中,要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參與活動,拼一拼,剪一剪,擺一擺,畫一畫,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掌握方法,拓展思維。如在學習圖形面積之后,讓學生自已制作“七巧板”和“多巧板”,并拼貼圖案,結果學生巧妙的布置出許多美麗的畫面,還起了好聽的名字。讓學“融于”玩“中,在”玩“中實踐,這樣既使學生學得輕松,又培養了他們的多種能力。
三、優化作業評價,增強學生信心
小學數學作業評價,不能填寫單一的“優、良、及”等級或打分,而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其導向、調控、激勵等功能,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和心態去批閱學生的每次作業。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獲得表揚,獎勵次數越多,其行為活動的再發性的就越高。及時有度的呈現激勵性評價,能有效引起師生情感共鳴。用賞識的眼光和心態支批閱學生的每次作業,從中尋找點滴的閃光點,用欣賞的語言進行激勵。特別是對于急需鼓勵的中后學生。例如:我班有位學生特別愛動腦,可作業不是很認真,我就這樣批改:你與眾不同的解題方法,如果用漂亮的字寫出來,真會讓人耳目一新。
我認為作業是要布置的,但不是單一地做數學題,而應把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興趣、創新意識、質疑能力、動手能力等融入作業中,設計多種形式的實踐作業,讓作業內容豐富起來,真正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讓做作業成為學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