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臻
摘 要:雖從事初中生物教學不多幾年,但也經歷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滿堂灌教學,現(xiàn)在正積極地投身于課程改革與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新課改的重要性,以及給廣大師生帶來的驚喜和收獲。在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一點點經驗,下面就其中感受較深的幾點談談個人體會。
關鍵詞:學習興趣;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課程資源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年來由于種種的原因生物學科在初中各門課程中處于劣勢,俗稱“副科”,但是自從生物成績計入中考成績以來,一下子讓老師們覺得束手無策。因此,要教好生物學科,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對于每個生物教師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怎么操作呢?在上生物課前,要讓學生產生向往上課的情感,并且在學習課文知識前就體驗到生物課的新鮮、獨特,做好上課的心理準備。
二、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
教學方法要為教學提供理論指導。不同的教學理念下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不同的。在傳統(tǒng)的滿堂灌課堂上通常是以教師的講述為主,教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學生進行的是被動式的學習,教學方法通常比較單一,這樣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fā)展。而新課改理念則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營造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民主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從而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就要求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并進行有機的結合。例如:
(一)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痹谶M入新課堂前,用新穎別致的引言創(chuàng)設恰當?shù)那榫常ぐl(fā)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進而引起他們的興趣。
(二)步步設問,引流而上,體驗思考的樂趣。通過設置疑問和設定目標可使學生產生新奇的情緒狀態(tài),誘發(fā)學習的需要并指向學習任務,引導他們進行探索,通過探究解決疑問使學生產生適度的興趣,進行積極的認知和探索活動,獲得新知識并進行創(chuàng)新。
(三)激發(fā)和鼓勵學生的表現(xiàn)欲,一定的表現(xiàn)欲往往可激發(fā)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堅持完成某一項任務或工作。對一些性格比較外向,思維活躍,知識面比較廣的學生,可故意給他們創(chuàng)造時機表現(xiàn)自己。
(四)引入競爭,滿足學生好勝心。學生對一些復雜結構的學習,容易厭倦,且很難完成記憶。在此類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引入競爭,使其變被動為主動,興趣盎然地去學習和記憶。對一些生理活動過程的記憶也采用此法。
三、教師巧妙設疑與學生積極解疑的最佳結合
俗話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由。教學中教師設“疑”學生才有“解疑”之需,所以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最佳結合還體現(xiàn)在“設疑”與“解疑”的結合中。教師設置的問題必須是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具有一定思維基礎的,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實踐表明,巧妙的設疑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關鍵方面:其一,也是最主要的是在“點子”上設疑,生物教材內容有主次之分,有起決定作用和一般作用之分,有難易之分,教師就應在理解教材的重點,突破難點,解決關鍵上設疑,這樣其他內容也就容易理解了;其二要在“銜接”處設疑,生物知識既有它的階段獨立性,又有它的系統(tǒng)連貫性,因此,教師要注意在知識的前后銜接上設疑。其三要在“聯(lián)系”處設問,學生往往對有聯(lián)系的概念、法則公式和性質容易混淆,教師要針對這樣的問題設問,引導學生動腦筋、想問題,準確地辨別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當質疑提出后,教師要冷靜考慮,合理處理,有些較新穎而又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教師要設計鍛煉學生思維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大家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一個問題的各種答案,使一些含糊不清的認識得到強化,把正確的認識鞏固起來。
四、合理運用各種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是實施課程所需要的資源,就本學科而言,它包括教材、實驗室及相應設備儀器、本學科的雜志等書籍、教具、校園內的生物、網絡和電視等。在備課、授課中我注意做到合理地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一是充分挖掘教材;二是因地制宜,開展教學活動;三是準確地使用課程資源;四是廣泛利用媒體資源,增加學生知識儲備。
五、改進評價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評價模式不同對被評價者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傳統(tǒng)的評價只注重結果,不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新課改理念下教學模式發(fā)生了變化,同樣評價模式也要改變,否則課改只能停留在表面。
六、認真及時地作好教學反思
教學中要進行檢驗并及時記錄,便于課后修改。教學中為了使抽象的思維具體化就要通過舉例來說明,所舉的例子是否恰當而且不失科學性就顯得很重要,這一點教師也要思考。教學活動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備課時要準備一定的相關資料,輔助教學并應對學生的提問,備課資料準備的量和有效性同樣要受到教學實踐的檢驗,也是教師所要進行的必要的反思??傊?,反思是為了提高教學能力,進而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