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軍
摘 要:小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要是學生個性得到發展,就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必須以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課堂作為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只有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全員參與,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自主學習,資助讀書的習慣,我們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給學生提供自主能力自主創照的充分條件,不斷調動并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精神,使學生個性得到發展。
關鍵詞:自主學習;明確目標;提出問題;總結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287-01
回顧傳統的教學,以知識為本位的課程結構導致以書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學生的學習仍處于記憶和理解水平,極少能達到發展性水平,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思維活動較為普遍的存在著依賴性、單一性的特點。教師一般都比較注意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但在教師自主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的背后,學生的主動自主發展和主體自主思維活動卻被忽略,甚至出現了教師主體性代替或壓抑學生主體性的情況。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自主活動整體缺少,學生缺乏自主性學習;教師與小組、學生個體與個體、群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之間互動的多向的交流合作嚴重缺乏,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應試教育還有一定的市場,重教輕學,重知輕能,重記輕思的現象普遍存在,這嚴重束縛學生的個性發展。
一、明確目標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營造平等、融洽、寬松的課堂氛圍。師生共同完成目標的制定,明確教學目標是學習的方向,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深入的學生中間,全面分析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和學習能力,實事求是地與學生共同設計適度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連鎖反應。
二、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針對課文中的疑難問題,教師要啟發學生開動腦筋思考,組織學生積極展開討論。讓學生“敢問”;教師還要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提問能力,讓學生“想問”;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增強學生的提問能力,讓學生“會問”,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積極思考的良好品質。在教學過程中,出示問題時,讓學生提出問題;理解內容時,讓學生不斷質疑;總結課文時,讓學生坦露疑問。在討論時教師要給與適當的指導,并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地進行表述,,有話即說,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這樣才能體現學生自主性。
三、總結方法
“學會”是前提,“會學”是方向。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把主動探求所獲取的膚淺的感性認識,要主動提煉升華為抽象的帶有一定規律的理性認識,不斷總結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能把總結出來的方法進行靈活運用,使之形成技能技巧,內化為能力。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學習的策略,以更好的達到“自主讀書”的理想境界。板書不是老師的專利,老師應該讓學生參與完成,讓學生成為黑板上的主人,學生必然有更多的體會。和學生一起設計板書,不僅“解放”了老師,更成就了思維開闊敢想敢做的學生。教師可以在扶一扶,放一放的教學中,設計板書骨架,有學生充實內容,或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無論哪種形式都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只有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資助讀書的習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