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美
摘 要:本文從數學中的德育滲透勢在必行出發,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對在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作為淺議。
關鍵詞:數學;數學教學;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243-01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有言:“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也必須肩負德育教育的重任,新的課程標準就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所以,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們,不僅負責傳授數學知識,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及運算能力,同時,也要嚴謹地結合數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對學生的理解尊重是滲透德育的基點
“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師要把學生看成是發展的人、獨特的人、具有獨立意義的人,而且,每個學生都是涌動著無限活力的生命體,我們只有尊重理解學生,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學生的思考,學會賞識他們,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為,幫助他們樹立并增進進取心和積極性,才能撩動學生生命的“琴弦”,以做到潤物無聲,才會使我們的教育綠意盎然。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如是說:“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可見,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無從談起,也包括數學教育。如果,我們能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以情感贏得情感,用心靈觸碰心靈,就能使整個數學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互動的愉快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及教師體現出來的精神狀態,對學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每一節課,我們都做大量的課前準備,采取靈活多樣的手段……這些,無疑會讓學生領會到教師的責任感之強大,并為之產生敬佩之情,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工作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適時實施德育
在數學教材中,思想教育內容并不占據明顯位置,這就需要教師悉心鉆研教材,充分挖掘德育因素,在教學中適時利用它們進行思想教育,使德育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學習理解中。
1、列舉中國數學光輝歷史及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商代的甲骨文表明,當時已有比較完整的字系統。從1到10的每個整數,以及100、1000、10000,都有相應的符號表示,說明商代已經有了抽象的自然數概念。據《隋書》記載,他已算得1415926<π<3.1415927,祖率和密率,都是當時世界上的最好結果。祖率已精確到七位小數,保持世界紀錄近千年。至于密率,堪稱數學史上的奇跡。例如,我在教學“二元一次方程組”時,我就將《孫子算法》中的“化歸法”引入教學中,使得學生在學完之后恍然大悟,原來“化歸法”就是今天的“代入消元法”。從而使學生懂得我們祖先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了世界奇跡,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在現代,我國的數學方面的豐碩成果也同樣令炎黃子孫自豪。1965年5月,陳景潤在中國科學院的刊物《科學通報》第十七期上宣布他已經證明了(1+2),即“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受到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贊。被稱為“陳氏定理”。此外,美籍華裔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吳健雄因在科學上的巨大成就而榮獲諾貝爾獎等,這些真實典型的數學史實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勵起學生學習的進取精神。
2、挖掘美育素材,實施美育教育
數學就是一個萬花筒,更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其實,在數學教材中,同樣蘊藏著豐富的美育因素。
如:水平線使人感到平穩、垂直線使人感到挺拔、斜線有運動感、折線有轉折感、正三角形使人感到穩定、倒三角形使人感到危險、方形剛正、圓形則完滿無窮。這樣,就用生動的語言將德育思想滲透到學生的心田。
三、挖掘數學品質,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特征
力。教師要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體驗數學文化,收到數學的感染,產生思想的共鳴,從而實現數學的德育功能,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并付諸實踐的問題。
1、守法自律的習慣
數學中的結論都是一種邏輯結果,而不是情感的宣泄,數學的每一步都必須遵循邏輯的合理性,這種規則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對秩序的自覺遵守,進而發展成為一種自律的習慣。
2、嚴謹的處事態度
數學中的概念、定理、公式等等都是最為簡明嚴密的,不可能出現模棱兩可的狀況,從本質上說,去偽存真是數學思維的一個過程。所以,教師通過對學生數學能力的訓練,漸漸就會養成縝密的思維、嚴謹務實的態度。
3、堅定不移的意志
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很多的困難,諸如對抽象概念的理解、繁雜的運算等,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通過不懈的努力,克服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才能領略數學的真諦,從而培養堅定的意志。
總之,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雖然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作為教師的我們也要充分利用數學的學科特點,努力挖掘數學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因素,點滴之事,有機滲透,潛移默化,以達到德育、智育的教育目的。
(注: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H-12056)
參考文獻:
[1] 《數學課程標準》,2013.
[2] 追求德育與智育的和諧統一李萬軍《中國德育》,2006.(7)
[3] 張永雄.德育及公民教育在香港課程改革中的理念、策略和實踐經驗《中國德育》,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