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花
摘 要:當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高耗低效的現象。如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高中信息技術教師研究構建有效教學策略,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高中信息技術走向有效教學高效課堂應重點抓好“以興趣激發培養為先導,營造信息技術教學高效氛圍 ”“ 以鉆研熟悉教材為抓手,優化信息技術有效教學方法”“ 以優化學習方法為依托,提高高效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以互助合作學習為載體,構建信息技術教學高效課堂”這樣四個方面。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 有效教學 高效課堂
一、以興趣激發培養為先導,營造信息技術教學高效氛圍
在學生的智力開發中,興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高中信息技術學習中,如果學生興趣盎然,那么他們就會主動地去學習、探索、實踐,并在這一過程中產生愉快的學習情緒和成功的體驗。信息技術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重點在體驗性教學,情境體驗和成功體驗是體驗性教學的兩大基本內容。
比如教師在教學flash軟件的運用時,必須讓學生理解與掌握“元件”這個概念,因為在flash中這個概念的作用非常重要。那么如何講解“元件”這一概念就成了核心問題,教師如果對學生單純地說教,那么他們就會興趣全無,乏味枯燥。因此,在教學前筆者精心設計并制作了一系列簡單的運動漸變動畫,親眼觀賞了這些運動漸變動畫,學生們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們也認為比較簡單,學習興趣也因此而大增。于是筆者要求學生們制作運動漸變動畫,完成實踐任務。在分組合作制作實踐中,學生們興趣濃厚,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識,積極探索實踐。然而盡管學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制作成功的卻一個也沒有,很多學生失望而不解地問:“我們為何制作不成?”這個時候筆者因勢利導提出了“元件”這個概念,并把重點“將運動的對象轉化為元件才能制作簡單的運動漸變動畫”向學生強調進行了說明,與此同時,重點對元件在flash中的重要性進行了講解。這個時候學生們才茅塞頓開,通過合作實踐,制作出了運動漸變動畫。
二、以鉆研熟悉教材為抓手,優化信息技術有效教學方法
高中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教師必須認真鉆研和熟悉教材,能夠對教材駕輕就熟。在設計教案時要從整體出發,每個模塊作為一個備課段,教師要對每個模塊的教學內容全面熟悉和掌握,確定每個模塊的知識點和重點難點。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以及認知過程的情況,在強調學習與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操作技能的訓練,使知識與技能得到最佳的組合。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還要注重課程內容的生活性,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充分地聯系起來,特別要重視聯系學生的生活與經驗,這樣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消化、吸收和應用新學的知識。例如,“圖片的采集與制作”是“多媒體技術應用”模塊中的教學內容,“圖片合成”是這一模塊的關鍵詞和主題。整個模塊的設計是緊扣“圖片合成”這一關鍵詞和主題來進行的,條理與層次非常清晰,課時的安排與分配也十分合理。再比如,“網頁設計與制作”這一信息技術基礎模塊中的教學內容,這一模塊的關鍵詞和主題是“網頁設計”,在教學課時的安排上分配了16課時。上述兩個例子充分說明了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對教學內容從整體和宏觀上把握安排好,而且要對每一個模塊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認真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再將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和知識點明確下來。這樣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才能有效銜接,前呼后應,既有前面的鋪墊,又有后面的延伸與拓展,學生的學習也因此而走向高效。
三、以優化學習方法為依托,提高高效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是學生不斷思考和不斷實踐的過程。因此信息技術教師要在向學生傳授好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注重培養和優化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運用有效策略在學習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自主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教學理念,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信息技術教師一要做好引導工作,二要重視學習的效果,三要做好評價工作,自主學習要學在實處,學出實效。
教師在布置學習任務后,要讓學生自己去分析研究,在分析研究中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最終解決問題。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對作品進行分析研究,從中了解制作該作品的方法和手段,并對在制作該作品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測。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可以因學生自主學習而進行改變,可以讓學生先操作再學習,也可以要求學生一邊操作,一邊學習。教師先把問題交給學生,再讓學生對問題去探究,最后由教師進行講評和指導。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技術性很強的學科,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理論的東西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到驗證,只有實踐才能更好地鞏固理論知識,才能讓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因此而提高。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屏幕提示和軟件“幫助”的使用,并形成使用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在計算機的“幫助”和人機對話中有效地解決學習中的“疑難雜癥”。在此過程中學生也可以接觸到計算機中一些新的知識和新的軟件,拓展學生的視野。
四、以互助合作為學習載體,構建信息技術教學高效課堂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在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中他們之間有差異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很正常的。要有效縮小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的差異,信息技術教師除了本身要優化教學方法外,還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術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讓他們來幫助、帶動和促進其他同學的學習。這種一幫一的個體化教學方法,可以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從而使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有效地得到縮小,形成共同進步與發展的局面。例如,對于電子表格的“自動填充”的教學,為了體現學生這一教學資源的作用,筆者請學生上機來操作演示,在演示過程中個別學生的方法與教材上不同,其方法是CTRL(控制鍵)+鼠標,而結果也是正確的。然而對于這種方法,其他的學生卻茫然不解,為了能使所有的學生都能理解這種方法,筆者又讓這名學生對其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講解。這樣不但有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信息技術上機操作教學中,很多學生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就會出現學生集中向教師提問或求助的情況,而教師肯定會應接不暇、顧此失彼。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讓那些在上機操作中快速正確完成任務,特別是在完成任務中運用創新方法的學生做教師的教學助手,給他們分配任務,讓他們負責輔導在操作中有困難的同學。同學之間可更好地交流和溝通,在某種程度上教學的效果會更好,這樣可以很好地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教師也能集中對相關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重點輔導,這種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
高中信息技術有效教學、高效課堂數學同樣是一門藝術,這就需要信息技術教師有充分的駕馭教材、駕馭教學的能力。只有不斷深入地研究教材與教法,研究學情,研究學生,優化教學方法與手段,才能真正實現高中信息技術的有效教學、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鐘鳴.信息技術的高效課堂教學[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05)
[2]吳亞群.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探微[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8(09)
[3]楊小東.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如何開展才能更有效[J].教師,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