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彬

摘 要:本文通過目標教學模式基本原則及新《體育課程標準》中的實踐部分進行教學設計,將得到的反饋信息進行分析研究,從而得出初中體育課堂教學在采用目標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后較傳統教學模式所產生的提升效果。
關鍵詞:目標教學模式;體育教學;教學設計
一、目標教學模式的基本三原則
1.目標中心明確
保證教學目標的明確,整堂課的教學課程應緊密圍繞設計好的教學目標來進行。不可臨時變更課程目標,以防教學過程中各項環節搭配不合理,學生思維混亂。
2.確定學生為主體
在目標教學模式中,學生始終作為主體出現,雖然教學過程是需要師生共同參與完成的,但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僅僅是起到點撥的作用,學生才是掌握整體學習過程的人,一切課程的進行要以學生為中心。
3.及時反饋改正
在學生的學習方向出現偏差或知識點殘缺時,應及時對學生進行矯正、指點,防止問題變異或積壓,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失去興趣,影響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積極有效的互動。
二、初中體育目標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教學設計方案對比
根據初中二年級體育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中實踐部分要求,我們拿出球類中的籃球做投籃教學對比。
1.講解示范
將投籃動作中各項基本要領對學生進行傳達、講解,并進行示范演練。按照每節課程時間為45分鐘計算,傳統式教學中講解過程時間為25分鐘左右,約占總體課程時間的55%,而目標式教學中講解過程時間只占10分鐘左右,約占總體課程時間的25%。
2.練習階段
傳統式教學:學生進行機械性投籃練習,教師在學生練習過程中緊密跟隨,對學生動作、技巧、方式等予以點評、講解。目標式教學:學生根據教師要求自由進行投籃練習,由學生間進行溝通、互動,自由分析、討論課程目標要求,思考如何達到課程目標的最好要求。教師只在必不可少的部分進行簡單指引,時刻把握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
3.反饋評價
傳統式教學:因在練習過程中緊密配合學生講解,綜合評價已為二次點評、講解,學生的注意力無法到達預想效果,同時也會對二次總結失去興趣。目標式教學:因在練習過程中教師只對特殊事件部分起到點撥作用,最后教師的反饋評價便為總結性結語,先由學生將練習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分別反饋上交給教師,由教師將問題進行匯總,結合教師發現在學生自由練習時產生的各種問題,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總結。
三、對目標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進行實驗研究
通過考核的模式查看教學目標完成情況。首先將40名籃球水平相差不多的學生平均分為兩組,對兩組學生教學前的水平進行學前測試,根據結果綜合統計,第一組能夠投進籃筐人數為8人,距籃筐偏差較大的人數為4人。第二組能夠投進籃筐人數為6人,距籃筐偏差較大的人數為3人。對第一組進行傳統式教學,對第二組進行目標式教學。教學訓練時間為4課時。
傳統式教學:根據已有的課程設計方案對第一組學生進行傳統式教學,每堂課程以教師教授為主,學生全面聽從老師的指揮,由老師對投籃技巧及方法進行詳細講解、教授。學生以聽為主,待老師講解完畢后,學生進行機械性投籃練習,在投籃過程中由老師進行點評、講解。
目標式教學:根據已有的課程設計方案對第二組學生進行傳統式教學,每堂課程教師強調當堂課程所要達到的目標,由學生進行自由訓練,自由創建交流小分隊,同學間相互討論有益于提高投籃命中率的方法,通過不斷嘗試、訓練尋找每種方法的益處與弊端。課程結束前由教師將學生想法匯總并結合已有經驗、方法向學生進行總結。
通過4課時的訓練后,對兩組學生進行多次投籃考核。匯總后數據以下:
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通過傳統教學方式學習的學生投籃命中人數提升不大,但是偏差較大的學生有顯著提升效果。通過目標教學模式學習的學生投籃命中人數同偏差較大的學生均有顯著提升。不難看出,應用目標教學模式對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大幫助。
綜上所述,目標教學模式是效果極佳的新型教學方法,將其運用到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完全符合《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要求,大大提升了學生體育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使體育課堂教學質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作者單位:廣東省惠州市仲愷區瀝林中學)