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業光
摘 要:區域教育合作是指高等院校沖破傳統的約束,在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利益雙贏的原則下,在一定區域內充分利用相關的教育資源,進而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辦學思路與模式。本文以美國區域教育合作模式和我國長三角教育合作模式為例,對國內外區域教育合作模式進行了比較研究。
關鍵詞:區域教育;合作;模式分析
區域教育合作,是指高等院校沖破傳統的約束,在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利益雙贏的原則下,在一定區域內充分利用相關的教育資源,與相關組織和人員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合作,進而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辦學思路與模式。國外教育合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國內的教育合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在“大學建設與發展要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的辦學理念的日益普及和成熟的條件下,我們欣喜地看到,許多高校已經開始了加強高等教育區域合作、整合社會資源的有益嘗試,并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國外區域教育合作模式分析
目前,國外區域教育合作有很多種,但還是以高等教育合作為主。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這些發達國家中,區域教育合作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特色和發展趨勢,這對于中國的區域教育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1.美國主要區域教育合作模式
自370多年前美國建立第一所培養傳教士的大學以來,美國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實踐過程和所積累的經驗被世界各國廣泛關注。進入21世紀后,美國公眾和高等教育決策者沒有停止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反省和思考,也摸索出了完善的區域教育合作之路。
美國的區域教育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種。首先,大學與政府合作密切。早在“二戰”期間,美國大學就依托政府的引導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其次,與企業開展合作研究。20世紀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對內振興經濟,對外重振國威”的口號,積極鼓勵大學與企業的合作。最后,高校之間的合作。這一方面是合作涉及的合作內容很多,形式也是多種多樣。
2.美國區域教育合作模式特點
在對美國教育合作模式的分析之后,研究發現:美國的同一區域內高校之間的接觸頻繁,聯系多、交流多。除了正式交流外,非正式交流也很多,信息高度共享;隨著高科技設備的引入,科研所需的經費猛增,所以國家就不可能給有的單獨的同一領域的高校或科研院所提供設備和科研資金,所需的資源必共籌;跨學科的研究項目更需要多學科專家的合作,各領域專家的真知灼見,使項目在實際研發中得到指點,從而達到互相促進的作用。
二、國內區域教育合作模式分析
目前,國內各地都開始了區域教育合作,尤其是高等院校擔負著為各地乃至全國輸送人才的重任。國內區域教育合作發展狀況參差不齊,發展比較完善的還要數長三角和泛珠三角。通過在教育信息交流、科研合作、學術探討、高校交流等方面的交流探討,特別是推進教育資源共享和教育信息溝通,凸顯了增強教育能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1. 長三角教育合作主要模式
長三角主要包括上海、南京、蘇州、鎮江、無錫、常州、南通、揚州、泰州,浙江的杭州、湖州、舟山、寧波、嘉興、紹興,跨越三大省市15個城市74個市縣;長三角土地面積約為9.96萬平方公里,人口按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為8300萬人。
長三角區域教育合作模式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建立交流合作的組織和工作機制,及時交流各自的教育信息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定期舉行教育合作交流活動,舉辦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的學術研討;推進三地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力。其次,與社會和政府合作,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平臺,擴大高校就業市場互相開放程度。最后,高校之間的合作。一方的優秀師資到另一方的學校上課,高校的校長、院士來兼職。三地教育資源共享產生了難以估量的疊加效應。
2.長三角教育合作模式特點
長三角區域存在共通的文化圈,這也是促使長三角區域教育快速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雖然長三角區域內各地的文化有所不同,但在整個區域內的核心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開放性和親和力。長三角區域一流的教學資源和整體實力在國內首屈一指,具有比較完備的人才培養和知識傳播體系,高等教育的規模在逐年加大。建立交流合作的組織和工作機制、定期舉行教育合作交流活動與學術研討、鼓勵校際教學合作等。
不論是國內區域教育合作還是國外區域教育合作,雖然在合作形式上存在這一些差異,但是從結合點上看總體來說主要是有三種:高校之間的合作,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高校和社會的合作。由于各自的經濟、人文、政策的不同,也各具特色。
跟隨著全國開放性教育時期的腳步,國內單純靠引進人才的發展自己的模式已經不能完成使命,摒棄單純的引進人才模式而選擇本地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是必需的選擇,這是國內可持續發展的一條根本保證,因此,根據各自的環境和條件,發展一條有自己特色的區域教育合作之路是促進經濟發展,引進外資的必要條件和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魁星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